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保质和保鲜及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检测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纳米食品相继问世。1995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g,FA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 Institute,ILSI)从营养科学的角度正式对纳米食品进行讨研并制定了纳米食品制造准则。我国在1995年开始将纳米材料添加到传统原料中,对食品功能进行改进,有的已获得中试研究成果,总体研究水平出国际前列。
利用纳米超微化技术将食品原料进行细化,比较常用的是超微粉碎技术,而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主要应用纳米微胶囊技术。
旋转球磨式超微粉碎设备,胶磨机,气流式超微粉碎设备,冲击式超微粉碎设备,超声波粉碎机,均质乳化机。
· A.纳米淀粉
· 纳米化后的淀粉具有类似脂肪的爽滑细腻的口感,可以代替脂肪生产低脂食品;
· B.纳米纤维
· 将大豆纤维超微细化至纳米级后,其理化特性将发生巨大变化,降低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生物活性强度也大大增强,成为一种高活性的膳食纤维。
· C.纳米钙
· 采用纳米技术制备出的碳酸钙超微粉,与常规大颗粒碳酸钙相比,具有更强的亲水性,其中的碳酸钙分子化学性质更活泼,这些特性使碳酸钙超微粉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 D.纳米铁
· 随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提高,纳米铁粉可以进一步提高铁粉的相对生物利用率,并改善铁粉的其它应用性能。
· E.纳米胶囊
· 纳米胶囊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从而使所载的药物或食品功能因子改变分布状态而浓集于特定的靶组织,以达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的目的.
F.纳米固醇
· 即采用纳米技术将植物固醇制成纳米微粒,并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其均匀地加入到人造黄油中,从而解决了无化学添加剂生产时纯植物固醇不溶于水和脂肪的难题。利用该项技术,还可以将植物固醇加入酸奶、冰淇淋及色拉油等食品中。
学术界认为,纳米食品中的纳米成分极为微小,更容易穿透器官和细胞。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认为纳米食品是一把双刃剑:不光是好的物质,坏的物质也更容易进入细胞内。这就使得很多学者对纳米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由于纳米材料虽然物质组成未发生变化,但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和作用强度可能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但是,当前有关纳米颗粒或纳米材料的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相关信息非常缺乏。截至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经过评估认为,目前仍没有关于纳米粒子的基因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的数据。结论是“纳米食品是否安全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