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09月至1984年07月,就读于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道路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07月,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曾获 李国豪教学奖、上海市育才奖)(1988年9月至1994年8月,在职攻读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职就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7年09月至2000年02月,任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道路教研室主任。
2000年02月至2002年11月,任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副主任。
2002年11月至2009年12月,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09年12月至2010年02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10年02月至2016年04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
2016年04月至2017年7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2017年7月起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1]
2016年4月,中共教育部党组经与中共上海市委商得一致,任命方守恩同志为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书记(正局级)。[3]
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同济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职决定,方守恩担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4]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提出,在我国创新教育推进中,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连贯性欠佳。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自成系统,缺少经常性的培养方案、教材等的协调。
二是中国各学段的学校教育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生态链。基础教育应试导向严重,重知识灌输轻问题探究,高等教育偏重于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积重难返。
三是创新生态系统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不足。全社会在政策、机制甚至认识层面还未形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合力。
为此,方守恩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在大中小各学段贯通推进创新教育模式。从小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创新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就拥有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学校之间构建起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链,保持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时间等连贯性。
二、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区域,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高中生学习相关专业与学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学课程。培养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创意革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在大学强化创新教育和学科交叉,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建议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将创新教育与“强基”和“拔尖”计划相结合。以政策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本硕博贯通,支持高校探索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体制机制,建设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方案等。
四、在推进过程中,除政府、学校外,企业界、社区及家庭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同样重要。要基于地区特色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实践社区,并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作,特别是要正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创新教育提供多维度支撑。 [2]
兼任 科技部、 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组长,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组长,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安全、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和教育部、交通部、公安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其他科研课题30余项,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三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2部,主编及合编教材3部。
获奖时间 | 所获荣誉 |
- |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三等奖 |
- | 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