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来坐佛佛像,世称荣县大佛。佛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现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未来佛)。
1980年7月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黄大本编《荣县志》裁:“大佛山在城东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横竖,久没于荒烟蔓草之中。”而邑人赵熙编《荣县志)载称,荣县大佛系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祐七年(1092)成。但究竟何时所刻目前尚无定论。大佛所在的庙字,唐代名开化寺,后称大佛禅寺。
宋代重修后规模很大,寺门抵今溪岸。明末清初寺庙 毁于兵火,清嘉庆年间重建。以后时有修缮和扩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庙只能依山就势;缩退山门,以大佛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展开,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达摩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禅房等殿堂组成。山下远望掸林;古刹错落有致。清末民初,寺内香火极为旺盛,邻近州县的善男信女,或上朝峨眉山,或下朝宝顶,必经荣县朝大佛。解放 前后,年久失修,寺庙有所损毁。“文革“结束后,国家拨专款全面维修寺庙,广植树木。现在,全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山上山下绿树成荫,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川南地区颇富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古迹之地。寺庙的山门在山麓西北,门前l对石狮,威武雄壮。进山门,拾级而上。第一殿为重檐歇山式殿宇。殿内塑大肚弥勒,正称布袋和尚,俗称大肚罗汉、笑罗汉。寺内所供奉的大都为诸佛菩萨和舶来人物,只有这尊罗汉却是地道的中国人。而且荣县的笑罗汉全川有名,因塑得眉弯嘴翘,十分可笑,来看的人无不发笑,笑声通过罗汉的口腔产生共鸣,人们也仿佛听到罗汉发生“咯咯咯”的笑声。现有这尊笑罗汉为后来补塑,和以前相比虽有不同。但有荣县籍著名书法家柳倩历书名联相伴,也或可补其不足。联云:开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客。重檐殿宇之上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的即为依山石刻的荣县大佛,两边是泥塑的地藏和观音。大雄宝殿原为单檐四层架殿式建筑,昔日人们只能“远看大佛头。近看大佛脚“。现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全称大佛护身楼,简称大佛楼。登大佛楼,既可层层观赏大佛雄姿,又可左经莲台;右转啸台。拾级顶上,宜达头顶佛光阁,举目眺望,远山近水,荣城风貌。尽收眼底。荣县大佛寺自清代复兴后,属掸宗之一的临济宗,故又称大佛掸寺。凡掸宗寺庙必供奉达摩祖师。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宫监桂捐资在大佛西面的崖壁上镑刻“达摩渡江图”。达摩,印度南方僧人,南刘宋末年从海道来广州,被梁武帝遇到首都建业(南京),传播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创人,世称达摩祖师。荣县“达摩渡江图”取材于达摩和梁武帝话不投机后,遂渡江至篙山少林寺这段故事。主像达摩高 4.9米,近乎圆雕。达靡有用荷禅杖,上挂蒲团和草鞋,左手提佛珠,佛珠粒粒可数。祖师肥头圆脸。面肌突起,两目圆睁。炯炯有神,胸腹敞露,肋骨横呈,显得勇武有力。身后鱼翻浪滚,僧衣随风卷起,脚踏芦苇,掉头仍身站立在汹涌波涛之中,颇有“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之风韵。大佛崖的半山腰,有古迹曰“啸台”。相传黄帝之子玄嚣打猎时在此小憩。是为“嚣台”。又传魏晋名士 孙登来荣,登台长啸,其声悠扬,有如凤凰之音;故北宋《荣州图经》称此为“孙登啸台”。
啸台崖壁还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极乐世界,十八罗汉,其中“罗汉群龛”引入注目龛高3.4米,宽4.6米,深0.46米,内刻六尊罗汉,其中三尊头部已毁。六劈罗汉中间浮雕一株桃树,枝上悬一仙桃。靠仙桃的罗汉,一尊双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闲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无动于衷。造像表现了他们超脱凡尘,不为利禄所动的神态。这种布局的雕刻为全国罕见,有一定研究价值,已为《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啸台总一郡之胜”。唐宋时在此建有栋字轩槛,北宋建“一胜亭”,供人凭临怀古。若登台极目,东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龙洞。唐宋以来,这里就是人们乐于游览之地。历史上的楼台亭阁,栋宇轩槛早毁。1982年,根据古籍记载,揣摩宋代“一胜亭”旧址,在啸台一侧重建“一胜亭”,供人歇足眺望,凭吊古人。
2006年5月25日,荣县大佛石窟作
荣县大佛摩崖造像,俗称荣县大佛,大佛禅寺始建于唐代。大佛寺气势雄伟、衣纹流畅、慈眉善目、神韵飘然,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匠心独运的上乘之作,是中国石刻遗存之艺术瑰宝,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民间赞誉,荣县大佛以其隽美而享誉神州。 大佛凿刻完工后,即修有殿宇保护,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时有“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旧时寺门、抵今溪岸”。可见当时的恢宏气势,其后几毁几修,现存的殿宇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所建。1988年重建的大佛护身楼,是仿木仿古重檐歇山式建筑,既保护了大佛,又具游览价值,逐层登楼近瞻佛容慈颜,从上到下尽观大佛伟岸雄姿,鸟瞰荣城风貌,眺望远山近峦。 大佛寺以大佛正殿为中心向东西拓展,现有山门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等建筑,禅林古刹,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体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雁,大佛好似端坐在大雁背上,佛寺一体,殊为壮观。 荣县大佛寺景区内除大佛和大佛禅寺外,主要景点还有大肚弥勒(俗称笑罗汉)、达摩渡江石刻、放翁诗魂、松荫枕石、白云深处、瑶圃休闲等景观。
荣县大佛寺景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城区大佛街大佛寺一号,距自贡34公里,以其隽美而享誉神州,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民间赞誉。大佛寺座落在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气势雄伟、衣纹流畅、慈眉善目、神韵飘然,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匠心独运的上乘之作,是中国石刻遗存之艺术瑰宝,1956年大佛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荣县城郊1公里处的东山大佛寺内,大佛依山崖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来佛像,号称四川第二大佛,其头部长8.76米,肩宽12.67米,脚宽3.5米。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字;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大佛前有阁楼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阁楼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历时八年始完工。
大佛寺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寺内其它建筑有方丈室,藏经楼,禅房,达摩殿、洞天、法门和茶室等,建筑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进入大佛寺,除见到脚踏莲花的佛身之外,还可见到殿西崖壁上刻有一高达5米的达摩像,手持念珠、禅杖,脚踏苇叶,立于汹涌波涛之中,其造型为世所罕见。大佛后半山间有一“啸台”古迹,传说是晋代著名隐士孙登长啸处。
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