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机器人

写稿机器人

中文名 写稿机器人
目录导航

历史

写稿机器人早在2009年,在美国的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就率先完成一篇机器稿件,当时在街头巷尾也是争议声四起。随后的两年内,包括《福布斯》在内的顶级媒体里已经开始尝试机器人写稿,其完成的文章应用在在商业,政治等各个领域,依靠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其30s生成一篇稿件的速度无人能及。

性能特点

写稿机器人不仅可对核心数据进行梳理,还可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尽管截至2015年该机器人只能撰写消息类稿件,诸如深度、人物类题材还无法胜任,但因其属于批量生产类型,每天可完成百篇稿件,在稿件数量上“完胜”单兵作战的记者。这体现了知识工作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未来如会计报表、法律司法文书等大量格式化文书化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机器人来操作。

存在优势

智能机器人的运用可以从前后两端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从制造环节而言,智能机器人可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促进制造过程向智能化、柔性化发展。从产品类型而言,随着智能机器人的普及提升,产品种类也将逐日更加丰富。延伸到腾讯的写稿机器人、度秘等这类具有自动学习能力、自动产出能力的智能机器人而言,它们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协调企业与企业、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促进以工业4.0为核心的产业网络的形成。

不仅数量能够取胜,在写稿基本功之一的找资料方面,智能机器人也是一把好手。写稿机器人运作的基础是UGC(用户生产内容),而机器人撰稿的过程是连接无数用户“大脑”的体现。快速收集信息并输出分析的优势,使其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

微信活跃用户超过6亿,脸书的用户超过15亿,这些平台上产生的信息,人是无法全部扫描的,但机器可以。

未来发展

写稿机器人写稿机器人真正智能机器人10年后出现

尽管机器人要做到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决策问题,非常不易,目前(2015年)的机器人尚未达到该水平。但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将在10年左右出现。也就是说,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更多智能机器人“上岗”将不再遥远。

人类智慧永远不可替代

未来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劳动分工是必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因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规则进行逻辑推理,所以适用于程序化劳作,可以处理数据量较大、时效性要求高的工作。而人类的思维特点在于不受限于规则,可从事更具创新性的工作。人类的跨界思维转换,是机器无法代替的。

相关信息

北京时间2014年7月7日上午,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宣布,从该月开始,他们将使用一种新闻书写软件代替人力,处理许多财经记者赖以为生的美国企业财报报道。

2015年9月,腾讯财经一篇名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文章刷爆各大头条,文章平平,但作者却大有来头,就是腾讯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一时间朋友圈也是哀嚎四起,编辑失业,记者下岗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国内编辑行业依旧是很多文科生毕业的首选工作。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数突破600万。且在未来十年内还有持续上涨的趋势,人群遍布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站等多个领域。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开展,还将会有更多人进入这个行业,更多传统媒体人转行互联网圈子。此次写稿机器人能引发如此大的震动,就在于对编辑写稿能力的代替,而写稿能力也是编辑行业生存的重要基石。但在国内,腾讯的尝试还是首次,说什么代替编辑,更是无稽之谈。[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