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57年11月,辖区范围两次调整,1960年2月番禺路办事处并入。1980年3月,改名为徐汇区人民政府徐镇路街道办事处。街道经济有合作联社、民政总站、居委“三产”、大隆工贸等四个系统,计57家企事业单位,经营饮食百货、打包托运、废品回收等几十个服务项目,1990年总产值2800万元,利润260万元,名列全区街道经济的前茅。北平民村曾于1952年获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授予的“爱国卫生运动模范”锦旗,华山路和淮海西路曾被评为上海市文明街。
徐镇地区形成集市较早。明末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进行农业实验,其部分后裔生息劳作集居在此,谓之“徐家 厍”,又因地当李漎泾、肇嘉浜两水汇合处,故该地又习称“徐家汇”。清咸丰十年(1860年)后太平军进军上海,四乡难民云集,地区人口剧增,城乡菜农商贩纷至,遂成集市。因傍徐家厍村落而得名“徐镇”(习称老街)。在今徐镇路口至70弄约百米长的街面上,廊柱骑楼两层建筑中,集米行、肉庄、铁铺、染坊、茶楼、酒肆等各色店号近30家。向北延伸,与百年老店德昌顺南货店等百余家商号连成一片,构成了今华山路商业街的雏型。境内工业以棉纺染织为主,有各类手工业小厂百余家,其中以汉阳手帕厂、梅林罐头食品厂较为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淮地区难民大批流入境内,多数以拉人力车、手工织布及肩挑小贩为业。他们就地搭棚而居,形成棚户简屋集中、生活贫困而著称的南平民村、北平民村、辛民新村、市民村、小花园等“四村一园”。民国35年,棚户人口占辖地人口一半以上。至解放前夕,徐镇地区已是一个城乡结合、小型工商业较多,有4万人口的街区。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和潘叙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学校均在境内。
解放后,徐镇地区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建设,面貌逐渐改观,至1975年,已翻建楼房20余万平方米。1976年后, 先后对南、北平民村等棚户地区进行改造。现已耸立起83幢多层和12幢高层。建筑总面积达41.23万平方米,有55%的居民乔迁新居。至1990年底,共建新公房227幢,总面积达69.20万平方米。原市民村已改建成多层、高层相结合的乐山新村。境内有市胸科医院、徐镇路地段医院;有交通大学、区工读学校、公用事业学校和中学、小学、幼儿园等10余所。有街道投资兴办的全区首家敬老院和残疾儿童寄托所等福利文化设施。原徐镇老街口的老店旧宅,已经相继拆迁。东方商厦等汇成的徐家汇商城及地铁徐家汇站正在建设中。境内有工厂69家,以纺织、轻工、机电为主,较著名的有经昌色织厂、量具刃具厂、整流器总厂等;有商店、服务业198家,主要集中在华山路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