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原体是五日热类立克次体,这也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1)容易培养和生。
(2)在没有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和人虱肠道细胞外能生长增殖。
(3)此种病原体对外界抵抗力非常强,即使在60℃湿热条件下30min仍然不能将来消灭。
(4)在干燥环境下在虱粪中生存几个月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1)有皮疹病变,呈现非特异性末梢血管炎症。
(2)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而血管内膜结构正常,也无血管栓塞现象。
此种病原体即使在干燥环境下在虱粪中几个月之内仍有传染性。
一般来说,本病的潜伏期是9~30天。
此病的主要特点:
1、起病急骤发热至38.5~40℃,头痛剧烈,眩晕,骨骼及全身性肌痛,尤以胫骨痛为特殊。
2、腹痛似阑尾炎,颈痛如脑膜炎,疼痛可持续2~3天。
3、肝、脾均有轻度肿大。
4、本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下列几点:
(1)发病2~3天
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稀疏的淡红色斑丘疹,通常在胸、背和腹部,几日后可消退。
(2)体温多于第5~7病日恢复正常,也可持续数周。
(3)约半数患者开始仅发热1~5天,经4~5天无热期后,再次发热,如此间歇反复多次发作可达3~8次。
白细胞计数波动大,可在(4~27)×109/L(4000~27000/mm3)之间偶见蛋白尿。
可用用患者血液感染虱子或在10%新鲜脱纤维的马血清琼脂中培养,找到或分离出类立克次体可确诊;战壕热的病原体可在以血琼脂为基础的培养基上生长分离。
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更具诊断意义。次常用者为补结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其它如IFA、ELISA、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电镜等也有助于诊断,但临床上应用较少或仅供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之用。
利用被动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抗体亦大有助于诊断。
1、与流行性斑疹伤寒、伤寒、回归热、、恙虫病、风疹、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流行性虱传斑疹伤寒等鉴别。
例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而恙虫病首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变为水疱,以后中心部坏死,形成黑色痂皮,即焦痂。
2、腹痛须与颈痛、阑尾炎与脑膜炎相鉴别。
例如,阑尾炎病人感到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常伴有恶心及呕吐、全身不适,腹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部。
战壕热主要并发症是沙门菌感染。沙门菌感染主要的以下四种类型:
(一)胃肠炎型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日3~5次至数十次不等。
(二)类伤寒型
潜伏期平均3~10天,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
(三)败血症型
起病多急骤,有畏寒、发热、出汗及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
(四)局部化脓感染型
多见于发热阶段或热退后出现一处或几处局部化脓病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