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赢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建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
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
1995年5月1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
2003年,大禹陵扩建,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
2007年4月,绍兴文物局确定禹陵享殿建筑的复建。重建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
大禹陵景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
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陵为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进口牌坊镌刻“大禹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筑规模和清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3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5间,高24米,1953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内有大禹立像,高2.8,禹庙风光(15张)5米,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岣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碑高3.9米,刻77字,内容为歌颂大禹治水之功,字体奇古,碑文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应是谬传 。碑文下附有释文。庙东侧有石亭,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圆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刻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庙周群山逶迤,苍翠绕合,庙宇高瓦飞檐,红墙四围,气象庄严。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始建,宋政和四年(1114)改为“告成观”,后复为禹庙,历代均有兴修。以南宋绍熙三年(1192)、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清嘉庆五年(1800)、民国22年(1933)等四次维修规模为最大。今庙为清初建筑,坐北朝南,围以丹墙,东西辕门相对而立,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祭厅、大殿,皆依山而建,逐级升高,两庑偏殿,左右对称。午门单檐歇山顶,次间梁柱用垂莲悬柱。祭厅亦为歇山顶,抬梁结构。大殿于民国22年(1933)重建,仿清初木结构式样,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重檐歇山顶,1979年重修。大殿五开间,面宽23.96米,进深21.55米,殿高24米。殿内大禹塑像高5.85米,金柱上四副楹联由书法大师沙孟海、启功、赵朴初、王蘧常书写。殿前左右两庑分设东汉太守马臻、明代知府汤绍恩治水功绩展览。大殿之东小丘上有高二米余之“窆石”,相传为大禹下葬所用,石上有汉唐以来的众多铭文。
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常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10.1℃,≥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80%保证率为48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现在4月上旬中期。
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前期,无霜期年平均为238天。
概况
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位于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景区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候于会稽,计功封赏,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一百四十四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景区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组成。从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大禹陵”坊额的牌坊进入神道,两旁陈列着12对神兽,过禹贡桥、青石棂星门,拾级而上,便到达“大禹陵”碑亭,碑上所镌三字为明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笔力遒劲,气势不凡。陵左侧是禹祠,即姒姓家族的宗庙,祠内有一千年古井——禹井。陵右侧为禹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自南而北依次是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依山傍水,气势恢宏,景色秀丽。
大禹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大禹陵票价50每人。
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第四天,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大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已废。今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通道尽头,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陵左侧有禹祠,为近年重建。陵右侧有禹庙。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
今庙始建于南朝初,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3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高2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内有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岣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碑文传是夏禹治水时所刻,应是谬传。碑文下附有释文。庙东侧有石亭,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圆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刻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
龙杠
大禹陵座东朝西,自然环境优美。入口处的大禹陵牌
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
牌坊
高12米、宽14米的大禹陵牌坊,系用石头建造,高大古朴。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为其题写的坊额“大禹陵”,更为禹陵增辉。
穿过牌坊后,进入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大禹陵碑亭
从神道经禹陵广场,跨过禹贡大桥,站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即可望见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条古柏夹峙、拾级而上的石板路,庄严幽深。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豪放而雄浑,有顶天立地之气概。漆以朱红,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夏天碧绿葱茏,冬则虬枝如铁。
碑后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即葬于此。
大禹陵碑的右侧,是咸若亭、碑廊和菲饮泉亭。咸若亭为宋隆兴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地方特色。“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与大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亭子上面有“好生遗化”四个字。建此亭,不仅是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达了人民对君主的美好期望。
碑廊
陈列着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在菲饮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话名此泉为“菲饮”以纪念、缅怀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之亭为1933年重建。
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无余赴此守护大禹陵时创建,是
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这里的姒姓已传至145代共数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现存禹祠为1983年重建,为两进。第一进内陈列着《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雕;第二进内有大禹塑像,还陈列着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姒氏世谱》及记载历代祭禹情况的《祀禹录》等。
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在绍兴有“禹穴”2处,一在宛委山,传为禹得黄帝书处;一即于此,乃禹葬处,即今大禹陵碑后侧。
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联系孙其峰先生补书,联云:“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禹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创于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步升高,高低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密集的斗拱,梁上的绘画,质朴而巧夺天工。从大禹陵进入禹庙区,依次为照壁、午门(包括宰牲房、斋宿房)、拜厅(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照壁上有一兽,人称为“獱”。据说此兽贪婪无比,最终葬身大海。意在告诫官吏和百姓要以大禹为楷模,公而忘私而不可滋生物欲之念。
照壁前为岣嵝碑亭,亭中有一碑,人称“岣嵝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
山岣嵝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的释文。
岣嵝碑亭前是午门。午门有三门,中门常闭,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祭禹时才能打开,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跨越中门,其他人等只能从两旁的边门出入。
穿过午门,走过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阶即到拜厅。百步禁阶前有一鼎,铭曰:缵禹之绪。意为继承大禹的事业。
拜厅,也称祭厅,是祭祀的地方。拜厅和大殿之间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
大殿的层脊,有康熙皇帝所题“地平天成”四字。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曾于1929年倒塌,现存大殿为1932年动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内大禹塑像高6米,头戴冕旒,手执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内还陈列了鼓、磬等祭禹礼器。
大殿侧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传为大禹下葬时的工具。窆石相
传是大禹下葬时,从其生地北川(古石泉)县飞来的。其上,有自东汉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
在窆石亭侧,有禹穴、石纽碑,均为清光绪年间,据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县之禹穴、石纽拓片勒石而成。
为宋隆兴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地方特色。“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与大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一句话:“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意为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亭子上面有“好生遗化”四个字。建此亭,不仅是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达了人民对君主的美好期望。
在菲饮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话名此泉为“菲饮”以纪念、缅怀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之亭为1933年重建。
大禹陵在绍兴市区东南山清水秀的会稽山麓,距城区6公里,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高低错落,各抱形势,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其治水精神,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代表和海外来宾1000多人举行隆重的公祭大禹典礼,发扬光大大禹精神。时隔20余日,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与绍兴的紧密关系
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第一,大禹重要活动地在绍兴。从史书
上记载来看,大禹有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一是禹禅会稽。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是大禹的一项天才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诸侯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在后世叫做“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会盟”之先河。二是禹疏了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在绍兴有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而最有名的当推“禹疏了溪”。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相传为禹治水毕功后所弃馒头所变,当地百姓呼作“石馒头”。三是禹会会稽。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四是禹娶会稽。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应是在禹“禅会稽”之时之地。五是禹葬会稽。大禹死后葬在会稽。
第二,绍兴有众多的大禹遗迹。绍兴的“大禹陵”,早在1996年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5年,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景区内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不仅是历史见证,更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此外,绍兴还有不少地名与大禹有关,比如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又比如,当前绍兴市湖塘镇的刑塘,相传为大禹斩杀防风氏处。
第三,大禹姒姓后裔主要在绍兴。现在大禹陵的守陵村——禹陵村有200多人姓姒的村民,而全国姒姓后裔不过几千人。
每年4月下旬有公祭大禹陵,这也算是一个好的旅游时间。
到大禹陵的交通很方便,因为它离绍兴城很近,如果从绍兴火车站下
车,可以坐2路公交车直接到达大禹陵(票价2元),也可以直接坐出租车(费用大约30元)。如果从绍兴汽车客运中心下车,可以坐25路公交车到达大禹陵(票价1元),也可以从客运中心坐出租车(费用大约30元)。
在鲁迅路上有咸亨酒店、咸亨宾馆等二三星级酒店可以选择,既方便旅游购物,条件也比较好一点。
来绍兴,千万不能忘了品尝一下绍兴的老酒。绍兴老酒醇香甘甜,使人回味无穷。还有臭豆腐干,也是名闻遐迩,坐在依照鲁迅先生笔下《孔已己》中重建的咸亨酒店,来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一碟臭豆腐干,江南水乡的风情慢慢就在你的心中扩散开来。
至于绍兴菜肴霉干菜可说是绍兴当地最有名的家常菜,非常下饭。另外酱制菜肴也是小有名气。
西湖风景区
雷峰塔
杭州宋城
杭州乐园
南浔水乡古镇旅游区
雁荡山景区
乌镇水乡古镇旅游区
西塘水乡风情旅游区
临海江南长城
普陀山
朱家尖岛
桃花岛
自1994年起,每年一次的公祭大禹陵活动4月20日在浙江省绍兴举行。
2007年3月1日,国家文化部首次批准将祭禹典礼由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
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公祭大禹陵典礼4月20日在浙江省绍兴如期举行,2000余名海内外华人共同追念华夏圣祖的治水功绩。图为祭祀人员向大禹陵献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