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陀禅寺原建梅岑山(即今普陀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寺院遭倭寇破坏。1557年浙江总督胡宗宪迁宝陀寺于北仑区招宝山,故寺又名补院。宝陀寺香火历来甚盛,尤以观音道场著称。每逢夏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诞生、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招宝山礼佛络绎于道.观音佛像经历代迁移重塑,仍保持唐代造像特征,观音戴毗卢帽,称“毗卢观音”。
宝陀寺几经毁修,解放初尚有大殿三进(天王殿、罗汉堂、圆通宝殿)及僧、客房数十间。1965年维修一次,后天王殿、罗汉堂厢房拆毁作他用。1981、1985年省、县两次拨款30余万元,整修圆通宝殿,重塑佛像,重建观音阁,召僧尼上山照管寺产,开放佛寺。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寺僧9人,奄尼1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