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成份:盐酸洛哌丁胺。 化学名称:N,N-二甲基-α,α- 二苯基-4-(对氯苯基)-4-羟基-1- 哌啶丁酰胺盐酸盐。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 29H 33ClN 2O 2·HCl 分子量:513.51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或黄白色粉末。
止泻药,用于控制急、慢性腹泻的症状。 用于回肠造瘘术病人可减少排便量及次数,增加大便稠硬度。
2mg
本品适用于成人和5岁以上的儿童。 -急性腹泻:起始剂量,成人2粒,5岁以上儿童1粒,以后每次不成形便后服用l粒。 -慢性腹泻:起始剂量,成人2粒,5岁以上儿童l粒,以后可调节每日剂量以维持每日l~2次正常大便。一般维持剂量每日1~6粒。 -每日最大剂量:成人不超过8粒,儿童不超过3粒/20公斤体重。
不良反应轻,可出现过敏如皮疹等,消化道症状如口干、腹胀、食欲不振、胃肠痉挛、恶心、呕吐,以及头晕、头痛、乏力等。 临床试验数据 不良事件汇总如下(无论是否因用药引起): 1) 急性腹泻患者的不良事件 发生率在1.0% 以上、盐酸洛哌丁胺组发生率至少与安慰剂组相当的不良事件列于下表: 发生率在1.0%以上的、安慰剂组发生率大于盐酸洛哌丁胺组的不良事件有:口干、胃肠胀气、腹部痉挛和绞痛。 2) 慢性腹泻患者的不良事件 发生率在1.0%以上、盐酸洛哌丁胺组发生率至少与安慰剂组相当的不良事件列于下表: 发生率在1.0%以上的、安慰剂组发生率大于盐酸洛哌丁胺组的不良事件有:恶心、呕吐、头痛、胃肠胀气、腹痛、腹部痉挛和绞痛。 3) 76项对急慢性腹泻患者进行的对照或开放性研究中的不良事件 所有研究中发生率在1.0% 以上的不良事件列于下表: 上市后经验 以下自发报告的不良事件按机体系统及报告频率顺序排列: 很常见(>1/10);常见(>1/100;<1/10);少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包括个别报告。 所列频率仅反映了不良事件报告的发生率,并不能体现如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的实际发生率。 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 非常罕见:皮疹, 荨麻疹和瘙痒。 有个别血管性水肿、疱疹( 包括Stevens - Johnson 综合征) 、多形红斑和中毒性表皮坏死症的报告。 免疫系统异常 有个别过敏反应的报告,其中极个别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包括过敏性休克)和类过敏反应。 胃肠道异常 非常罕见:腹痛、肠梗阻、腹胀、恶心、便秘、呕吐、巨结肠( 包括中毒性巨结肠)、胃胀和消化不良。 肾脏及泌尿器官异常 有尿潴留的个别报告。 精神系统异常 非常罕见:困倦。 神经系统异常 非常罕见:意识丧失、意识水平降低、头晕。 一些在临床研究和上市后经验中报告的不良反应也是腹泻综合征的常见不良反应,如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口干、乏力、困倦、头晕、便秘和腹胀,通常很难区分这些反应是源于腹泻还是药物副作用。
禁用于已知对本品过敏者。 本品不应作为以下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主要症状为高热和脓血便的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或弯曲杆菌属等侵入性病原体引起的细菌性小肠结肠炎 ·使用广谱抗菌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一般情况下,由于抑制肠蠕动可能导致肠梗阻、巨结肠和中毒性巨结肠时,不应使用本品。如发生便秘、腹胀和肠梗阻,应立即停用本品。 本品用于腹泻时,仅为对症治疗。在确定病因后,应进行特定治疗。
腹泻患者,尤其是儿童,经常发生水和电解质丢失。补充水和电解质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对于急性腹泻,如服用本品48小时后,临床症状无改善。应停用本品,建议咨询医生。 艾滋病患者使用本品治疗腹泻时,如出现腹胀的早期症状。应停止本品的治疗。曾有个别艾滋病患者使用盐酸洛哌丁胺治疗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结肠炎而出现毒性臣结肠的报道。 虽然尚无本品在肝功能障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资料,但由于本品有较高的首过代谢特性,肝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药物相对过量,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症状。 由于本品的大部分可以代谢,代谢产物和原形药物经粪使排泄,因此肾病患者不需进行剂量调整。 本品治疗腹泻时,可能出现乏力、头晕或困倦的症状。因此在驾驶和操作机器时,应予以注意。 请置于儿童不易拿到处。
虽然本品无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但孕妇,尤其是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内的孕妇,仍应权衡利弊使用。 本品可少量分泌于母乳中,因此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本品。
腹泻患者,尤其是儿童,经常发生水和电解质丢失,补充水和电解质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 盐酸洛哌丁胺禁用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使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剂治疗。
老年患者用药同成人。
洛哌丁胺(单剂量4mg)与伊曲康唑{为CYP3A4和P-糖蛋白抑制剂)合用可导致洛哌丁胺的血浆浓度增加3-4倍。在同样的实验中CYP2C8抑制剂吉非贝齐可导致洛哌丁胺的血浆浓度增加约2倍。与伊 曲康唑和吉非贝齐合用可导致洛哌丁胺血浆峰值增加4倍,总血浆暴 露增加13倍。通过意识活动测验,如主观嗜睡和数字符号替代测验, 认为这些增加不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洛哌丁胺(单剂量16mg)与酮康唑(为CYP3A4和P-糖蛋白抑制剂)合用可导致洛哌丁胺的血浆浓度增加5倍。通过瞳孔测量法测验,认为这些增加不会导致药代动力学增加。 洛哌丁胺与口服去氨加压素合用可导致去氨加压素的血浆浓度增加3倍,可能是由于胃肠蠕动缓慢引起的。 与洛哌丁胺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合用可能会增加洛哌丁胺的效应;与增加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合用可能会降低洛哌丁胺的效应。
在过量时(包括由肝功能障碍导致的相对过量),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如:木僵、协调功能紊乱、嗜睡、缩瞳、肌张力过高、呼吸抑制)、尿潴留及肠梗阻。儿童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较成人敏感。 如出现上述过量症状,可用钠洛酮作为解毒剂。由于本品作用的持续时间长于钠洛酮(1-3小时),因此可重复使用钠洛酮,并且应至少监护患者48小时以检测可能的中枢神经抑制症状。
1.药理学 本品为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肠壁的μ-阿片受体和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拮抗平滑肌收缩,而减少肠蠕动和分泌,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 本品可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因此可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急。 本品具有与肠壁的高亲和力和明显的受过效应,因此几乎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2.毒理学 对犬进行12个月和对大鼠进行18个月的洛哌丁胺长期毒理学研究显示,在剂量增长至5mg/kg/day(30倍于人体最大用量)和40mg/kg/day(240倍于人体最大用量)时分别出现一些体重增量减少和食物消耗量增加,此外未发现其它毒副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犬和大鼠的无毒性反应剂量水平(NTEL)分别为1.25mg/kg/day(8倍于人体最大用量)和10mg/kg/day(60倍于人体最大用量)。体内和体外的特殊毒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洛哌丁胺无遗传毒性,无致癌性。对大鼠,高剂量洛哌丁胺(40mg/kg/day-240倍于人体最大用量)会影响生育力和胎仔存活率。低剂量时洛哌丁胺并不影响母体和胎仔的健康,也不影响仔鼠在产中和产后的发育。 以上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所出现的毒性作用,仅在用量超过人体用量很多倍且长期使用时才可观察到,在临床用药的剂量疗程范围内均未发现。
吸收:洛哌丁胺大部分被肠壁吸收,但由于明显的首过效应生物 利用度仅约为0.3%。不同剂型的盐酸洛哌丁胺(硬脐囊,软胶囊,有 或无包衣的片剂,咀嚼片,口崩片,口服液)其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是生物等效的。 分布:研究在大鼠身上的分布显示与肠壁有高亲和力,易与纵肌 层的受体结合。洛哌丁胺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的结合率为 95%。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洛哌丁胺为P-糖蛋白底物。 代谢:洛哌丁胺几乎全部被肝脏摄取,通过胆汁代谢,结合和排 泄。洛哌丁胺的主要代谢途径是通过氧化的N-去甲基作用,并且主要 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和CYP2C8调节。由于非常强的首过效应,血浆中的药物原型浓度非常低。 排泄:洛哌丁胺在人体的消除半衰期为11(9-14)小时。药物原型 及代谢产物主要通过粪便排泄。 儿科人群:未在儿科人群中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预计儿童与成 人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相似的药物相互作用特性。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铝塑水泡板包装;6粒/板/盒,20粒/板/盒。
60个月。
国家局药品标准YBH045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