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教学与实践,强化从师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能力,该专业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多人,有240余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了影视传媒与文化经纪两个方向,注重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培养,强化学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实践能力训练,突出地方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特色,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办学之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理科学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学生多次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1]
本着“博古通今,察远照近”的院训精神,历史与文化学院在从师素质培养、校企对接、产教融合上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 人才,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
地理科学专业[3]是我校2013年开设的师范类专业,现隶属于历史与文化学院。本专业通过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理论学习,接受相关实验实训训练,培养能够适应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在地理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科教学论等。[3]
专业优势与特色: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实习条件,培养学生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地理教学和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方向:面向中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4]创建于2011年,现隶属于历史与文化学院,是省内院校中较早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一。现设有两个专业方向:影视传媒方向与文化经纪方向。本专业注重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理念的培养,强化学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突出地方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能在文化管理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经营企业从事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化营销、文化经纪、文化活动策划、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工作,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一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大众传媒管理、文化投资学、文化市场营销学、公共事业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演艺娱乐经营管理、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计算机文字图像处理、创意设计实验等。
专业特色:学科专业知识广博,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学生就业口径宽。[4]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既能在地方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又能在图书出版、报刊、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广告、旅游、艺术、体育等文化产业部门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
历史学专业[5]是我校1997年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接受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本专业强化学生从师技能训练,夯实学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基础教育、文博档案及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5]
专业特色:历史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从师素质高、能力强,地方历史文化地域厚重。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与学生管理,还可以从事文博事业以及地方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等与历史专业有关的工作。
职务[2] | 姓名 |
院长 | 卢伟 |
副院长 | 臧国铭 |
副院长 | 綦中明 |
办公室主任 | 张大程 |
辅导员[2] | 张纪仁 |
辅导员 | 刘曾 |
教学秘书 | 金枚 |
教学秘书 | 关健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