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其珊

中文名 杨其珊
出生地 广东陆丰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1871年出生于广东省陆丰县参城村一户贫苦农家,后全家移居海丰县太湖村。杨其珊自小机敏聪慧。他的堂叔父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拳师,看到杨其珊忠厚和有灵性,便带他到福建学习少林拳术,杨其珊不但精通硬功和气功,还学到一手好医术。自此他活动于梅陇及附近地区,设馆授徒,行医济世,后来在梅陇小溪峒村落户。

海陆丰的农民运动以其开展早、发展快、规模广、影响大而著名。它是广东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1922年间,杨其珊同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相识,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和助手,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

1923年1月1日,彭湃在县城召开各乡农会代表大会,宣告海丰县总农会成立,他亲任会长。经彭湃提议,杨其珊当选为县总农会副会长。从此,他开始成为彭湃的得力助手。海丰总农会是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组织,设有教育、卫生、财政、农业、仲裁等部,工作范围包括一切与农民政治、经济生活相关的事务。此时,海丰全县加入农会者已达两万户,共计十多万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农会的工作千头万绪。杨其珊担任县农会副会长后,既感到十分兴奋,又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大了。他努力地协助彭湃开展工作,到各区乡农村宣传发动,办农民学校,排解农民内部纠纷,办农民医药房……。他处处为农民兄弟的利益着想,越干越有劲头。[1]

1923年3月中旬,海丰地主豪绅组织“粮业维持会”串通法庭无理扣押拒绝加租的六名农民,彭湃、杨其珊领导县农会予以坚决还击。他们召集了6000多名农会会员举行集会声讨,并到法庭前示威,这可吓坏了法庭,乖乖地释放了被押的农民,县农会领导的这场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海丰农民运动的影响也随之越来越广泛。在彭湃的指导下,陆丰、紫金、惠阳、五华等县也以海丰为榜样,纷纷成立了农会组织。1923年5月,海丰县总农会扩大成立为惠州农民联合会,不久,农民运动又扩展到潮阳、普宁、惠来、潮安等县。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像汹涌澎湃的巨浪,迅速席卷东江各县。[1]

1923年7月,惠州农民联合会改组为广东省农会,会址设在海丰县城,彭湃当选为委员长,杨其珊当选为13个委员之一,并任财政部长兼交际部成员。这年夏,海陆丰两县接连两次遭受强台风袭击,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农民坚决要求减租,为此,农会作出“至多三成交租”的决议。地主豪绅组织“粮业维持会”不顾农民死活,坚持要十足收租,并密谋用武力镇压农会的减租运动,于是,彭湃和杨其珊发动两县农民展开抗租斗争。8月15日,农会在海丰县城举行减租誓师大会,到会农民两万多人,彭湃和杨其珊等农会领导人在会上先后演说,号召两县农民团结起来,争取抗租斗争的胜利。第二天拂晓,县政府的反动武装突然包围了总农会,杨其珊一闻枪声,一骨碌爬起来,三拳两脚把冲到面前的几个敌人打倒,正欲率领众人突围,几支乌黑的枪口对准了他,杨其珊等25人终因赤手空拳、寡不敌众而被捕。海丰县长王作新亲自审问,杨其珊对其严厉驳斥:“我们农会就是帮助穷人救穷人。你们这些压迫农民,不顾农民死活的狗官,我们早晚会将你们打倒!”王作新恼羞成怒,下令将杨其珊毒打一顿,戴上镣铐,捉入狱中,海丰总农会和各区乡农会同时被解散。

1924年1月,在彭湃的多方营救下,杨其珊等人被释放出狱。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建立起来,不久,彭湃被调往广州,主持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工作。海陆丰农民运动暂时转入低潮,杨其珊并没有灰心,他继续带领农会干部开展秘密活动,等待时机,他相信,农民运动重新兴起的日子一定会很快到来。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的第一次东征,为海陆丰和东江地区农民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彭湃随东征军回到海丰。海丰县、区乡农会迅速恢复。彭湃和杨其珊继续分任县农会正、副会长,而且还建立了农民自卫军以及工会等组织。4月,中共和共青团海陆丰特别支部同时建立,在此期间,杨其珊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杨其珊作为海丰县的三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此时,全省已有22个县成立了农会,农会会员已达21万多人,杨其珊看到广东农民运动呈现的大好形势,心里感到十分高兴,更加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农会的工作中。

1925年至1926年,海丰县的农民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高潮,至1926年7月,全县建立了九个区农会、两个分区农会、779个乡农会,会员发展到214万多人,农会和会员数均列全省前茅。彭湃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全省的农民运动上,杨其珊作为县农会的主要领导人,惟有拼命工作,不遗余力地为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在上海和广州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面临破裂边缘。中国共产党于4月底至5月上旬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杨其珊虽未出席大会,但以他在海陆丰农民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仍被大会选为中央委员。

这时,广东国民党反动派已开始在广东各地实行全面“清党”,疯狂地镇压共产党人和工农运动。中共东江特委按照广东区委的指示,立即举起了武装反抗的旗帜,领导东江各县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予以坚决反击。5月1日,海陆丰两县同时举行武装起义,顺利地占领了两县县城,当天,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在县城成立,杨其珊为11个政府委员之一(不设主席),并同时担任县农会会长。国民党反动派很快调遣军队夹攻海陆丰。5月9日,海丰农军与敌军激战一天后撤出县城,杨其珊与中共海陆丰地委率领农军转移到海陆丰交界的公平、新田山区,准备发动新的起义。在此期间,中共海陆丰地委改称为海陆丰县委,杨其珊被推举为县委农运委员。

南昌起义爆发后,中共中央指示广东省委在广东广泛发动武装暴动,策应南昌起义军进入东江,中共海陆丰县委立即予以响应,于8月间发动了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16日占领了海丰县城,成立了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杨其珊又当选为七个主席团成员之一(不设主席)。1927年9月25日由于优势敌人的围攻和农军弹药缺乏,起义武装被迫撤出县城。

1927年10月底,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海丰县农军与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成立的红二师互相配合,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11月1日起义部队再次攻占海丰县城,党组织派彭湃回到了海陆丰,于11月中旬成立了海陆丰两县苏维埃政府。杨其珊在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以全票当选为海丰县苏维埃政府13个委员之一(不设主席)。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杨其珊凭着多年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协助彭湃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着手没收分配土地、扩充工农武装、镇压反动势力等,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仅仅经过三四个月,海丰就完成了没收分配土地的80%,全县各区均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组织了赤卫队近十万人,贫苦农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海丰城乡到处都充满了崭新的气象,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中共中央在1928年1月3日的决议中指出:“这是第一次由几万和十万农民群众自己动手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第一次组织成工农兵群众的无限制的政权。”海陆丰的胜利引起了国民党广东当局的忌恨和恐慌,1928年2月下旬,反动派调遣了两万多兵力分数路“围剿”海陆丰苏维埃。3月初,海陆丰两县城和大部分乡镇先后失守,杨其珊被派往陆丰领导开展反“围剿”和恢复苏区的斗争。

在困难时期,他与陆丰县委领导赤卫队不失时机地袭击敌人据点,配合主力红军作战。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红四军进入赣南创建根据地,随后红四军又三度入闽,帮助闽西根据地的创造,对广东革命形势有所促进,东江的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逐渐恢复,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东江苏维埃政府等先后成立,杨其珊均当选为主要领导成员,同时兼任东江苏维埃政府的执行委员,参与领导海陆惠紫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在杨其珊等人领导下,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又重新发展,海陆惠紫苏区发展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一块重要苏区。[1]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第四次“围剿”工农红军,广东军阀也疯狂响应,轮番“围剿”东江革命根据地,海陆惠紫苏区首当其冲,敌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杨其珊及其战友只好带领队伍转移到深山隐蔽下来,过着极其艰苦的游击生活。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饥饿、疾病、敌人的搜捕时刻都困扰着他们。但杨其珊的革命斗志不减,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坚持斗争。[1]

1933年9月的一天,杨其珊带领一名战士秘密到陆丰碣石溪高岗村活动,被一个认识他的叛徒告了密,他一进入村子即遭到当地反动武装袭击。杨其珊猝不及防,壮烈地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