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疮

须疮

目录导航

概述

须疮是在男子胡须部位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

病因

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常与从鼻腔脓性分泌物中所分离出的菌型相同。脓疱疮、疖病和其他处毛囊炎的脓液也可引起须疮。不良的拔鼻毛习惯和被污染的剃刀刮脸剃须,也能招致本病的发生。引起须疮的原因,可能不单纯是由于化脓菌的感染,个人的体质因素也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往往对葡萄球菌有特殊的敏感性,正常时葡萄球菌不能穿过毛囊口进入毛囊深部,须疮患者则可穿过毛囊口到达毛囊深部而发病。对治愈的须疮患者注射葡萄球菌疫苗,可引起须部毛囊性红斑反应。本病患者中的多数人有皮脂溢出。室内工作者较户外工作者更易患本病。疲劳及精神紧张可能会促使须疮复发。

临床表现

须疮须疮本病多发于30-40岁的男性,青少年虽也可发病但较少见。此病开始时,先在胡须生长处皮肤潮红和轻度肿胀,有灼热及瘙痒。随后在红斑上出现与毛囊一致的炎性庄疹及脓疱。脓疱周围绕以红晕,脓疱中央贯通一根须毛,松动易拔掉。脓疱破后,干燥结痂,经10多天后痂脱落而愈,但不断有新的皮疹发生。这种损害可以在生须部位散在存在,也可成群出现。病变较浅者,脱落的须毛可以再生,如侵犯部位较深,毛囊已被破坏形成疤痕,称为狼疮样须疮。狼疮样须疮在刚开始时也是毛囊性的炎件丘疹和小脓疱,局部皮肤潮红肿胀、渗液、结痂脱落后,在中心处形成暗红色的萎缩性疤痕。周围仍有活动性的毛囊一致的小脓疱及肉芽肿样炎性病变的边缘。常从耳前颊部或须部开始,可向周围扩展。头皮也可被侵犯,破坏毛囊,形成疤痕性秃发。须疮通常多发生于上唇、耳前颊部、下唇及颏部等胡须生长部位。但有时眉毛、睑缘、腋部、阴毛部及头皮也可发生。病程慢性,反覆发作,不易治愈。狼疮样须疮中,皮脂腺和毛囊可破坏,形成瘢痕组织。

鉴别诊断

本病好发于成年男性胡须部位,主要表现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及小脓疱,病程慢性,容易复发。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红斑及脂性鳞屑,不发生毛囊一致的脓疱。除胡须部外,更易好发于头皮、眉部等处。

须部假性毛囊炎:本病为胡须向内生长引起的胡须周围异物反应性炎症,无毛囊性脓疱。

须癣:为胡须部位之边缘清楚的鳞屑性斑片,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首先应去除诱发因素,治疗牙齿、扁桃体及鼻窦感染病灶。病变部位胡须应予以拔出,而不宜刀剃。可外用抗感染药物,如夫西地酸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必要时可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预防

预防须疮,对大胡子的男性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注意脸部的清洁卫生,洗脸时宜用具有杀菌作用的硫磺皂;不要养成蓄胡子的习惯,胡须要经常用剃刀刮除或用消毒过的剪刀剪短,刮时要注意不要把皮肤刮破;当长须部位瘙痒时,切莫随便用脏手搔痒。易患须疮者,夏秋季节应少吃“发物”,如猪头肉、鹅肉、芋头、辣椒、生姜、韭菜等,同时应戒烟、酒。考虑到鼻腔、口腔有炎症时可诱发须疮,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龋齿、扁桃体炎等。此外,擦鼻涕后最好清洗一下上唇部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