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副主任、教育系副主任、学前教育研究会主任
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
中国老教授协会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学前教育部主任
中国蒙台梭利教育专家
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1990~1995年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中国社区儿童教育研究》;
1993~1995年主持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我国老少边穷地区推进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
2001~2005年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课题——《幼儿园儿童早期学习模式实践的研究》、《新型学习模式——亲子园实践研究》、《蒙特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科研课题》;
1994年至今年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特梭利研究启蒙基金会合作项目——《蒙特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并任课题顾问;
2000~2005年参加教育部《科学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课题中子课题《蒙特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的应用研究》并任课题顾问。
著有《现代学前教育》、《幼儿综合训练丛书》、《幼儿园课程实验教材》、《幼儿人格培养》、《幼儿一日一课》、《家庭教育新观念》、《学前教育学》《亿童婴幼教室》、《哈佛多元智能丛书》、《快乐亲子园》等十几种专著。
1957年,一位叫做斯但丁的学者出版了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蒙台梭利的生平与工作》,在自序中,他充满激情地写道:“玛莉亚·蒙台梭利博士给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盎然的气息。几乎所有文明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她那生动理论的冲击。1952年5月她逝世时,全球各角落的媒体大幅报道了她这一生对儿童的贡献,由此可见她的影响力。”
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几年中,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悄然从实验起步了。进入新世纪后,蒙台梭利教育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大。谈及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开展,我们不能不提及梁志桑教授。2006年1月,梁老师在来南京讲课的短暂时间里,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梁老师,有位美国学者曾说过:“许多教育家认识到,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事实上不过是蒙台梭利教育的一部分。”请问您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同?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蒙台梭利教育在世界上的推广情况?
梁志桑教授: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对儿童本性的科学发现和透彻剖析而创立起来的,历经百年历史风云,以独特的教育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长久而广泛地流传于世界100多个国家中。她的著作被译成37国文字,实际上已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思想渊源。
现在蒙台梭利教育向着幼儿前期0-3岁及儿童期6-9岁、9-12岁延伸,从私立学校走进公立学校。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蒙台梭利教育还在曾经拒绝过它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如在俄罗斯,2002年《参考消息》的一则消息说:莫斯科有80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地操作蒙台梭利教具。可当时在北京还没有这么多幼儿园开展蒙氏教育呢。
2005年7月,由蒙台梭利创建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l)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蒙台梭利大会在悉尼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召开,来自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数十个国家近千名蒙台梭利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世界蒙台梭利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到第二十五届时,我们中国才第一次参加。本次大会参加人数最多的是日本,有120多人,其次是泰国、美国。这次发言的代表都是资深的蒙台梭利教育工作者,有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和较为落后地区的代表,像澳洲北部偏远地区的土著,他们利用当地资源,把蒙氏教育做得很有成效。我们这一次参加会议的目的只是亮相和寻求帮助。我们感受到了大会所显示出的蒙台梭利教育为了孩子、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和平的无限生命力。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在论证蒙台梭利的理念,挖掘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并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念逐渐融合和趋于一致。这标志着全球的蒙台梭利教育在蓬勃发展。
记者: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推广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梁教授: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蒙台梭利教育试验。从政府这方面讲是宽容的,没有明显地干涉。蒙台梭利教育基本是在民间自发传播,如今蒙台梭利教育已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区,并且从幼儿园走进亲子园、走进家庭,受到越采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关心,渴求学习、培训的人员日益增多,蒙台梭利教育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热点。
蒙台梭利教育被孩子认可,因为孩子喜欢;被家长认可,因为家长看到了蒙氏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有成效;被教师接受,是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了转变。我特别欣赏张智淼老师说的话:“蒙氏教育让我们换一种观念做老师,换一种心情去带班,换一种眼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当然,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实践的时间不长,确实还有一些不到位的、不和谐的东西。其一,有些幼儿园借助改制,想搞特色吸引家长,以便于招生,办起了蒙氏教育班,这属于办蒙氏班动机不纯。其二,有些幼儿园收费较高。因为蒙台梭利教育要借助于教具,所以引来了许多厂家生产,互相压价。产品质量不高,存在着退色、尺寸不够、容易坏等等问题。其三,培训不到位,教师学得太少。在国外,培养一个蒙氏教师需要1~2年时间,且为全脱产,另外还要到蒙台梭利学校跟着蒙氏老师实习9个月。在中国,我们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将蒙氏教师的培养分成初、中、高三级培训。有些园长舍不得培训的时间和费用,要么派一名教师来学,回去就做培训老师,要么只学一点,就不再进一步学习。其四,由于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是民间发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正规、不健全的培训机构也在培训蒙氏教师,他们讲教具操作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理论学习少。这样就影响了蒙氏教育的质量。
记者:那么,您认为应采取什么对策来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呢?
梁教授:作为个人,我只有通过做课题的形式来改变这种现象。我一直都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的完美的教育,但不是惟一。现在国内外呈现的多元教育模式,我们不要排斥某一种教育模式,而是要融合。我们可以做选择,只要对儿童的发展有用,任何教育模式都可以采用。十五期间,我做了三个课题,吸引了100多所幼儿园参加,帮助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能力,也提升了幼儿园的声誉,使之在当地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家长能看到一些比较规范的蒙氏班和蒙氏幼儿园。十一五期间,我还将继续做课题,现在已经定了一些课题,比如《优质教育模式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实践研究》等等。
记者:业内人士都称您是中国蒙台梭利教育引入人,那您就是中国蒙氏教育的首席专家了,您是怎样走进蒙台梭利教育这个领域的呢?
梁教授:首先不能称我是首席专家,那应该是我的老师卢乐山教授,她今年89岁了,出生于教育世家。她在1985年,花了三年时间,翻译、整理了一本《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比较系统、客观地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所以她是我国最早的蒙氏教育传播者。至今,我们在蒙台梭利教育方面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还会与她沟通。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2~1956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学前教育专业,当时我们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沿袭了前苏联的体系。那时因为蒙台梭利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是要受到批判的,所以我是从批判蒙台梭利开始接触蒙台梭利的。后来,改革开放了,台湾同行来到大陆,单伟儒是其中的一位,他当时是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的董事长。他寻求在大陆传播蒙氏教育的合作伙伴。在1994年,北师大同意这项合作,那时我还没有退休,和系里的另外两位老师作为志愿者参与了这个合作项目,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北京北海幼儿园各选了一个班搞起了实验。我认为蒙台梭利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现代诸多学前教育流派各具特色,但其基本理念或操作方法均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有着相通与相融。我很热爱这项事
业,退休至今,我一直在为这项事业努力工作着。
记者:将蒙氏理论中国化、本土化,要注意哪些方面?
梁教授:蒙台梭利有着优质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方法,在各国都存在本土化问题,也只有通过本土化才能将蒙台梭利教育融合进来。自从引进蒙台梭利教育以来,我们始终按将其中国化的思路在运作、在研究,我们是后起者,应借鉴和吸取各国采用蒙台梭利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将蒙台梭利教育融人我国的本土文化。因此,首先要保持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经验,有选择地、恰当地与多元教育模式相结合,不断吸纳新思想、新技术于教育之中。其次,蒙台梭利所设计的教具的核心是以儿童的生命成长需要为中心,它符合人类生命成长的规律,也符合人类认知产生的规律,蒙台梭利并未将所有教具都设计了,她鼓励教师结合本土文化为孩子研发教具,在此方面,我们的教师可依据蒙氏教具的特点,制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孩子使用的教具。再次,我们要以革新的精神,将蒙台梭利教育中有价值的核心思想,融合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将主题活动配合其中,这一点我们经过实践验证是奏效的。
记者:如何创设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怎样有效管理、经营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
梁教授:简单说来,第一,要重视学习和培训。本着志愿的原则,应选拔优秀的老师参加培训,要到正规的机构学习,园长要带头学,且要求坚持学习一个完整的过程。第二,依据师资的准备情况及家长的需求决定开设蒙氏班的数量,不可急于求成。比如先做两个班,这样可以互相切磋、学习,同时要请专家来给家长讲解。第三,先期投入要到位,如买教具等,把环境布置起来,并承诺效果,让家长认为花钱值得。第四,开设混龄班。混龄班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特色。蒙台梭利认为混龄班是儿童发展社会性不可缺少的条件,她改变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组织形式。在混龄的环境里,孩子之间的自然年龄差距促成许多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而非相互竞争。孩子从不同年龄孩子身上可寻得自己过去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混龄的环境所提供的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及丰富。有些幼儿园园长觉得有难度,那可能是园长自己没有说服自己,当然也就说服不了家长。其实,同龄班作蒙氏教育是不被国际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