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阳1981年-1985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
1985年-1989年,东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学位。
1989年-1992年,东南大学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2]。
1993年2月至1995年1月,在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年2月起任东南大学机械系副教授。
2002年6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加拿大Concordia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59575018,59805004,50175014,70271037),负责或参加其它科研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各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机电一体化智能系统技术;软体机器人学;机器人自主式操控理论、技术及无人系统;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作业技术[2]。
科研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机器人机械学”,负责人,2006-2009
国家863计划课题“生物/机械接口与生机一体化假肢样机研制”,负责人,2009-2011
国家973计划项目“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首席科学家,2011-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腔作业连续体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力位操控性能综合”,负责人,2015-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类生物体灵巧假肢及双向生机接口”,负责人,2017-2021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神经信息解码交互和多传感信息融合”,负责人,2019-2021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复杂环境下面向多任务的协同、柔顺、精准操控”,负责人,2020-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面向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负责人,2020-2024[2]
发明专利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手写识别方法,200910310228.X,黄淦,李顺冲,盛鑫军,朱向阳
针对下肢的层级式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200910310630.8,张定国,朱向阳,刘广权
肌电信号控制的主从式无线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200910312370.8,张定国,朱向阳,陈歆普
用于产生人工电触觉的电刺激系统,201210316658.4,朱向阳,张定国,汤特,徐飞
基于记忆合金驱动的手部外骨骼康复系统,201310217665.3,汤特,张定国,朱向阳
少通道下运动想象脑电特征的提取方法,201310309826.1,朱向阳,孟建军,盛鑫军,段仁全
外骨骼辅助康复治疗系统,201310289862.徐凯,朱向阳,邱冬,赵江然,刘国庆,汪友
自助式双侧同步外骨骼康复机构,201310627763.4,徐凯,朱向阳,汪友,赵江然,刘国庆,傅敏宵,阳志雄
用于电触觉的量化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201310116261.5,张定国,徐飞,朱向阳
佩戴式多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集臂环,201310241598.9,朱向阳,郭伟超,盛鑫军,陈星羽,张定国
一种表面肌电和近红外光谱联合采集装置,201310585071.8,朱向阳,郭伟超,姚鹏飞,盛鑫军
基于连续体传动机构的欠驱动假肢手,201310687094.X,徐凯,朱向阳,刘欢,杜宇恒,赵江然,刘国庆
一种可用于获取四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可佩戴电极阵列,201310164855.3,朱向阳,方银峰,刘洪海,盛鑫军
一种基于近红外传感器的肌群信息检测装置,201310585091.5,朱向阳,姚鹏飞,邱中一,郭伟超,盛鑫军
具有形状自适应的欠驱动机械手指,201410046730.5,朱向阳,华磊,盛鑫军[2]
软件著作
脑机接口在线采集与处理系统软件BCI-SJTU v1.0,2013SR078349,朱向阳,姚林,盛鑫军
脑电&肌电联合控制假肢手系统软件HCI-SJTU v.10,2013SR078751,朱向阳,何家源,盛鑫军
EMG-1000 16P手持式肌电采集仪上位机控制软件EMGWin v1.0,2013SR078408,朱向阳,郭伟超,姚林,盛鑫军
肌电信号监测与存储软件 EMG Eye v1.0,2013SR100457,刘洪海,朱向阳,方银锋,盛鑫军
人手运动多模态数据同步和分割软件SST-MHHM V1.0,2015SR103234,刘洪海,琚兆杰,盛鑫军,朱向阳
经皮电触觉刺激系统人机界面软件HCI-CES V1.0,2015SR080840,鲍林军,张定国,许恒
生机电虚拟环境测试软件BioVIE V1.0,2015SR223766,朱向阳,吕威,盛鑫军[2]
发表论文
1.Zhu XY, Wang J. Synthesis of force-closure grasps on 3-D objects by using the Q-distance. IEEE Trans.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02, accepted. (SCI-CDE, EI索源)
2.Zhu XY, Ding H, Wang J. Grasp Analysis and Synthesis Based on a New Quantitative Measure. IEEE Trans.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02, accepted. (SCI-CDE, EI索源)
3.Zhu XY, Ding H. Flatness tolerance evaluation: An approximate minimum zone solution. Computer-Aided Design, 34:655, 2002. (SCI-CDE, EI)
4.Zhu XY, Ding H, Xiong YL. PMTD between convex polyhedra (I): Definition and properties. Science in China-Ser. E, 44(2):216, 中国科学E辑, 31(2):128, 2001. (SCI-CDE)
5.Zhu XY, Ding H, Xiong YL. PMTD between convex polyhedra (II): Robot collision-free path planning. Science in China-Ser. E, 44(4):337, 中国科学E辑, 31(3):238, 2001. (SCI-CDE)
6.Zhu XY, Zhong BL, Mathew J. Balancing of flexible shafts: minimizing the maximum residual vibrations in the sense of D-metri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19):1767, 科学通报, 44(2):152, 1999. (SCI-CDE)
7.Zhu XY, Zhu LM, Zhong BL. Robot collision-free path planning utilizing gauge function. Science in China-Ser. E, 40(5):546, 中国科学E辑, 27(5):453, 1997. (SCI-CDE, EI)
2021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朱向阳在列[1]。
2020年,无创神经接口设计理论与方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9年,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月25日,荣获第十五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3]。
2016年,灵巧假肢及其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5年,灵巧假肢及高性能生机接口技术,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2年,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机器人操作规划与空间几何推理理论,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7年,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2018年1月,经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39、40次常委会议通过,朱向阳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