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江神子》, 词牌名,即《 江城子》
代表作:
《江神子》
宋·张舜民
七朝文物旧江山。
水如天,莫凭栏。
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
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
敛芳颜,抹么弦。
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
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江神子》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神子》
宋·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扬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江神子》即《江城子》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江城子》一作《江神子》。”
《金匳集》入“双调”:“三十五字,五平韵。结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为七言一句者。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发展历程
江神子(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唐著词(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就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曲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又有36字七句五平韵、37字七句五平韵等。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词调兴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有说法称,该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
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双调《江神子》是在单调的基础上,在结尾处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全宋以《江城子》为词调的词192首,除两首张先词为单调外,其他都为双调。南宋的韩淲的《江神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