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015年的静安区地图
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隶属昆山县,后隶属嘉定县、宝山县。吴淞江(故道)以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隶属华亭县,之后及明、清二代隶属上海县。虬江是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河,民国初筑路时被填没。清同治二年(1863年),境域中南部被辟为美租界,后并为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南部大部分划入公共租界西区。[7]为抵制租界扩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闸北绅商建立闸北工程总局,自辟商埠。1914年,法租界扩张,将境内长浜路(延安中路)、徐家汇路(华山路)以南地区全部划为法租界。故境域南部为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北部主要为华界。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接收17个市乡,次年7月,将旧市乡一律改称为区,闸北市改称闸北区。30年代,日军发动两次淞沪战争,闸北区几成废墟,成为上海市出名的棚户区。1937年上海沦陷时期,日伪将闸北区改为闸北政务署,沪北区公署。公共租界在太平洋战争前成为“孤岛”。
2016-今静安区地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地分属第十区、十一区、十二区、十四区、十五区。1947年,第十四区称闸北区、第十五区称北站区。1949年5月30日,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1950年6月28日,复改称静安区。
解放初期,境域分属静安、新城、江宁、闸北、北站区。1956年,上海市区调整,静安区建制撤销,以富民路、常德路为界,东境划归新城区,西境并入长宁区,闸北、北站两区合并成闸北区。1960年1月,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新成区、江宁区,将新成区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宁区全部、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合并重建静安区。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闸北区、静安区设立新的静安区。2016年3月,原静安、原闸北区“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静安区成立,始成今之境域。[8]
截至2021年,静安区下辖1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9]
13个街道办事处:江宁路街道、静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门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宝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宁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
1个镇:彭浦镇。[9]
市中心扩大图古时,境域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入海口沪渎地区。据旧志记载,吴淞江在唐时宽20里,宋时为9里,以后渐淤缩成5里、3里、1里,及至明清时期仅宽10余丈。历史上吴淞江下游多次改道,多次疏浚。今流经区境北部的吴淞江宽50米、长1633米,是现存的唯一水道。
吴淞江古名松江,一名松陵江,一名笠泽。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至上海市区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县境内20公里,流经赵屯、白鹤、华新等乡镇。宋郏侨曰“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宋、元后,海口湮没。历朝虽致力治理,但屡浚屡淤明永乐二年(1404年),夏元吉导吴淞江入刘家河。隆庆四年(1570年)巡抚海瑞、清雍正五年(1727年)副都御史陈世倌再浚吴淞江,汇大盈浦(今东大盈港)、赵屯浦(今西大盈港)、盘龙浦(今蟠龙塘)、顾会浦(今通波塘)、崧子浦(亦称崧塘,今新通波塘)五浦之水,入江归海。解放后,50年代拓宽大浦河,70年代又开挖蕰藻浜,将洪涝之水,北引进入长江,至今吴淞江仍有一定排涝的泄量。江面宽仅40-50米,可通航100吨级的船只。
吴淞江盛产鲈鱼,有“鲈鱼乡”之称。宋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诗,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区中心,地域狭小,人口众多,房屋建筑密集,绿地稀少,交通拥挤,从而在境内形成明显的“热岛”效应。
根据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1983~1987年气象资料的分析和初步研究,静安区处于上海“城市热岛”中心部位,常年平均气温比近郊高出1℃左右。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1)春夏来得早,秋冬出现迟。境内春夏季到来平均比郊区提早3~9天,秋冬季则延迟8~9天到来,整个冬季,区境比郊区短12天,夏季则延长17天。(2)严寒日数少,初冰日出现迟,终冰日早。初冰日要比郊区晚1个月左右;而终冰日却提前半个月左右。(3)夏季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平均为67天,比郊区多10天。气温高于35℃的日数,境内为10天左右,郊区仅3天左右;高于37℃的酷热天气,境内平均每年有2.6天,而郊区则很少出现。
静安区地名志静安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每平方公里达6.4万余人,居全市各区的首位。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居多数。民族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22个,其中回族人数较集中。
境域早先属上海县的西北郊,原是一片农田,人口稀少。鸦片战争以后,殖民主义者在上海侵占土地设立租界,19世纪末叶,境域大部分被划为租界范围。20世纪初,境域内道路相继筑通,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曹家渡一带市面渐兴。工商业者陆续开店办厂,吸引大批外地人来上海谋生,加以历史上战乱频仍,农村连年遭灾,迫使不少人背井离乡拥来上海,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据有关资料测算,静安区境域范围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人口约有3万余人,至民国9年(1920年)人口已增加到1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静安区时,全区人口为16.8万人;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增加到18.8万人。1955年底,人口增到20.7万人。
1956年2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静安区建制。1960年1月又重新建立静安区。由于区划范围扩大,全区人口增加到56万人。以后区划范围虽无变动,但人口逐渐减少,至1992年底,全区人口下降到44万余人。33年中,人口减少近12万人。
上海解放以来,静安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1951年,高中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5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62%。至1990年,全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30.05%,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上升为13.2%。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1951年为3.63%,1964年为7.37%,1982年为15.59%,1992年为22.23%,人口老化程度为全市最高的区。
50年代,人口再生产处于无计划发展状态,平均人口出生率为33.72‰,自然增长率为26.98‰。其中1954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42.31‰和35.8‰。自1963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为13.36‰,自然增长率为7.73‰;7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为7.36‰,自然增长率为0.77‰;80年代前期,全区生育出现小高峰,198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5.67‰,自然增长率回升到7.72‰;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为9.52‰,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6‰。1991、199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12‰和-3.49‰。全区人口已进入有计划发展轨道。
至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96.60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为72.10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为24.50万人。
至2021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33.46万户。户籍总人口90.69万人,其中:男性44.13万人,女性46.56万人。户籍总人口中,017岁人口10.66万人,占比为11.8%;1834岁人口12.96万人,占比为14.3%;3559岁人口30.13万人,占比为33.2%;60岁及以上人口36.94万人,占比为40.7%。[2]
于勇书记:于勇[10][11][6]
副书记:王华、王益群[6]
区长:王华
副区长:傅俊、梅广清、龙婉丽、姜坚、李震、张军[12]
主任:顾云豪
副主任:杨志健、孙明丽、林晓珏、周伟、江天熙[12]
主席:丁宝定[13]
副主席:宋大杰、陈琦华(女)、沈刚、周新钢、聂丹(女)
秘书长:李颖婷(女)
静安区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8.51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496.93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3%,与上年持平。按当年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6.56万元,较上年提高了2.75万元。
2021年至年末,静安区登记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60984户(不含分支机构),注册资本合计6755.43亿元。其中,国有及集体企业4388户,注册资本2852.92亿元;私营企业32797户,注册资本2899.93亿元;外商投资企业3787户,注册资本998.55亿元;个体工商户20012户,注册资本4.03亿元。
2021年,全年新设各类市场主体7785户,比上年增长75.6%。其中,新设国有及集体企业323户,占比4.1%;私营企业5759户,占比74.0%;外商投资企业268户,占比3.4%;个体工商户1435户,占比18.4%。
2021年,全年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2.71亿元,比上年减少1.0%。全区税收收入84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区级税收收入24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2021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含市直管项目)3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区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基建和更改31.20亿元,下降20.4%;商品房投资302.55亿元,增长16.0%。商品房投资中,住宅用房投资103.01亿元,增长16.8%;商业用房投资100.17亿元,增长16.6%;办公用房投资29.66亿元,增长2.1%。[2]
商业及旅游市场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75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2021年至年末,全区已有星级宾馆(饭店)17家,客房数5293间,床位数7499张,客房平均出租率56.1%,平均房价552.12元/间天。
2021年,全年旅行社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6.84万人次,其中境内旅游者36.84万人次。全年出境游0.00万人次。全年旅行社营业收入达到39.90亿元。
房地产
2021年,全年动迁居民户数589户,动迁及征收居民住房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其中,二级及以下旧里面积1.42万平方米。
2021年,全年区域内新建成绿地8.1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5.96万平方米。2021年末,全区绿地面积为821.2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4.96%。共有公园2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3.32平方米/人。
2021年,全年住宅新开工面积19.91万平方米,施工面积107.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13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商业商务楼宇建筑面积58.7万平方米,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开工)521台。
2021年,全年商品房预售和现售套数2942套,预售和现售面积39.7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套数2636套,面积28.52万平方米。全年存量房买卖登记成交14983套,成交面积106.38万平方米。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21.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海关出口13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海关进口381.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1%。
2021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323个,其中外商独资项目238个。协议引进外资金额19.9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2.89亿美元。
2021年至年末,静安区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100家,存续跨国地区总部企业90家。[2]
坐落于陕西南路上的马勒别墅
19世纪中叶,境域是河网密布的水乡,靠渡舟和人行小桥相通。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由东向西越界筑路,到20世纪30年代,境内已有道路50多条,道路网基本形成。
境内陆上客运以轿子、马车为市民早期代步工具。19世纪末,客货运主要靠人力车承担。机动车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成立,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辟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民国11年(1922年)8月,华商董杏生开办公利汽车公司,开辟上海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上海解放前夕,始发或经过境内的有轨电车线路3条,无轨电车线路4条,公共汽车线路7条,都是官僚资本和外商企业。上海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营公交事业发展较快。1950~1966年,经区境的线路有18条。“文化大革命”期间,公交客运线路仅辟2条,还砍去1条线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公交事业发展较快。经区境的公交线路增加到49条,除常日线,又增辟了高峰线路和通宵线路;还有康华公共交通联营公司康华公交专线3条、振华出租汽车公司小公交汽车线路2条。区内全民、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经营的大、中、小型出租客车有3781辆。
境内的货运汽车始于民国16年,至上海解放前夕,私人货运汽车有43家、82辆车,担负着大宗商品的运输任务。解放后,货运业发展较快。1992年底,区内637户工商企业,拥有货运汽车2122辆、5912.59车吨;还有起重安装、打包托运、国际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企业33户,有货运汽车33辆、210.1车吨;个体货运汽车73辆、68.2车吨。
境内有长约1.63公里的吴淞江(今苏州河)水域,系静安区与闸北区之界河。至民国18年,先后建立通济渡等5处渡口,对便利当时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有淮安路粪便、垃圾码头3座。
上海解放前,境内的邮政设备简易落后,电信网络稀少。至1949年9月,有邮电局3家,电话交换设备6700门。上海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事业有较快发展。1992年有邮电支局、邮电所7家;电信服务处1家,报刊门市部3家;电话局2家。邮电业务初步实行自动化,电信功能比较齐全,国际长话可直拨世界各地。新建常熟路国际邮件营业处、泰兴路电报、电话营业处和38处长途电信代办点。全区装置程控交换设备6.5万门,公用电话站387个、话机834部,夜间应急电话服务网点150个。但是,邮电设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静安区人均道路面积少,过境车辆多,造成交通拥挤,车速缓慢,机动车辆通过繁忙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车速不超过15公里/小时,堵塞现象严重。客运高峰时,公交车辆内最大容量达11人/平方米。
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4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30条;城市道路总长度62.9公里,道路面积121.8万平方米。完成区内7万平方米人行道板全面更新。地铁M7号线静安寺站、500kV世博地下变电站开工建设,曹家渡110kV余姚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昌平路排水系统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南京路、华山路架空线入地实施规划推进。
静安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形成铁路、高架、地铁、公交等交通网络,素有上海“陆上北大门”之称。拥有铁路上海火车站,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沪太长途客运站等五个长途客运站,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7号线、8号线、12号线、13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穿越本区。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内环线、中环线等高架道路贯通,城市航站楼、静安寺交通枢纽、中环共和新路交通枢纽等,为航空旅行、出行中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14]
静安区闵北中心医院
至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4.40岁,其中:男性82.15岁,女性86.74岁。户籍婴儿死亡率2.44‰,无孕产妇死亡。
至2021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7所,卫生技术人员2.25万人。其中:三级医院12所,卫生技术人员1.25万人;二级医院10所,卫生技术人员0.34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6所,卫生技术人员0.17万人。
至2021年末,全区每千人医生数达8.02人;每千人床位数12.96张;每千人全科医生数0.55人。
至2021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2213.75万人次,其中:门、急诊2193.80万人次。入院人数47.51万人,健康检查105.89万人次。[2]
气派非凡的华山路
至2021年末,全区共有电影院14个、剧场19个、区文化馆1个、社区文化中心18个、区图书馆2个、街道图书站1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博物馆8个。艺术表演场馆33个,场馆总面积达13.7万平方米,全年艺术演出场次2712场,观众91万人次。[2]
至2021年末,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建筑面积80.31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0.82平方米。
至2021年末,全区有各类社区健身设施720个,其中:社区健身苑665个,健身步道29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6个;社区健身器材5566件。[2]
俯瞰静安寺
至2020-2021学年末,全区共有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4631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1558人;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38166人;普通小学44所,在校学生37831人;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189人;幼儿园88所,在园幼儿21128人。
至2020-2021学年末,全区幼儿园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阶段新生入学率98.61%;普通高校录取率达97.65%。[2]
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3795件,其中发明专利578件,实用新型2558件,外观设计659件。至年末,专利有效量17815件,其中发明专利3651件,实用新型10977件,外观设计3187件。
2021年,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3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项。全年成交各类技术项目383项,成交金额22.75亿元。[2]
“ 十四五”期间,静安区高质量推进“ 一轴三带”发展战略:聚焦 产业聚能 、科技赋能 、空间释能 、机制增能,强化“ 一轴三带”核心龙头地位,打造“ 三带”上的南京西路 、苏河湾 、大宁 、市北四个核心功 能区,持续提升经济密度 、开 放高度 、创新浓度和辐射强度,推动 “ 三带”功能优势倍增 、产业能级倍增 、服务效能倍增,引领带动全 区整体提升 、全面发展 。
2021年,全年“ 三带”共实现税收收入544.03亿元,同比增长24.5%,占 全区税收总收入的64. 6%。
2021年,全年“ 一轴三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0.92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全区总投资的比重为69. 8% 。其中,“ 一轴”完成投资13.69亿元,占比为 4. 0%;“ 三带”合计完成投资227.24亿元,占比为65.9%。[2]
“ 十四五”期间,静安区巩固优势产业基本盘,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发展商贸服务 、金融服务 、专业服务 、数据智能 、文化创意 、生命健康六大产业,形成创新型的高端化 、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体系 。
2021年,全年六大产业共实现税收696. 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82.8%,同口径下比上年增长4.5个百分点 。
商贸服务业
2021年,全年实现商贸服务业税收收入285.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占全区税收总收入33.9%,比上年提高 4.8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业实现税收收入174. 58亿元, 比上年增长28.1%。
专业服务业
2021年,全年实现专业服务业税收收入1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全区税收总收入14.7%,比上年减少1.0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管理服务实现税收58.41亿元,增长2.6%;商务咨询服务实现税收64.66亿元,增长29.7%。
金融服务业
2021年,全年实现金融服务业税收收入134. 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全区总税收的16.0%,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 。其中:金融市场服务实现税收101.43亿元,增长24. 4%。
文化创意服务业
2021年,全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收入39.45亿元, 比上年增长26. 8%,占全区总税收的4. 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其中:科研创意服务业实现税收20.35亿元,增长37.6%;影视 娱乐文化业实现税收8.89亿元,增长27 . 0%。
数据智能产业
2021年,全年实现数据智能产业税收收入71. 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占全区总税收的 8.5 %,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 。其中:软件和数据服务业实现税收27.40亿元,增长 28.7 %。
生命健康产业
2021年,全年实现生命健康产业税收收入42. 66亿元, 比上年增长12. 0%,占全区总税收的5.1%,比上年减少0. 5个百分点 。其中:健康商贸业实现税收23.42亿元,增长20. 0%;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税收4.89亿元,增长32. 7%。[2]
2021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7209个;年末登记失业人数8307人;帮扶引领创业人数945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635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802人。
2021年,全年受理廉租住房510户,实际配租户数471户,投入资金10710.06万元,其中:租金配租投入9875.30万元,实物配租投入834.76万元。
至2021年末,全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3个、长者照护之家19个、老年人日间护理机构28个、老年人助餐点93个、老年活动室225个;机构养老床位7074张。全年累计有389.69万人次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投入资金达5479.01万元。[2]
2021年,全年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为325天,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0%。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均值45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28微克/立方米。[2]
2021年,全年刑事案件立案4784起,比上年减少6.0%;刑事案件破案3210起,比上年增长8.2%。全年受理治安案件3180起,查处3175起,查处违法人员1888人。
2021年,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伤亡人数2人,其中死亡人数2人。[2]
基督教怀恩堂
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的静安区创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创始人之一戚庆才牧师为全国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人之一。最早教堂坐落在虹口四川北路,八一三事变后,迁到王家沙花园(今北京西路),后有迁至陕西北路口平安大戏院二楼,1941年迁址至如今的陕西北路375号。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怀恩堂成为静安区唯一的联合礼拜教堂。1994年,被市政府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因年久损坏,1998年起在静安区基督教两会的领导下(静安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任戚长毅是戚庆才牧师的儿子,是修复工程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修建,2002年全部竣工。现大堂可容纳信徒1300多人。静安区现有基督教信徒9000多人。
怀恩堂地处静安南京路商业商务金三角,其旁边是宋氏故居。还有教堂修复以后,前来礼拜的海外人士逐渐增多,影响进一步扩大,已成为上海基督教外事接待的主要窗口之一。
基督教新恩堂
坐落于乌鲁木齐北路25号的新恩堂为怀恩堂的分堂。原为外国人造的非主流教派公共礼拜堂,称为“万国教会”,1962年起称新恩堂。文革中被占。恢复宗教活动后,除了每个星期日上午的聚会外,还有下午的擘饼聚会和粤语礼拜。
小德肋撒
长乐路老洋房坐落于大通路(今大田路),故又称大通路天主堂。建于1920年。小德肋撒为法国里泉尔圣衣院的隐修女,去世时仅24岁。他的自传《灵心小史》,曾被译为中文。1925年,被罗马教皇列为圣女。上海天主教区为纪念她,修建此堂。1993年恢复活动至今。
小德肋撒天主堂为罗马式建筑风格,内有宽敞的楼宇围廊,祭台上方有圆形穹隆,窗户与斗拱均呈半圆形。堂内装饰精致,柱子、地砖、灯罩等标有纪念小德肋撒玫瑰图案的特殊标志。文革中被群益无线电厂所占,将教堂隔为三层。静安区现有天主教徒300多人。
上海佛教居士林
位于常德路418号,是佛教在家居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最早创建于1908年,林址在锡金公所(今海宁路),后曾迁于哈同路(今同仁路),1956年与其他居士团体合并后迁入今址——觉园。觉园,原名南园,建于1910年,系民族资本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的私家花园。后捐于佛教。觉园内建有寺院式殿宇三进,边上有香光堂,法宝馆等建筑。园内原有九曲桥、假山、天桥、湖心亭、石碑等。
圆明讲堂
位于延安西路434号,系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由当代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于1935年秋创建。其名一取佛教的最高理论“圆遍十方,明照法界”之意;二取佛门排行,取圆瑛和弟子明旸的前字组成。现圆瑛大师纪念堂所处的老楼由弟子顾莲成夫妇捐赠。后建新楼为美丽圆酒店兴建时同时建造。圆明讲堂已购下旁边的照相机四厂部分厂房,不久将进行改建,并将老楼拆除后建为绿地。
静安寺
静安寺静安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初名沪渡重玄(元)寺,寺址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边,唐代该寺曾更名为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名静安寺。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倾圮危险,遂迁址至芦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历史上,静安寺屡经兴废。1946年,主持德悟建成一幢印度阿育王石幢,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与1951、1954年2次拨款共2万多元对寺进行修复。1953年,主持持松在寺内复兴自唐以来失传已久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4年,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人民政府拨专款30万元,重新对静安寺进行修复,至1990年基本修复完成。1998年,结合地铁二号线建设,静安寺又重新进行规划改建。现已建成钟鼓楼、山门、东、西厢房和大雄宝殿基座。预计到2007年,静安寺将完成建国后的第四次重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静安寺流传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传说,最著名的有“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姜京台、沪渎垒、涌泉(天下第六泉)、芦子渡、绿云洞。至今,寺内收藏有历代名人字画、云汉昭回执阁碑、明朝洪武大钟鹤宋础等。
现任方丈慧明法师是建国后继德悟、淦泉、度寰、真禅后的第五任方丈。他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佛协副会长、上海佛学院院长。为建设好静安寺,他提出了人生四大目标:一是改建静安寺,提出了“把一个更宏伟更壮丽的静安寺献给21世纪”的口号;二是校勘佛教大藏经,并将校勘后的藏经进行石刻,传与后世。为完成此宿愿,它目前正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准备攻读博士生后去国外继续深造。为了完成校勘任务,他积极筹划成立佛教藏经研究员,期望汇集有心研究藏经的专业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共同一起完成此宏愿;三师发起了“百万心愿铸金身”募化活动。准备花若干年时间,集百个国家、百万信众之心愿,在静安寺铸造一尊用纯金2吨的释迦牟尼佛像(捐款人数已近13万、涉及40多个国家),还将在静安寺大雄宝殿铸造一尊用银10吨的银佛;四是终身奉献佛教,研读佛经,普度众生。
周旋
周璇周璇(1918-1957)江苏常州人,原名苏瑛,童年被卖给周姓人家作养女,1937年因在《马路天使》中饰演卖唱歌女小红而蜚声影坛,八一三凇沪抗战后,参加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后随上海剧艺社赴菲律宾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入上海国华影业公司,主演《孟姜女》、《天涯歌女》、《孟丽君》等十余部影片,1947年主演《忆江南》、《夜店》。后去香港主演《清宫秘史》。1950年回沪,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和平鸽》,因病未竟,后病逝于上海。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国教育家。字鹤卿,号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为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留学。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又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等。
朱屺瞻
朱屺瞻朱屺瞻(1892-1996)江苏太仓人,自幼喜绘画,早年入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后在该校任教。先后与王济元,潘玉良等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与徐悲鸿、汪亚尘等发起组织“默社画会”。抗日战争时期,谢绝社交活动,埋首于中西画研究,渐形成纵放豪气、苍郁雄浑之画风,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七十年代,声誉大增。其作品构思精巧、用色大胆、笔墨淋漓、富于奇趣,有《朱屺瞻画选》、《癖斯居画谭》等,
郭乐
郭乐(1874-1956)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去澳大利亚谋生,二十三年办永安果栏,后淅致富。三十三年爱香港创办永安百货公司,任总监督。1913年筹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1918年正式开业。1939年去美国,在纽约。旧金山设立永安分公司,上海永安公司由其弟郭顺主持,后在美国去世。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新闸路上的沁园村9号,是一代红星阮玲玉故居,
孙景璐
孙景璐孙景璐(1923-1989)上海人,生于北京,原名肇新,1938年参加唐槐秋的中国旅行剧团,来沪从事话剧活动,是年底入中华艺术剧社,在影片《孤独天堂》中饰演角色。1940年再度加入中国旅行剧团,主演《洪宣桥》、《复活》、《阿Q正传》、《日出》、《雷雨》、《原野》、《大雷雨》等剧,并拍摄《红杏出墙记》、《国色天香》等影片,1947年在香港演出《风雪夜归人》、《国魂》等影片。1951年回上海,1952年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方珍珠》、《山间铃响马来帮》、《乔老爷上轿》等影片,并经常参加话剧演出。1978年后参加《爱情啊,你姓什么》、《喜盈们》等影片拍摄。
胡蝶
胡蝶(1907-1989)女演员。原名胡瑞华。原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幼年跟随在京奉铁路任总稽查的父亲迁居天津、营口、北京等地。1924年回上海,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结业后参加无声片《战功》的拍摄。后相继在友联、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梁祝痛史》、《铁扇公主》等二十余部古装片。1928年入明星影片公司,曾主演《白云塔》、《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空谷兰》等影片。后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以及《狂流》、《脂粉市场》、《盐潮》等左翼影片。1933年在有声片《姊妹花》中兼饰一对性格迥异的孪生姐妹。1935年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出席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并随团赴德、法、英、意等国电影界考察。八一三事变后去香港,主演《胭脂泪》、《绝代佳人》等影片。后至重庆居住。抗战胜利后复去香港,一度经商,并曾主演《某夫人》、《青春梦》、《明月几时圆》等影片。1967年息影,定居加拿大。
2018年8月,“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榜单公布,静安区名列第51位。[15]
2018年11月17日,静安区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16]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布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验收结果:静安区实验区圆满完成各项实验任务,结项验收结果为“合格”。
2020年1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17]
友好城市
河南省潢川县
上海市静安区通行吴语,居民使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语支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