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恩寺

天恩寺

中文名称 天恩寺
创建时间 唐开元元年(713年)
目录导航

寺庙规模

天恩寺天恩寺(16)原殿宇规模宏大,飞檐相啄,如今巳荡然无存,仅保留下三座经幢,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842年),四年(844年),咸通六年(863年)。最初的形式是竿柱上饰以种种丝帛,“籍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立.现在从敦煌唐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它的形象。后来易木为石,并吸收了某些楼阁式塔的形式,这种经幢至少在唐中期巳虫出现。天恩寺会昌年间建的两座经幢,体现了早期石幢的型制。两幢制作大同小异,由须弥座。幢身和仰覆莲,宝珠等组成。幢身瘦高,八角形,上刻佛顶尊肚陀罗尼经,体量较小,没有仿木构楼阁式塔的构件。其中会昌二年经幢,流云托座雕刻形象生动,会吕四年幢座上的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状,威武传神,观音像和礼佛图刻划也很细致。三座经幢中,以咸通六年造的一座雕刻最为精美。经幢下部用二层重叠的须弥基座,座身镑刻“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体态矫健,仰莲承托幢身,周绕勾栏。幢身作八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刻尊胜陀罗尼经,下层浮雕佛经故事,幢身上覆垂璎宝盖,叠以仿木构建筑的腰枯,雕凿斗拱,出檐深远,翼角起翘,勾头滴水,忠实地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特色。层盖之上有仰莲.流云石和宝珠等。这座经幢用双层须弥座。双层幢身和仿木构屋檐,较会昌两幢显得层次丰富,轮廓线富有变化,同时保存了部分仿唐木构建筑的构件,尤为可贵.天恩寺经幢的遗存、无疑是研究南方唐代建筑极为难得的实物。

天恩历史

天恩寺天恩寺一个普通的寺院,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就是位于旧城内的镇原天恩寺的独特之处。 天恩寺是中国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九十多年历史。因其地处古邑镇原城内的西北部,俗称“北寺”。它的出名,不仅是由于历史悠久,更主要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及与好几位历史名人生前的活动,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和影响。

天恩寺初名镇国海昌院,据明代邑人董志稷的《海昌天恩寺志》记载,为唐代僧人法昕所建。他因见“莲花涌地而出,乃于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天恩师主院”。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中国四千六百多所寺院被毁,二十四万多个僧尼被迫还俗。镇国海昌院也在此时被烧毁。半年后,武宗因背生毒疮而死,曾在这里为僧的唐宣宗李忱于会昌六年三月即位,改年号为大中,重兴佛法,镇国海昌院即于大中四年(850年)复置,并改名为齐丰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御赐天恩寺额,以后皆以此为寺名。宋元以来,寺院曾多次重建扩建,香火不绝。由于年深月久,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自镇原沦陷时起,寺院年久失修,殿宇逐渐坍败,至1971年秋(一说为1978年冬),剩馀部分最终完全拆尽,只存下三座建于唐代的石经幢。

天恩寺原有建筑规模宏大,气宇庄严。据旧志记载,除大殿、山门之外、还有四大天王殿、忏堂、涅盘台、大悲阁、祖庭、建云堂,轮藏、钟楼、妙智阁、五百罗汉堂等。此外还有安葬齐安大师舍利的悟空塔,以及塔前的两株古桧,三座唐代石经幢。山门前是放生池,殿后连□甃石有九龙池。宋代建炎四年(1130年),又在寺的西边增建了天恩寺藏院,即寺院藏经处,宋元祐(1086-1093)时御赐名延恩寺,俗称“西寺”,亦已毁废。寺周景观,古时曾有“天恩寺八景”之称,这八景是:高阁晴云、长廊夕照、桧林月色、轮藏金声、方广灵踪、悟空遗迹、华鲸夜吼、莲沼秋红。宋元以来,有很多名人题咏,主持寺院的,也大多是富有学养的高僧名僧,与这一著名古诗,可说是相得益彰。从明初洪武间立为丛林之后,更进入了一个空前大发展的时期。到清代时,这里已有“三桥(大来桥、白兔桥、行春桥)两寺(北寺、西寺)□千僧”之称,于此可见寺院的兴盛。

寺庙史料

天恩寺天恩寺天恩寺的出名,由来已久,主要是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唐宣宗曾在这里为僧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原名李怡,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一说为第四子),长庆六年(821年),被封为“光王”,世称“风光太子”。他德行才能都好,也很有见解,平时沉默寡言。宪宗死后,先后经过穆宗、敬宗、文宗三个皇帝,到武宗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操纵下夺得帝位以后,把光王李怡看作眼中钉,甚至把他打得半死,沉入宫厕之中。仇士良等宦官又帮助李怡逃出宫外。此后,李怡落发为僧,云游中国各地,走遍了天下名山古刹,包括嘉兴的水西寺。而其中使他最难忘怀和居留最久的,就是镇原的天恩寺。李怡隐姓埋名,在天恩寺当一名沙弥,改用法号琼俊。他很得寺院黄檗希运禅师的器重,名僧齐安更把他留在身边作近侍,天天给他讲经,对他非常信任,也深为爱护,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诸宦官秘密定策,用“遗诏”的方式,立光王为皇太叔,并改名李忱,群臣百官将他接回,次日就在灵位前即帝位,并改年号为大中,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宣宗。因此,他对天恩寺,对齐安法师,对佛教,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宋代诗人苏轼在《镇原绝句》诗中说的“只因天眼识天人”,就是指齐安和李怡在这段时间里的交往。

二唐宣宗在落难时有过不平凡的经历

由于唐宣宗在落难时有过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因此,他一即位就反对武宗大行“会昌灭佛”时的所作所为,重兴佛教。因此,也可以说,唐代佛教的重兴,在一定程度上,和唐宣宗在天恩寺的受到齐安法师的影响,也有关系。

三日本到中国来弘传禅宗,最早找到这里

天恩寺天恩寺据《日本国首传禅宗记》记载:日本文德天皇时期(公元851-857年),也即唐代大中五年至十一年,唐宣宗在位期间)慧萼奉桔太后之诏,入唐“聘有道尊宿”赴日本弘传禅宗,慧萼慕名找到镇原天恩寺(当时尚称镇国海昌院)礼谒齐安,请他去日本传法,齐安即派弟子义空随慧萼东渡日本。这是中国最早东渡日本,弘传禅宗的僧人,桔太后并特地为义空建造了禅林寺,然当时日本还不具备流布禅宗的条件,但义空却为宋代禅宗在日本的流行打下了基础。这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一笔。

四苏轼曾捐资给镇原天恩寺建造大悲阁

宋代大文豪、著名诗人苏轼(东坡),在熙宁八年(1075年)时,曾捐资给镇原天恩寺建造大悲阁,并亲自撰文和书写了《宋天恩寺大悲阁记》 。这座大悲阁,是当时天恩寺僧人居则节衣缩食三十余年发愿建造的,阁中供奉千手眼观世音像。据苏东坡在碑文中记载,整座建筑“其高九仞,为大屋四重”,可见其规制宏伟,气势不凡。这篇碑记在许多典籍里都有记载,署名为:“熙宁八年六月十二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散骑都尉苏轼记”。苏东坡的墨迹在当时即为世人所重,可惜原刻已佚失,据清代学者阮元分析,认为“此必为(元祐)党禁时灭迹或沉埋别所”之故。明代嘉靖间曾经重立,碑文为陈与郊所撰写,至今亦已无存。

五黄宗羲曾在这里多次讲学

天恩寺佛像天恩寺佛像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梨洲,1610-1695年)曾在这里多次讲学,据多种史籍和地方志记载,从清康熙十

五年春三月到十九年(1676-1680年),先后五年间,黄宗羲应当时县令许三礼的邀请,以六十七岁高龄,不辞劳苦,自家乡余姚渡过钱塘江北来,设坛讲学。他到过附近许多地方,主要是在镇原天恩寺。受业于他的学生,据查慎行在一篇诗注中谈到:“同邑受业梨洲先生之门者,凡十五人。”实际上还不止此数,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教授对此曾经作过专题考证,据他查找各种典籍所得,总计有二十余人之多,包括查慎行、查嗣塛、陈焘、陈熹、陈訏、陈谦、陈勋、陈诜、陈奕昌、陈奕禧、张曾祚、张曾禧、陈世仁、陈世伟、马思赞、杨中讷和许三礼等,其中不少人后来在事业上都有很高的成就。黄宗羲是中国十七世纪时。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曾经投身抗清斗争。晚年除从事著述外,主要在绍兴、宁波、海宁、石门从事教学活动,是他传业授道的一个重要基地,对学风影响极大。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天恩寺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曾被黄宗羲誉为“海吕六老”之一的学者张元岵(次伸),明亡后曾隐居在寺西的延恩寺,也即原天恩寺藏院,闭门读书和从事著述。

六天恩寺和附近一带,旧时名胜古迹很多

天恩寺天恩寺天恩寺佛像天恩寺佛像如至今尚存的,有分别建于唐代会昌二年(842年)、会昌四年(844年)和咸通六年(865年)三座石经 幢,幢身平面均为八角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题记。据清代学者阮元、钱泰吉、六舟、陈坛等人摩拓考证,尚有部分残字句和书刻人姓名可以辨认。其中咸通六年这座经幢,八面均刻有经文,腰檐仿木构建筑,为现存古经幢中石构仿木构式样最早的一座,幢座有精湛的佛教故事和狮子等浮雕,造型优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的双眼水井,至今水质清洌,仍可饮用。天恩寺原有许多胜迹,如唐宣宗曾赋诗哀悼其师、安葬齐安法师舍利的悟空塔(齐安圆寂后,宣宗御赐号悟空国师)。以及唐代卢简求的悟空禅师碑。塔前原有两株古桧,为悟空手植。宋代宣和间因搜求花石纲,为朱勔移去,在运输途中因遇到风涛沉入海中。诗人苏轼曾赋《塔前古桧》诗云:“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此刻石残存部分清代嘉庆间曾在杭州吴山出土,为邑人陈坛购归,并摹刻勒石,置于天恩寺壁回原石后藏蒋萝华处。今与摹刻之石俱不知所在。

宋代以来,对建皇朝对天恩寺也很重视。宋理宗(1225-1227年)曾御书“妙智之阁”赐寺,并立碑刻石。据《寰宇访碑录》记载,至清嘉庆间尚存“之阁”两字。清乾隆二十七年春三月初二日和三十年,乾隆到海宁时,曾两次到寺拈香,前一次还为化殿赐题御书“法海安禅”扁额,并题写柱联:“香水护须弥,功德常澄一镜,妙华现优钵,庄严合证三轮”,此后又赐白金五十两,御笔黄龙石佛墨刻、御题梅石墨刻,和《钦定重刻淳化阁贴》一部,可说是关怀备至。天恩寺和附近一带,原有唐宋以来不少碑刻,随着寺的毁废,大部分已经湮没无闻,但决不致全部佚失。倘能努力搜访,今后极可能还会有所发现。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笔者偶回镇原就曾发现据传早已湮没了数百年的名碑《天恩寺罗汉堂记》 (清初海宁学者、书法家范骧(文白)撰文并书碑),出土后被误作为铺路石,经函告有关文保部门,已妥为收藏。该碑立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道光间钱泰吉纂修《海昌备志》时遍访此石,已悄知其所在,询之寺僧亦无知者,不意今能重现于世。此外,清代邑人“金石僧”达受(六舟)曾在这里发现《唐马夫人墓志》 ,不久又埋入原地,估计当仍在原处。寺的周围,还出土过不少汉晋以来的古砖,据地方志记载,就有汉泉文砖、大当五砖、吴嘉禾三年砖、吴天册元年砖、晋元康四年砖、晋元康七年砖、水宁□年砖等。当代著名学者施蛰存在先生生前曾谈到:“出晋砖的地方……可以留心于此”主要就是指镇原、硖石等地。这也足证这里历文化积淀的深厚。

法席相续

达摩

达摩宗师达摩宗师达摩(西元?~535年):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改为达磨多罗。婆罗门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若多罗学道,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一说南朝宋代末年),师泛海至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神光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年)、梁大同元年(535年)或二年等异说。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之号,塔名“空观”。

慧可

慧可宗师慧可宗师慧可(西元487~593年):禅宗二祖。南北朝河南洛阳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又作僧可。幼时于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出家,於永穆寺受具足戒。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参达磨祖师於嵩山少林寺,从学六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师访达磨时,终夜立於雪中,至天明仍不许入室,师乃以刀自断左臂,表求道之至诚,遂面谒而大悟,达磨乃付予大法,并传衣钵。然续高僧传卷十六载,师之手臂,系遭贼所斫断。达磨西归后,师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授法予弟子僧璨,其后赴河南业都演说楞伽经意,凡三十余年,韬光晦迹,人莫能识。后于筦城匡救寺盛扬宗风,学者云集。于开皇十三年(一说十二年)示寂,世寿一○七。

人文艺术

天恩寺纲维会说

天恩寺碑记天恩寺碑记自开辟以来,西方释伽牟尼佛,以立乎纲维之会者何也,为天下后世虑也,岂有他哉。不过欲其弟子,明心修业而已矣。远而汉晋,近梁唐宋以至于元,迨中国朝,为纲维之会者不可枚举。姑以宁城天恩名蓝,四季为纲维之会者言之,喜其久而不衰也。可冀其佛法之或兴哉。盖佛氏之所以大经大法者,不过纲维之会而已矣。披祝为僧而学乎佛者,舍纲维之道而无用其力也。是故纲维之道无他求,明乎三昧者焉;求通乎波罗蜜者焉;求尽乎波罗蜜多者焉;只在乎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斯为纲维之会,其大不可胜言者矣。苟会纲维而不知所以然,必涉于穷,穷则拘,拘则离,离则病,病则狂,狂则殆。徒有会纲维之名,而无会纲维之实,必使其纲维与我为一可也。行也,住也,坐也,卧也,衣也,食也,春也,筛也,木鱼也,不见有一毫功之间断也,始无负佛民纲维之道哉。于是随地而为纲维之地,随时而为纲维之时。设使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如此而会纲维,则知其纲维即我,我即纲维,虽日日会之而不为之烦也。如劳己之力,如费巳之财,如此而会纲维者,不知其纲维为谁,谁为纲维,久或不会而不为之疎也。虽然存乎斋而因乎会焉。他日大兴起而为佛者有之。癸卯夏六月二十九日,适闻吾友桐栢山人引徒天输为纲维之会,会其斋也,会其名也,会其分也。分别而道可以立矣。名录而事可以毕矣。斋设而会可以继矣。其间有志者,诚能日尽乎,纲维之功而无失乎,纲维之事或履乎。宝殿则指曰纲维之宝殿也,或登乎钟楼则指曰纲维之钟楼也,或居乎方丈则指曰纲维之方丈也。此其天恩沙门而为纲维之会者不虚矣。於是对雨怀之不觉而喜。书此奉上以请教于大众何如。

天恩寺罗汉堂碑记

名山古刹,必供养无漏。大阿罗汉者,何经言簿伽梵已涅盘,后诸圣弟子亦随寂灭。世间无真调御惟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及诸眷属为天人眼,是诸大阿罗汉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离三界染诵,持三藏博通外典,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乃至尊正法应住常随护持,是十六大阿罗汉各领眷属,分化一方,而南瞻部洲,则第五奠者诺矩罗所分住,各有眷属。五百及八百不等而此方像设,必以五百为准者。何佛告舍利弗足五百比丘,九十人无碍解脱,九十三俱解脱馀皆慧解脱耳。故诸方大禅林,庄严十地,承事四果皆准。天台方广寺住世五百大阿罗汉,以为胜功德云。镇原之供养五百尊者,则自唐宋元明以来无有也。大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寺僧雪凡行化三吴,奉三十二像以归矢愿,圆成赍志以没。里人张行极购殿东隙地一亩五分,更拓馀址,建堂四十三楹。本山比丘,同里檀信,协力落成之像塑,精妙堂轩,回环檐牙,窈曲蜃窗,玲珑远迩,缫素瞻礼。禅门道场,晨香夕澄,伊薄佛粥,岁无虚日,诸方欲为,希有佛言。若此世界,一切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发殷净心,为四方假设,无遮施会。或诣寺中安布,上妙诸坐卧具衣药饮食,奉施僧众。时十六大阿罗汉及诸眷属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者了达芭蕉幻焰泡沫之身,修诸胜果。然则诸罗汉亦应身而度,生众檀那罄资财以严饰,直欲拔济未来,何止当生度脱,已也,或疑罗汉无供养。而镇原檀信,必欲殚力供养五百尊者,何智者大师不云乎。如罗汉人不着一切供养是名应供。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1673)中秋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