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乡

仁武乡

中文名 仁武乡
地理位置 台湾高雄县西方偏南
邮递区号 814
行政区类别
著名景点 观音湖
户数 23,952户
人口数量 69,057人(2009年1月)
目录导航

由来

平埔族的故事

仁武乡仁武乡早在四、五千年前,台湾已有一大群南岛语系的民族活跃在岛上,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已发展出相当程度的文化,这些台湾先住民,有的是原住民、有的是平埔族人的祖先。 大约在一千二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散居在西部滨海地区,以台南佳里为中心的平埔族西拉雅系人,过着以捕鱼、打猎为生的生活,配以粗陋的农耕技术,发展出历史学者所谓的「茑松文化」来。西拉雅人是平埔族的一支。平埔族计有九支,分别是噶玛兰、凯远加兰、道卡斯、往巴拉、雷朗、巴宰海、安雅、西拉雅、猫雾。在满系移民迁台以前,北从蔺阳平原,南逢恒春半岛,大约有五、六十万平捕族人散居在平原和丘陵地带。

平埔族平埔族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公元一六二四年占据台湾之后,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推广种植甘蔗、稻米。这个工作需要大量劳力,于是中国沿海轮入懂得农耕技术的满人、汉人农民从这时开始分批移民台湾。但到公元一六六二年,郑成功往鹿耳门登陆,荷兰人被赶走,这时来台汉人也不过二万人左右,原来在岛上的平埔族人占地利、人数优势,却逐渐失去他们的踪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学者说,平埔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要保存自己的文化困难重重。汉人大量移进来以后,平捕族人因急运汉化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因为丧失自己的文化,使得自己的民族也消失了。平埔族人的智者,曾经留下一首哀歌,呼吁他的族人不要被汉文化迷惑而放自己的文化,呼吁族里的少女不要因羡慕汉人的生活而嫁给汉人,以免亡族。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首哀歌还是没有唤起平埔族人的觉醒。 福佬谚语说:「有唐山公,无唐山妈」。早期汉人移民,除了明郑时代的少数官吏携家带眷之外,无论军、民,绝大多数都是单身的罗汉脚。明朝为防止沿海居民移民海外,或与海盗勾结,曾经实施长达近二百年的封山海禁政策,禁止人民往台湾等地移民。所以要冒险移民来台湾,并不是容易的事,当然更不可能携带眷属了。汉人男子娶平捕族女子为妻,或接受平埔女子招赘,汉番通婚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似乎可以帮我们揭开平埔族日渐消失的谜题。

平捕族人在台湾逐渐消失,这是一段令人伤感的历史。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中叶,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着汉人的世纪移民嘲,台湾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这种民族融合的过程应该不完全是自主、和平的,它包含血腥的屠杀、抢夺、欺骗等冲突,对于居劣势的平捕族人,自然是不公平和悲惨的。

汉「番」通婚的对象,多属平埔族人,主要是平捕族人普遍温和善良,他们拥有土地,与汉人的生活比较接近,也仰慕汉入的文化,不幸也因为这样成为平埔族消失的致命伤。

仁武乡仁武乡(5)现存的平埔族人已经寥寥可数了,除高雄县的内门、甲仙、六龟、杉林外,仅宜兰、埔里、佳里等少数地方还有平埔族人的踪迹。台南佳里的立长官供奉阿立祖,东山乡东河地方为纪念「阿立祖」,每年九月十五日行嚎海祭典,就是少收平捕族人所保留的祭典,可惜祭典所唱的歌词、祈祷词的意义,连平埔族人也未必说得清楚了。有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平埔族的后代,正如还有更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上也流着平埔族的血液一样,显然那场世纪民族大融合的意义被忽略了。是的,平埔族人消失了,但他们的语言、信仰、习惯、风俗、地名……,却以不着痕迹的方式融入台湾社会的生活里,平捕族人的哀歌,让人心碎,平埔族人的文血脉,其实已在台湾人的身上生生不息。

郑成功时代

郑成功郑成功明郑时代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民前二五一年,公元一六六一年),明郑既有台湾,乃规置府县。凡南部地区皆隶万年县,本乡属之。明永历十六年(清康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延平郡王郑成功病逝,子经继立,改易制度。于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民前二四八年,公元一六六四年),升万年县为州,该乡仍隶属万年州。当时蛮烟未开,人烟稀薄,作罪寇投荒之所而已。至于地域划境,行政辖区,均尚不明而未有逮位。

清朝时代

清领时代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民前九年,公元一六八三年〕,清师入台,明年(康熙二十三年)夏四月,复规划郡县。以明郑时万年州旧界,分置台湾、凤山二县。凤山县居台湾之南,本乡地区属之。并沿明郑时旧名,称仁武在。隶属凤山县之观音下里。当时在落境域均不明确,亦未见诸官方书文记载,仅是一荒烟未开之小在落而已。

日治时代

日治时代光绪廿一年(民前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中日订立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本乡受属台南县凤山支厅事务所,在首设在观音下里考潭。

光绪廿四年(民前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依照日制地方官官制,改正废止凤山县,本乡同时并入台南县,隶属阿公店办务署。

光绪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西兀一九0一年),依照日制地方官官制,改正废县置厅,本乡隶属凤山厅。

宣统元年(民前三年,公元一九0九年),地方官官制改正废止凤山厅。本乡隶属台南厅楠梓坑支厅管辖。

民国九年(日大正九年,公元一九0年),地方制度改正,台湾实施市街在制。本考潭区改属高雄州高雄郡,并更名为仁武在,同时区长改为在长。

同年并扩大本乡行政区域,辖域包括原后劲区所属之八卦寮在、五块厝、大弯及原楠梓区所辖之三奶坛、大社、林子边、后庄子;还有保社甲及其所属之蜈螟潭、牛食坑等大字(日制在以下设大字或小字名)。

据此,今大社乡所辖各村在未分乡,前均属仁武庄之辖域范围内。当时在役场则设置于仁武庄仁武民房。此即为本乡境域辖属见诸官方文字记载,且设有办公处所及在长之始,行政区域亦因之底定。

民国十三年(日大正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因高雄郡废郡置市,改本乡乃编属凤山郡管辖,唯行政区域仍然不变。

民国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受日本当局指示,将在役场迁往三擅五八七号(现属大社乡),直到1951年本乡与大社分乡成立,行政机关才又迁回该乡。

光复后至今

仁武乡仁武乡光复后分迄今民国卅四年八月十五日(公元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 民国卅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依据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实施废在置乡,乡设乡公所,在长并改称乡长。本乡乃定名为高雄县仁武乡迄今。

1951年八月十五日,奉省政府民政厅核准与大社乡分为两乡,乡址迁回仁武村。乡公所暂设于原仁武保甲事务所(旧乡农会办公室)。当时策划筹备分乡事宜,奔劳上下促成其事的乡贤硕彦计有一、二任本乡乡长林川禄、林赞寿两位先生,前县议员许昆祥先生,前乡代会主席沈石顺先生及乡民代表胡天赐先生等。此后,原属于仁武乡之大杜村、翠屏村、观音村、三奶村、中里村、神农村等,乃随大社乡之立乡而属之。本乡行政区域亦因之而重新划定,计管辎仁武、文武(1950年由仁武村分出)、竹后、八卦、大湾、湾内、乌林等八村。自此本乡境域方告确定,其志信而有征,其史明而可循口千秋万世,探源寻根,于焉而脉络有序,条理可察矣。

1954年1月1日,设于保甲事务所之原乡公所,迁入新建办公厅办公。旧址归属乡户政事务所。

1992年7月24日拆除重建新办公行政大楼,并于1994年1月16日落成启用。

地理位置

本乡各村于日治时代分属凤山厅之半屏里及观音下里,大小共有十三庄之多(不包括现在大社乡)。当时有些在头户数人口都非常少,上五块厝及下五块厝二在都只有五户十几口人家而已。因此光复后,并在合村乃势之所趋,政制所必行。

民国卅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民国卅五年一月,依据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实施废在置乡,改仁武庄为仁武乡。其下十三庄分别合并建置为七村如次:

一、仁武村:包括旧仁武在顶头角(今又武),下头角、中头角及新枉。

二、竹后村:包括竹子门在、后的。

三、八卦村;包括旧八卦寮在、后港仔在、上五块厝、下五块厝。

四、大湾村:旧大湾村部落。

五、湾内村:包括湾子内、南势埔在、赤山仔左。

六、考潭村:旧考潭区,考潭在部落。

七、乌林村:包括乌材林在、前埔厝、瓦厝仔枉、蛇形仔枉。

1950年,由仁武村分出文武村,全部共计八村。

1964年,仁福村由乌林村分出,全乡共九村。

1983年,再由八卦村分出高楠村,全乡共计十村。

1986年,由竹后村再分出后安村,至此,全乡辖匾期计十一村。

1998年,由考潭村划出仁慈村,由湾内村划出仁和村和赤山村,而中华村从竹后村分出,五和村从八卦村分出,至此全乡辖区共计十六村。

地形

该乡地形单纯而有规则,东部地势较高,多山多树林,是典型的的陵地;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他势低而平坦,是标准的平原地。地势为东北向西南呈高低走向的长螺形。潭村的东南部绿山庄一带,是平缓的山玻地;大湾村的西南边与澄清湖北部的山堤为界,是较低势的的陵地形,乌林村东半部及仁福村全村环抱在群山之内,是低海拔的山的地,其余各村便是平坦的平原地形了。

水利建设

狮龙溪蓄水库狮龙溪蓄水库水利建设可说昊现阶段经济建设中重要之一环,因为台湾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特殊,所有雨量几乎集中于台风季节,极易发生水灾,且以往政府多注重于农田灌溉,对于除害之防洪措施,一直未予重视。例如,远在三十年前,地方人士曾不断向上级政府提出陈情,希望早日兴建狮龙溪蓄水库,同时成立促进委员会,并多方奔走,积极进行其事。渠等认为该蓄水库一旦建设完成,不但可以解除二千余公顷农田水荒困境,且得以增产而改善农友生活,一举两得,寓意甚佳。惜因建设经费颇巨,筹措不易,络于宣告「胎死腹中」,功败垂成。

事实上,水利建设,在于兴利与除害,只管齐下,方稻「功德」圆满。今仁武乡之兴利条件大体已经具备,由农田水利会负责农田灌溉,应无困难;惟对于狮龙溪的防洪除害措施,以往鲜有人能予过问,诚属意外。地方人士认为:狮龙溪之防洪措施,乃众人所关切之间题,亟待早日噪求解决,不宜淡然视之,尤以从前该溪下游曾发生过数处洪水溃堤之憾事,而使附近百余公顷农田,不是被洪水冲毁,便是遭流砂覆盖,久久不能耕种,农田一片荒芜,后由灾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可逐渐复耕,减少大量生产不说,还要大耗人力、财力,苦不堪言。

而造成上述水灾之原因,主要是狮龙溪下游弯弯曲曲,以及河床陡峻,源短流急有以致之。地方人士说:除害的权宜办法,非彻底浚河床,取直下游河堤,与筑造坚固护岸不为功,因为这样才能发挥防洪的最大功能,也唯有如此,始足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全。因之,地方人士与乡民咸望政府水利当局迅予拨款办理,俾利消除水患,确保国家农业资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则幸甚矣。

防洪问题

仁武乡的狮龙溪防洪问题,据地方人士指:出狮龙溪乃此间之主要河流,惟因年久未予疏浚,力以河道弯弯曲曲,河床陡峻,源短流急,一遇豪雨,每每泛滥成灾,令人担忧,尤以中栏桥下游之潭底段之处,因溪水流向改道,以致附近不少农地被洪水冲毁,无法耕作,农友们损失不赀,望天兴叹,叫苦不迭。

交通

该乡交通方便,道路四通八达,南来北往,向东指西不虞滞碍。

南北走向的凤楠公路直贯本乡,以乡公所为中心,向北可柢大社、楠梓。在楠梓火车站直接转搭火车可南下北上到任何地区;向南可抵鸟松、澄清湖、凤山市,每十分钟即有高雄客运班车往返一班次,到达凤山市,可随意乘火车或台汽客运往高雄市或屏东各地,甚至远达东部。

往东有直通大树、旗山方向的仁林路及仁心路(经鸟林村、阳明山庄)。

往西经湾内、赤山、大湾的仁雄路直抵高雄中三民区覆鼎全。经竹后村、台塑公司大门前的水管路直通省公路,由省公路可北上冈山,西下后劲、左营,南抵高雄市区。

由乡公所经凤楠公路到达中山高速公路蹒梓交流道,东行不消五分钟即可驰骋于高速公路上而享受快感呵随君北上或南下。

由乡公所出护到达高雄火车站,最多花个十五分钟,便可亲白领略到电气化的舒适快速,及体会到火车穿过山洞的「彭孔滴水伊嘟丢丢铜呀」的妙趣。该乡的交通确实是四通八达,目前兴建中的第二条高速公路亦通过本乡,在水管路交叉处设有澄湖交流道,向西可在鼎金系统交流道衔接中山高潼公路,向南更可直达屏东。

该乡的交通确实是四通八达,目前兴建中的第二条高速公路亦通过本乡,在该水管路交叉处设有澄湖交流道,向西可在鼎金系统交流道衔接中山高速公路,向南更可直达屏东。

拥有交通路线:

“国道”十号(高雄支线)

仁武交流道(6)

鼎金系统交流道 (“国道”一号&“国道”十号)

高楠公路:连结楠梓区与仁武、高雄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也是省道台一线。

县道183号(凤仁路)为仁武与高雄市楠梓区、鸟松、凤山间的主要道路。

县道186号(中正路、水管路)

仁雄路:仁武乡与高雄市三民区间的主要道路

教育

高中职

高雄县立仁武中学

国民中学

高雄县立大湾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仁武乡仁武国民小学

仁武乡八卦国民小学

仁武乡湾内国民小学

仁武乡乌林国民小学

仁武乡登发国民小学

仁武乡竹后国民小学

特殊学校

高雄县立特殊教育学校

旅游

仁武之珠一观音湖

仁武乡唯一名胜一观音湖,风光旖旎,如能予以开发,不只关系着本乡的发展与繁荣,对高雄县而言,诚有百利而无一害。咸望上级政府对此予以重视,赐早实现,俾利带动南台湾之观光事业发展。观音湖原名「总督埤」,因其地名具有日本军阀与专制之封建色彩,当于1969年荣蒙先总统蒋公亲予赐为现名,同时指示政府将其划为澄清湖观光特定区,一俟开发完成,对纪念蒋公之德意来说,益具深远意义。

观音湖观音湖观音湖已于1969年11月15日经政府公布列为澄清湖特定区内之观光公园预定地,这是国家之政策,照说早就该予开发,奈因经费问题而告栏浅,因而造成了「只闻梯声响,未见人下楼」的结果;这件憾事,虽已事隔多时,但地方人士及一般乡民迄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观音湖确有开发之价值,因该湖及其附近的陵地区,东西长十一‧六公里,南北长为十一‧五公里,面积一四二公顷,山峰迭翠,天水一色,古刹生辉,为一天然美景,加以东北有花旗山,东南邻佛光山,西有阿公店水库,西南有澄清湖,距高雄港仅十四公里,开发后,与花旗山庄、观音山、佛光山、阿公店水库及澄清湖连成一气,成为完整之观光系统,全省无出其右,一举数得,开发观音湖之效益,在顾及地方发展与繁荣方面,目前该地区不得不采取放任状态,只有许多道路之修建而已,众望落空,殊感意外。进而言之,如能早日开发该湖成为观光地区,不但可以吸引商旅云集,且得予附近兴办许多观光事业,对促进全县之蓬勃发展,必然大有裨助,殆无疑义。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来说,因仁武乡民多系以农为生,按目前农产品产销情形,一年辛勤仅够维持生活而已,欲振乏力;换言之,如予开发为观光区,则可随着观光事业之发展,而使乡民之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亦是一大德政。

地方人士认为,观音湖一旦获得开发为观光区,可供设置动物园、儿童乐园、花园、钓鱼区、划船区等等,初步估计约需经费二亿元左右,咸望中央、省、县共同分担,但愿此一构想早日落实,以符民望。(摘自仁武乡志)

仁武乡有一个总督埤,是在仁武村,各位不要误会,这个总督不是指以往日本的台湾总督,而是清朝时的总督。这个总督是清朝时的闽浙总督,他当时巡视台湾旱田时曾到这个地方,命浚埤通水源,因名。乾隆二十三年(公元一七五八年),乡人聚资扩修,分埤为九路,可灌田三百余公顷,埤广三十余公顷,水深约六尺。源出观音山,碧流澄澈、迂回趋注,其他冈峦环峙,林木龙葱宠,山葩野卉,红绿辉映,有天然昼图之美,波光潋,具名湖气象,而鱼类繁殖,皆尽其利,假日游者、钓者甚众。

高雄县仁武乡以北的平原,我们一再提到,是风沙很大、土地很贫瘠的地方,跟台南县一样的,以前因为没有灌溉设备,而为成看天田,完全靠雨水耕种,所以日治以后在日本人南糖北米的政策下,大多改种甘蔗。(摘自馄岛探源)

古迹巡礼

上帝宫

玄天上帝玄天上帝八卦「上帝宫」以供奉玄天上帝为主,位居八卦村村,内东临大社观山,西以半屏山为界,北以狮龙溪为脉,南遥对澄清湖胜景,山川秀丽,晚霞红晖,地灵人杰,众星拱会,四水朝堂,左右龙蟠虎伏,日睹千山耸翠,夜观万灯光辉,两仪交配,神光普照,实为神殿大字之宝穴矣。

八卦原为一片绿草旷野,缘于光绪十六庚寅年间,由屏东县高树乡旧寮在该地「叶姓农民」,携家率眷前来垦植耕田,为祈平安,并恭请玄天上帝金身一尊镇宅,并盖造草寮一座,玄帝神光显灵,降驾指示于寮前梧桐树上安奉太极图象(八卦),以驱邪柙煞,众等皆蒙受神恩,合众平安,嗣经光绪二十甲午年闲,四方大德陆继迁移至本境垦田耕作,以致扩大住民约七十五户,致自成部落,玄帝神光再显,光表四方,德被万民,而「叶姓」弟子有感,将上帝公归为公众信仰之尊,以表对神光之敬,嗣由本境信士「陆秋胡」先生,为感神光之佑,贡献土地约六百坪,为玄帝庙宇之基,当时因时代背景之关,众信为崇帝,乃协力克服困难,于光络廿一乙未年桐月,动士兴建简陋公厝,并赐为「上帝宫」。

玄帝恩德,神威显赫未因简陋而失英灵,却乃神灵更显,保境佑民、救世之奇迹可谓不计其数,香火鼎盛,而境中人口日日聚增,且公厝因受岁月之久,不堪使用,遂于1964甲辰年,再次重建三间钢筋平楼供养,台湾光复后,德政于民信仰自由,致民间经济突飞猛进,又在玄帝神灵之佑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工商发展,地方繁荣,四处高楼大厦,高耸云霄。众等为感玄帝神恩,并为我由中华民族精神之寄托,文化之延流,是故「上帝宫」重建之议骤然而起,于是万众一心,设香案祈求上苍,玄帝再降驾指示,特立龙穴吉向,嗣经地方大德成立建庙委员会,并公推陆明发先生担任主任委员,各众大德,八方景从共襄察举,旋于1990庚午年端月念日,动士鸠工兴建,耗资近肆仟万元,庙貌焕然一新,巍峨壮观,气象万千,至岁次八十二癸酉年花月全部竣工功成。

庙宇建筑

台湾寺庙建筑屋顶装饰之分布及内容,以下列各种为主:

1. 正脊多分为三段,中段以双龙抢珠、双凤为主,两侧以花草、吉祥图案为主;此外,亦有布满人物戢马、八仙而不分段者。

2. 正脊上亦多分为三段,中段视庙宇性质置福禄寿三仙、麒麟、宝珠、宝塔、葫芦等,两侧作龙、鳖鱼、花草等。(按:龙与宝珠、宝塔合称「双龙抢珠」、「双龙护塔」。)

3. 正脊与山尖接角上,作猛虎、鳖鱼、龙首等。

4. 垂脊之尾端(本省称之为「牌头」置如意、人物山林等作品,或顺势作凤凰、水龙、鲤鱼吐水、花草等血上扬起之剪黏作品。)

古厝

仁武乡三合院仁武乡三合院合院:即厅堂与厢房(本省称之为「护龙」)组成「ㄇ」、「口」、「日」及「目」等字形之建筑,为我国汉族住宅之主要形式之一,在合院建筑中,平面为「ㄇ」字形者称为「三合院」,平面为者称为「口」、「日」及「目」等字形者称为「四合院」,其特征为所有房舍之正面均朝向中庭,目的是加强族人的凝聚力及有利于防御口合院有南北之分,北方合院各屋舍独立而以墙衔接,当族人增多时,则朝后添加院落或觅地另建;南方合院各屋舍密接,当族人增多时,则于两侧添加护龙或觅地另建。 「三合院」为汉民族之基本居住单元之一,由厅堂及两道厢房所组成,以下分厅堂及厢房介绍。

1. 厅堂:多数为五或七闲,其各闲之名称及机能为活正厅。左室:正厅左侧之房间,为家长之居室。厨房:左室左侧之房间,由家长之妻子掌理。(按:在农业社会时期,「掌厨」意味主掌家庭经济。) 闲间:正厅右侧之房间,为家中长辈之居室,若无长辈,则摆置杂物。

2. 厢房:为晚辈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内尊外卑之秩序分配房间,若晚辈成年娶妻后,则将其中央之一间改为客厅,称为「私厅」。

三合院一如我国其它的合院建筑,其房窒均有地位尊卑之分,当家庭结构改变时,家中成员依据新的伦常辈分重新调整住处。(按:理论上如此,但为避免「劳师动众」,大都仅调整厅堂,如家长退休后即移居闲间,长子改住左而长掌厨。)

三合院之空间有限,当族人多至房间不敷分配时,其成长方式为:

(一)、分厝(即长房以外的族人迁,出另觅地建宅)

(二)、于厢房外添加龙。关于后者说明如下。

三合院之轴线有纵璜两条,纵轴线为主轴,以正厅为准向前后伸展;横轴线为副轴,以厅堂之檐廊为准向左右两侧伸展。所谓添加「护龙」即以横轴为其准,每隔一段距离加建一对与厢房平行之屋舍,所有屋舍均以横轴与厅堂相通,本身则另有独立之进口。

一座完整的合院建筑,其厅堂间数最少为三闲,其次为五间,再多为七间、九间,最多为十一闲。门屋之间数则通常较厅堂少四间。本省俗称厅当七间、间屋三间之四合院为「七包三」,厅堂九间、间屋五间者为「九包五」。(按:「九包五」亦为昔时大宅之代名词,在「千金谱」一文中,即将「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门」列为人生的理想之一)。

另外,间数多为奇数之原因为:

(一)、中国建筑注重对称,加上居中之正厅,即峦成奇数。

(二)、国人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

(三)、民间匠师手册「绘图鲁班经」一书,将吉凶观念加诸间架中,如一、二、四、六间凶,三、五、七、九间吉,有推波助澜之效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