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

发现时间 1980年
中文名称 老虎山文化
目录导航

简介

老虎山城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永兴镇北5公里的老虎山南坡,从1982年起由著名考古专家田广金开始组织发掘,经过一年时间基本清理出老虎山城址,其四周有高出地表的石墙环绕,总面积约13万立方米,已清理房址70座、灰坑38座、窑址6座、墓葬8座。出土陶器481件、石器214件,骨、牙、角器16件。198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发现西白玉、狐子山、板城、园子沟、合用窑等遗址,经过发掘,发现这些地方的文化与老虎山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就用老虎山文化统一命名。这类遗址,其年代距今5000---4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存。

大约在5000年前,早已掌握了石砌围墙技术的红山文化居民的后裔开始西进,与末期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系)人群融合,在中国北方迸发出第二次文明的火花——老虎山文化,其标志是石城聚落群和三空袋足器的出现。

凉城老虎山城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楚,是一处复原得比较完整的聚落遗址。这类遗存,对于探讨该区相当龙山文化早期阶段的社会形态、文化性质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经发掘和铲探查明,遗址分布在高低不等的几级台地上,每个台地上的房子以二、三间为一组排列,门多向东南。在石墙外西南方发现大片窑址,根据地层堆积和文化特征,初步可分为两期,早期比庙底沟二期文化稍早,晚期与之相当。早晚两期是一脉相承发展起来的地方性文化。

石垒城墙

老虎山遗址位于山坡凹地上,平面呈簸箕状,遗址内发现依山坡台地修建的70座长方形或凸字形房屋。城外的低洼处有当时的窑场,已发现三座馒头形窑、泥坑、工作台和陶坯、泥条等,石墙沿两侧山脊而上与山顶约40米见方的方形石圈相连,西北至东南38米,东北至西南宽31米。城墙的北部和东北部保存稍好,残墙高0.3米,宽约1米,西墙、南墙因坡度较大,破坏较严重,但其走向仍然十分清晰。整个石墙依山势走向修建,呈不规则的簸箕状,上窄下宽。石围墙的发现,为探讨我国城市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这座石头墙垣系全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城垣建筑之一,虽然它还不具备正规城市建筑的特色,但是明显地属城市雏形,堪称城市建筑的发源地之一。

文物

三足鬲三足鬲老虎山遗址出土的陶斝老虎山遗址出土的陶斝从老虎山半山坡比较密集的家室遗址和石头圈防卫系统来看,老虎山是当地远古人类的重要依托。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人类开始过上定居性生活,从事着原始狩猎、畜牧为主的大农业生产,并初步掌握了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技艺。

此外发现了全国唯一完整的斝鬲体系文物,从尖底斝至圆底斝以及斝式鬲无一缺少,这为探讨鬲的起源及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标本。

影响

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和式鬲诞生后,积极向南和向东发展,促进了这些地区“方国”的形成和发展。

向南,沿汾河谷地南下时,首先占据晋中盆地以北地区,再向南直接影响“陶寺古国”文明的出现。从陶凉城寺文化发现的圜底腹到三袋足捏合成型的鬲的完整序列看,其祖型应是老虎山文化的尖底腹,说明北方式鬲在陶寺遗址占有重要位置。然后,又吸收了南方和东方诸多文化因素,融会成诸如陶寺墓地所反映出的较高文明程度的文化。

向东,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及伴随的鬲形器,经张家口地区,影响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

老虎山文化是内蒙古中南部,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龙山文化时代考古学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北方地区早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1980年5月1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老虎山遗址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老虎山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设立了考古研究点。该遗址对于探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文化性质以及我国北方地区的古城、古国、古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