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溪乡

折溪乡

行政区类别
平均海拔 1504.8米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折溪地处山区,长岭岗连绵约18公里,把全乡分成折溪和滥坝两个部分。最高海拔程家小屯1684米,乡政府

驻地海拔1380米,全乡平均海拔1504.8米;中把公路直穿过折溪,将郎黄公路和晴新公路接通,交通极为便利。

折溪地处群山环绕的山谷地带,村东北、东南有一条曲折的小溪环绕,故名折溪。1992年建立折溪彝族乡至今,现辖9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69个自然村寨。2005年末全乡共4024户,16198人,除彝族占95%以外,还有苗、布依、仡佬族等少数民族。

气候资源

当地气候最热是7月份,平均气温21.8℃;最冷为元月份,平均气温4.8℃;全年平均气温14.4℃。无霜期达290天以上,年降雨量1405.2毫米。全乡总面积5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180亩,其中田:7995亩,地4185亩,河边片区(隆茂、滥坝、洛阳)以沙壤土以主,把仕寨至中寨一线(把仕寨、直溜、折溪、木伐田、六堡、中寨)以粘壤土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1511.8元,人均占有粮409公斤。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生姜、大蒜等作物,属纯农业乡,其中直溜大蒜、折溪生姜远近闻名,到2005年,全乡生姜种植已达3000亩,产量为300万公斤。

近年来,文教、卫生、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全乡实现村村通电,实现村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全乡现有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2615人,中学生212人,入学率达98%;有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8个。

折溪乡山清水秀,有远近闻名的文昌阁寺庙,每年三月初三、七月半等节日,邻近县市都有人到这里来集合,古代民间艺术——“地戏”流传至今。

旅游资源

折溪乡山清水秀,有远近闻名的文昌阁寺庙,每年三月初三、七月半等节日,邻近县市都有人到这里来参加集会,古代民间艺术——“地戏”流传至今。乡境内现有已建成库容为3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直溜水库,其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库区周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及农业综合开发价值。

折溪傩戏

折溪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汲取民间戏曲而演变来的一种汉族戏曲形式。由于各地历史背景和所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大类别。地戏是明朝初年“调北征南”时,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戎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

 

史料显示,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远征云南。在平定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后,征南大军移师贵州,屯守驻扎,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征战沙场的军人从此“转业”,融入地方官吏组织体系里。

  此后,这些远离中原、驻守黔地的军人以及军人后裔,通过传承自中原地区的傩舞以及军队傩戏等方式,在歌舞吟唱中排解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演化,这种起源于中原,盛行于明军之中,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屯军当地的民情、民俗逐渐融合,形成贵州特有的地戏。

  演员们的戏服,上衣以白色为主,也有青蓝红等其他颜色,每个人的战裙和腰带颜色皆不相同。表演时,他们将脸谱戴在额头,用极薄的青纱将颈部遮了,乍一看,仿佛是在仰望天空。

  傩戏,伴奏有一锣一鼓。或舒缓或急促的鼓点与锣声中,演员们手持刀、枪、剑、棍等道具,做出一连串腾挪转环的打斗动作。上场打斗的主要人物,戴着不同颜色的面具,以红脸黑脸为多,有的面目和善,有的面目狰狞。人物脸谱均以浮雕搂空技法,将人物面部各异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那对黑黑的眼珠,夸张的从眼眶里凸出来,在或土红或暗黑的脸谱上,显得十分突兀。次要角色的面具以白色居多,柳眉凤眼,一看即为女性角色。但不分男女,面具两侧,都插着长长的箐鸡尾翎。

      有一支演出队至今仍保留着自己戏班的名称:“洪彩班”。演出剧目为《薛丁山征西》,讲述唐贞观年间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奉旨讨伐西凉国,与西凉女将樊梨花之间的恩怨情仇。

  这种从中原汉族地区流传过来的傩戏,为何会在彝族村寨扎根?据地戏演出队的彝族村民介绍,他们祖籍江苏南京,祖先是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过来的。几位70多岁的老人还强调,是调北征南而不是调北填南时来的,地戏的演出,已经传承了600多年。

  这些屯军后裔,数百年来随着一次次的迁徙以及婚姻关系一代代的不断组合,其生产生活习俗逐渐与当地的彝族等少数民族融为一体。甚而,他们的民族身份也不再是原来的汉族,而是入乡随俗变成了彝族或其他民族。

  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心的领地里永恒的文化。地戏这一独特的军旅文化,成为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基因,虽历经苍海桑田,仍一代代传承下来。

  以前,这种带着神秘色彩、有着原始宗教祭祀性质的娱神娱人的演出活动,只有男子才有资格参加。后来,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中,青壮年男子纷纷外出务工,村寨里剩下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了心中的故土追思,为了让文化的根代代相传,无论年老或年轻,只要跳得动,他们都会穿上戏服,在那短暂的表演时光里,一次次地完成对心的领地里永恒文化的膜拜。

七月半鬼节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折溪的鬼节有自己的特色,农历七月半的前半个月,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准备烧给祖先的香和纸钱,提前挂上祖宗牌,邀请祖先到家中享用后代奉献的贡品,并制作好“冥纸包”,在七月十四那天烧给祖先。七月十四那天晚上,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门口用“冥纸包”堆成一个高高的纸堆,引燃后再用一大把红色的香点燃,呼唤祖先前来。一般人们都会在燃烧的纸堆边上引燃一些零散的冥纸,用于招待附近的“孤魂野鬼”,请他们不要抢走烧给祖先的“冥纸包”。待“冥纸堆”即将燃尽时,该送祖先离去了。燃烧的“紅香”将引着祖先的魂魄前往河边。人们将红香插在一根一根插在路边石板的缝隙之中,一直延续到河中。满街的星星火光,满街焚香的味道,千家万户的红线纷纷涌向河中,河中即将上演一场精彩的“河灯”表演。传统的河灯是由夏季还未完全成熟的瓜雕刻而成,人们往往别出心裁,雕琢河灯,争奇斗艳。河灯之中燃上一只红色蜡烛,照亮祖先回去之路,顺水而下,前往不知名的远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