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华生

洪华生

中文名 洪华生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主要研究成果

洪华生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岸地区可持续发展及海岸带综合管理方面的研究,她在这一交叉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7-8月,她成功主持了首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参加学习的121名学员涵盖了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的37个专业,来自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及各相关部门的著名专家学者应邀授课,使国家环保后备人才得以拓宽基础,了解前沿,联系实际,促进交流。她共培养研究生28人,指导博士后4人。近年来,洪华生参加国际会议40多次。198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余篇,专著3部,研究报告4份,被SCI文章引用80多次。1992年以来共主持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UNDP、欧共体和CIDA自主项目3项,港台合作项目4项。她主持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公众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由加、中、越3国7所高校共同参与。

主要获奖情况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199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香港和厦门港污染沉积物的来源及变化过程研究”,1999年度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台湾海峡初级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研究”,2003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福建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生物毒性效应研究”,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厦门海域的使用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5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台湾海峡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研究”,2007年度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九龙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机理与控制研究”,200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度曾呈奎海洋科技奖突出成就奖(2012年)

“2010年度全国十大海洋人物”称号(2011年)[1]

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2010年)

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奖(2010年)

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

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年)

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地球奖”(2001年)

国家环保总局 “环境使者”称号(2000年)

厦门市人民政府 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1995年)

福建省人民政府 “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优秀归侨、侨属知识分子”称号(1989年)

福建省改革先进人物“三八红旗手”(1985年)

个人经历

洪华生教授致力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主持创办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她主持制定的大比例尺的《厦门市海区功能区划》已作为执行"厦门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在国内首创了经济发展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揭示了厦门海域环境积累性效应和区域农药非点源风险影响,进行了西海域整治方案的效益评估和同安湾环境预测评价,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她组织了大约600余人的清理东海岸沙滩及公众环保意识社会调查活动,亲自与群众交谈,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看法和要求,提高他们的参与及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卓有成效。担任IGBP国际大型计划JGOFS科学委员会成员,积极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及与台港澳合作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