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郭镇

大郭镇

中文名 大郭镇
地形 平原
耕地面积 11339亩
目录导航

行政区划

大郭村、大马村、于底、岳村、康庄共5个村,大国社区居委会、大郭镇居委会、铁路五十五宿舍家委会共2个居委会、1个家委会

 

历史沿革

大郭镇原为 获鹿辖地,1958年公社化前为 振兴区于底乡,同年公社化时为卫星人民公社于底管理区。1961年改为于底公社,1984年5月17日改为于底乡,1989年改为大郭镇。

  大郭镇原为获鹿县(今鹿泉市)所辖,除个别村是1939年划入市郊,大部分为1955年划入振头区。1958年公社化前,为振头区于底乡;同年公社化时为卫星人民公社(后改简良人民公社)于底管理区;1961年划入郊区,同年改为于底公社,1984年5月17日又改为于底乡。因乡政府驻于于底村而得名。1989年改称大郭镇。1993年10月镇政府迁址大郭村。2001年3月12日石家庄市区划时划入新华区。2005年12月大郭村村委会改为大郭村居委会,同时成立中共大郭镇大郭村委员会。

招商引资

  进入低门槛: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原则,积极创造低电价、低地价、零收费的投资环境。  投入高回报:企业投产经营后,上交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100%、后三年50%奖励企业;上交 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100%、后三年50%奖励企业。税外无费。  办事零障碍:按照“封闭式”管理,“全托式”服务的原则,所有入区项目的各项审批由管委会一门受理,所有手续由管委会全部包办。

 

企业经济

 全镇共有企业53家,其中集体企业3家、三资企业4家、民营企业43家。主要产品包括电子、医药、饲料、制罐等。2004年全镇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43156万元,营业收入121617万元,利润7282万元,财政收入10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7元。

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由1990年的113人发展到2000年的390人,学历全部达标。在校学生由1990年4291人发展到2000年的647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受教率95%。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由1990年的60%提高到2000年的90%以上,普九和扫盲工作顺利通过河南省验收。  文化工作以创建先进 文化镇为动力,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高标准建成了集科技、游艺、娱乐、阅览、藏书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抓好“万村书架”工程,村村建立健全文化图书室和娱乐室,全镇共藏各类杂志及科技图书、文艺类图书6.5万册。1998年,被南阳市授予“先进文化镇”光荣称号。  卫生工作以深化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为契机,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卫生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基础设施

 区位优越、设施完备。大郭镇是石家庄市西北重镇。石太高速、301国道、石太铁路等交通干线依傍而过,市级干道石获北路、植物园路、石环公路网络密布、四通八达,镇域建有火车站一个、货车配送中心一个、工业小区4个、养殖中心2个、旅店3家、高校2所、中学1所、小学7所,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备。全镇剩余劳动资源丰富,拥有大批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家、民营业主、供销人员及农民经纪人队伍。

社会事业

  科技:大郭镇科学技术协会于1998年成立,其成立后着力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举办科普大专班。为村民订阅了《农业知识》、《科技致富导报》以及科普电影下乡放映等,村民的科学素质不断加强,到2009年底沼气使用枝术、冬暖式大棚技术和种养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教育:大郭镇教育事业从1986年开始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全镇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所有危房。全镇2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幼儿园,小学由原来的15所合并为7处定点小学,在校生28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有两处,为都司中学和镇十一中,在校学生1600人,入学率达到93%。为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各校都实行了信息化教学,配齐了两机一幕,同时投资75万元建设了十一中教学楼,投资40万元建设周楼小学教学楼。扫盲教育也取得良好成绩,到2009底,农民受教育普及率达到90%,全镇23个行政村都开办了夜校、扫盲班。

  卫生:大郭镇有卫生院一处,卫生所40处。都司卫生院现开放床位30张,有医护人员83名,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14名,医院设内、外、儿、妇等十多个科室,拥有彩色B超、彩色脑电图、脑彩超及眼科显微镜等大中型先进设备十余套, 2009年又投资120万元建设病房楼一座。2005年底,参与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8万人。

  文化:唐庙李行政村和教门庄行政村的锁呐班子,几十年来响誉郓城、鄄城、牡丹区,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大型戏曲演出;教门庄的鲁锦品质上承、色彩鲜艳、远销海外;吴楼村的著名书画家吴东魁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推崇。

特色农业

一、蔬菜种植分布   都司镇 蔬菜大棚种植集中在郭塘坊、教门庄、宝口、尹楼、 西马垓等行政村。  
二、蔬菜种植现状  已 有菜田20亩,以 大棚种植为主,每年可生产蔬菜2~3茬,夏秋季上市,建成 日光温室37座,一般种植常规菜如:白菜、黄瓜、萝卜、西红柿、豆角、芸豆等品种,亩产在0.80万kg左右,年亩均收入0.80万元左右。 
三、新增蔬菜种植区建设规模  新建日光节能温室40栋,占地22.8亩;露地菜田占地20.4亩;道路等占地5.8亩,建设水利、田间、工程。架设 380v 输电线路400m,项目区 低压配电线路2km。  四、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70万元。

 

环境发展

 环境优美、政策优惠。大郭镇是石家庄市后花园,建有植物园、西北防洪生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也将贯穿全境,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宜商宜居,是石家庄市区少有无污染城镇。石家庄市政府对我镇植物园路两侧近500亩土地进行详细规划,并享受省、市有关开发建设优惠政策。开放、务实的大郭镇党委、政府,采取“无门槛”政策,实行“大开放、大招商”战略,以全优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仆人的姿态,诚邀国内外宾朋投资兴业。该镇将采取“一站式”快捷服务和全程代理方式,以廉洁、高效、务实的作风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和良好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全身心接纳八方来客,助君发财兴业。

 

河流事件

  辖区有西北生态防洪工程(原太平河)一条,流经大马、岳村两村,入西三庄乡,境内4公里。1996年8月遭受洪灾,2650亩土地被淹,其中1930亩耕地绝收,670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达400多万元。其中岳村所辖岳村铺全部被淹,洪灾过后岳村铺便搬迁至岳村。

 

乡村简介

大郭村

  大郭村:大郭村(DaGuoCun)位于市郊西部。南临石获北路,西靠市电瓷厂等单位,北邻于底,大马村。该村历史悠久,原名“丘村”,因地处古太平河滨的一个高丘上而是名。原村中北岳庙唐代碑记有“丘村”之名。后改称太华北郭村,简称北郭村,现存上京毗卢寺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重修碑记有“北郭村”之名。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修碑记开始出现了“大郭村”名称,此后,大郭村之名就逐渐取代了“北郭村”。访村于1941年3月8日由获鹿县划入市郊。解放后属于底乡。1958年公社化时同原大郭村联盟社改为大郭大队。1980年底,全村共12个生产队,有2,933亩耕地,3,787人,均为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工副业。

于底村

  于底村:于底位于市郊西部。西邻康庄,南邻市电瓷厂,东南邻大郭村,东北邻大马村,西北邻岳村。该村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说因该村原在古太平河下游,河水在这里分两叉向东和东南方漫散,中间淤积成 条土堤,开关似鱼,故称“鱼堤”;又说因在淤积地建村,取名“淤堤”。后谐音演变为于堤和于底。说法不同,但都与该村在淤积地带有关。查上京毗卢寺明嘉靖、万历间碑文中“于堤”和“于底”二名交替使用。清代以后碑文上即只有“于底”一名。

  于底原属获鹿县,1955年11月25日划入市郊。次年组织红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于底大队。现为于底乡政府驻地。1980年底,该村有耕地3.044亩,2,849人,均为汉族。分七个生产队,以农业(粮、菜)生产为主。该村地处古“太平河之漫散地”。古代常因水患淹田毁宅,清代曾因一次洪灾迫使一部分村民弃家东迁,在栾城县定居成村,名“小于底”(今栾城楼底公社于底村)。解放后由于陆续修建了防洪堤、泄洪渠、石津渠等大型水利设施,杜绝了水灾的威胁,生产发展较快。

  该村位于太平河的冲积扇上,土壤肥沃,地下水和土壤都没有污染,目前于底准备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西红柿蔬菜种植,并创办大型西红柿加工工业。底是我市西北部的一个较大村庄,原为获鹿“八大集镇”之一。村西部古太平河上的永安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西北有市第十四中学。

岳村铺

  岳村铺:岳村铺位于市郊西部边缘,南隔防洪堤邻岳村,西、北两面都与获鹿县接壤,是市郊西端的一个小自然村。该村约始于明代中期。是当时真定至获鹿的驿站,名岳村铺。起初有岳村几户人家在此卖水卖饭,以后演变成村。一直附属于岳村。1955年11月25日随岳村一起由获鹿县划入市郊,1956年属岳村联村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属岳村大队,现为岳村大队第八生产队。全村有耕地500多亩,404人,集中居住在泄洪渠西北岸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村西北部有一片苗圃,占地约500余亩,是我市培育树苗的主要基地之一。

  岳村:岳村位于市郊西部。东邻大马村,南邻于底、康庄,西隔防洪堤邻获鹿县北新城、北隔防洪堤邻岳村铺。

  据调查,1965年拆除该村大觉寺时,发现一唐代巨碑,施主数百人,多为岳姓。元初史姓定居该村,立有家祠。明嘉靖本《获鹿县志》有“岳村”之名。可见岳村由来已久,似因岳姓得名。

  该村原属获鹿县,1955年11月25日划归市郊。1956年与康庄、岳村铺组成岳村联村高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岳村大队。是岳村大队驻地。岳村大队辖岳村、岳村铺二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1980年底,共有耕地3,636亩,2829人。其中岳村7个生产队,2425人,以农为主。今村中史姓系元右丞相史天泽后裔第40~48代。其家祠房屋尚存,由生产队占用。

大马村

  大马村:大马村位于市郊西部,北临防洪堤,西南邻于底,西靠岳村,东北邻大安舍。清光绪版《获鹿县志》附乾隆元年(1736年)地图上,已有大马村村名。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入石门市郊。1956年组织大马村联盟社,1958年改为大马大队。1980年底,全村6个生产队,有耕地2,715亩,2,519人,均为汉族。以农为主。

康庄

  康庄:康庄位于市郊西缘。东邻于底,东北邻岳村,南近石获北路,西隔防洪堤与获鹿县南、北新城交界。

  相传该村由来已久。西汉初,韩信统兵在这一带扎营。有一姓康的老叟担水酬劳,韩信很受感动,遂问清老人姓名,以老人的姓氏命其村为康家庄,并为才经树碑颂德(传碑原在该村龙王庙内)。清光绪版《获鹿县志》上仍记为“康家庄”。后渐简化,称康庄。该村1955年由获鹿县划入市郊。1958年由原岳村联村社康庄生产队,改为康庄大队。1980年底,全村5个生产队,有2852亩耕地,2241人,均为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部分工副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