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调查的全称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56-1964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中国特定时期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认知,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调查的延续与变化,其文本体现了学术与政治的双重渗透。本文将其放在民族志的视阈下进行探讨,用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比新中国之前的民族调查,审视调查者在全景式的认知少数民族的过程中,如何借用民族志,利用其异质性特征,完成对中国的“原始社会史”及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的认定并将其纳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中。民族大调查形成了对中国的整体再认知,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借用西方的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开始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调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仅有那些民族认知还不足以对中国所有族群进行识别分类。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派遣中央访问团,访问国内的少数民族。至此,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大接触全面展开。1953年,全国开始民族识别工作。1956年,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面简称“大调查”)工作。1958年,参加大调查的民族工作者开始编写“三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但因特殊时期未曾完善。1978年扩展至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至此完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史无前例的全面书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