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渚镇

渌渚镇

中文名 渌渚镇
总面积 83.19平方公里
总人口 16472人
目录导航

主要简介

辖区情况

  渌渚镇位于富阳市西南的富春江畔,与桐庐县的窄溪镇隔江相望,距富阳市区26.5公里,总面积83.19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82个。年末总户数5632户,总人口164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0人。

历史背景

  民国初,属太平乡、祥禽乡的一部分。民国25年(1936),为云川乡和钦贤乡的一小部分。1950年建政时,建立渌渚乡、双龙乡,属新登六贤区。1955年10月,两乡合并建立渌渚乡,因此地在渌渚江边而得名。1958年10月,属新登公社渌渚、新浦管理区。1984年,复称渌渚乡、新浦乡。1987年11月,撤乡建镇。1992年5月,新浦乡并入渌渚镇。

地理位置

  渌渚镇地处西湖-千岛湖黄金旅游线的中段,原320国道贯穿全镇,与杭千高速相距2公里、新320国道相距1.5公里,距05省道2.5公里,陆路交通方便,1小时可达杭州,3小时可达上海,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5小时车程。渌渚江为母亲河,流贯全境,在本镇山亚、港东两村与富春江交汇,富春江水路上通千岛湖、下达杭州湾,穿过内河,可直达上海苏南等地区。是新登、龙羊地区唯一具有水陆码头的重镇。

地理环境

  渌渚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C,无霜期27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410mm渌渚江渌渚江。境内自然景观十分优美,“二水襟带万山朝、青山点点照船舱”生动地描绘了本镇秀丽多姿的自然风景,总长20公里的阆坞、新浦两溪保持着良好的源头活水。全镇有山林面积87959亩,其中低丘缓坡11800亩,竹林面积12500亩,森林覆盖率达85%。渌渚江两岸粮田提灌便利,15公里长的防洪堤坝、36座大小水库为两岸农田旱涝保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重点在因地制宜,关键在思路明确。面对九十年代中期渌渚发展的困难、产业单一的局面,渌渚镇坚持“工业兴镇”发展战略,明确必须有特色产业才能有竞争、必须上规模才能有效益的发展思路,树立科学合理协调的发展观念,完善以建材业为主导,造纸、皮件、轻纺等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截止2007年年度,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6244亿元,增长22.36%;实现销售产值8.3亿元,产销率达97%;财政收入3569.6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加80%。

资源优势

  渌渚镇矿产资源丰富,据国家地质大队于1987年探测,境内石灰石矿达7亿吨以上,青石储量在1亿吨以上,还有大理石、页岩石、方解石、白石矿和石英矿等多种矿石资源,绝大部分为优质工业用原料,是发展渌渚经济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

名人古迹

  渌渚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悲壮的母子岭的传说、南宋时大孝子周雄的故事,造就了渌渚人民纯朴、忠厚的善良个性。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的启蒙地——碧沼寺,是新登地区最高学府——新登简师的诞生地,“碧照夕阳”也是古新城县八景之一,虽遭文革时期破坏,遗址、碑文、牌楼犹存,颇有开发价值。另外,新浦的二十里生态林、罗桥的休闲观光农业、杨袁的十里果园、石门坎的百亩游钓场及阆坞片的古洞探幽等颇具地方特色,是度假、休闲的理想之所。

改革开放

  1982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渌渚乡人民政府新办公大楼落成,由渌渚下村迁至岘口。

  1987年,撤乡建镇。

  1989年12月,集资67万元建造全长110米的新浦大桥通车,结束轮渡历史。

  1990年,渌渚农贸市场建成。

  1991年,建成渌渚镇有线电视站。

  1995年,成立富阳市第一个农村合作基金会。

  1996年1月,与富阳市广电局开通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节目。

  1997年,投资21万元建成二连路堤结合防洪堤;全镇最大的村办企业富阳百前造纸厂改制成私营独资企业。

  1998年,总投资170万元,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镇中学教学楼竣工;实行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

工业经济

  依托杭州大都市的发展和“退二进三”战略实施,渌渚镇党委、政府紧抓“建材之乡”特色,努力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打造建材业基地,许多矿产开发商纷纷落户本镇。矿产企业总量达到12家,企业投资总量逾5000万元,年产值将在5500万元以上。总投资10亿元的浙江尖峰登城水泥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投产。建材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完善,促使整个建材行业的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为渌渚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奠定了雄厚基础。借助渌渚江航道的拓宽升级,廉价便利的水运条件将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渌渚将迎来改变面貌、脱胎换骨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该镇党委、政府把“工业兴镇”和“科技强镇”有机结合,出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有关补助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专、水泥生产线水泥生产线精、特、新、优”方向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后续能力。皮件、轻纺等行业通过改进新工艺、新技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云南大学等单位合资成立的杭州佐波恒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落户渌渚上港丝厂,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外资30万美元,主要生产纳米级无机抗菌剂,填补了渌渚镇高科技企业的空白。建材业是渌渚镇的优势产业,其中水泥制造业占全市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标准水泥70余万吨。镇重点骨干企业富阳南方建材有限公司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加大技改力度、降耗挖潜等一系列措施,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年产量从原来的7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9万吨,又投入技改资金300万元,2003年水泥产量达25万吨。2002年划归渌渚属地管理的登城建材有限公司异地引资,组建尖峰-登城建材集团,计划总投资10亿元,年产高标号水泥400万吨。该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三通一平”工作基本结束,300万欧元的立磨设备已通过国际招标,所有国产设备的招标也已接近尾声,土建工程正在上马。一期工程计划投资6亿元,现已投入资金2.3亿元,2004年4月点火投产。

  造纸业曾一度成为渌渚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但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环保等制约因素束缚了企业新的发展。因此渌渚镇在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大企业技改力度上下功夫,2003年度重点扶持2家造纸企业。其中1家企业已投入技改资金2200万元,改造原有二条小造纸生产线为特种纸生产线。渌渚镇造纸工业的年产值将由2002年度的5000万元上升到2亿元。

皮件业是渌渚镇的传统产业,曾出现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现象,通过政府的专门引导和全方位服务,新老企业纷纷在渌渚安家落户,企业总数由10多家发展到42家,盘活了大量的存量资产,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1300余人,正在形成块状经济,政府因势利导,帮助成立了汪家皮革协会,到2004年,渌渚镇皮件业的年产值达1.8亿元。

农业建设

  渌渚镇党委、政府明确农业生产以粮为本、宜粮则粮、水旱结合、粮经适度的工作原则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渌渚的农业经济,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镇粮食播种面积可达9500多亩,同比增长26.7%。 从1999年开始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了水果、竹笋、畜禽、水产四大块状特色经济。其中水果基地面积8000余亩;竹笋及笋材两用林80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2700余亩;畜禽基地年产苗鸡150万羽、生猪2.5万头、山羊2000余头。四大块状经济每年为渌渚新增产值14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渌渚镇在渌渚江沿江有防洪堤18.8公里,虽经数次加高加固,仍有多处不能阻挡特大洪涝的侵袭,特别是岘口柘洲自然村段,堤体较窄、单薄。岘口村又是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保护堤内千亩粮田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岘口堤的防汛抗洪能力,镇人民政府把加高加固岘口堤,做好城防工程列入1997年工作议程。工程1997年11月动工,历时半年多,赶在1998年6月汛期前完工。整项工程长2650米,总投资415万元,总投工13万个,完成土石方11万立方米,标准堤在原堤坎的高度上均加高1.67米,使坝高达到15.5米,堤坎顶部宽度4~5米,集交通运输与防汛抗洪于一体。岘口标准堤建成使防汛抗洪能力从原来的5年一遇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标准。

全面发展

  渌渚镇紧抓创建省级教育强镇契机,提出“发挥政府推动力、依靠群众参与力、争取社会感染力”的三力合一口号,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中学的撤并,新建总面积62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中小学入学率100%,幼儿入学率95%,初升高率达81.5%。2002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 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渌渚镇累计投入1642万元完成村道建设79.3公里,已形成15分钟交通圈,实现26个行政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的目标;对岘口、二联、谢莲等经济较发达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创建文明生态村,做好道路绿化、路灯亮化、路面洁化等工作,居住环境不断提升。

  渌渚镇投资75万元完成镇政府前道路铺浇及地下管线配套工程建设,投资30万元完成同心路的延伸及绿化等配套工程;完成集镇综合市场迁移和小型休闲公园建设审批,投资80万元新建综合交易大楼1253.3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

渌渚镇地下矿藏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与山林历来是渌渚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灰石矿早在明洪武初年便已开采。1987年,浙江省地质部门探明,全镇质地优良的石灰石储藏量7亿吨以上。因天然建材资源丰富,镇区内建有20万吨级自动化水泥厂2座。有4个开采石灰石的专业村,开采的石灰石除供应2座水泥厂就地加工生产外,还销往上海、杭州、萧山、慈溪等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