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封面[1] 作 者: 石一枫 著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策 划: 青豆书坊
出版时间: 2011年1月
书号ISBN: 978-7-5104-1484-8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160X230mm)
定 价: ¥28.80
新锐小说家石一枫最新力作,《红旗下的果儿》姊妹篇
讲述一个80后漂亮北京女孩的成长故事
描绘一段剧团大院里流光溢彩的青春岁月
刻画一份爱恨纠缠相依相伴的母女深情
歌剧团大院出生的节节伴随着声、光、电长大,她从小就向往五彩缤纷的生活,她美丽活泼、生机勃勃、心高气傲,与妈妈斗智斗勇,对爸爸不屑一顾,让男生神魂颠倒……
节节的爸爸是歌剧团的拉幕工人,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海做了服装倒爷;节节的妈妈却怀抱艺术家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地跳舞练功。父母志趣不合,三口之家分崩离析,剩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绵延数年的母女对峙也由此展开。邻居许胜利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许洋千里寻父来到北京,从此成为节节的跟屁虫……
上了大学的节节与高干子弟李冬林谈起了恋爱,深受打击的许洋负气出走;大学毕业的节节遇到了海龟精英赵何,二人一见钟情,节节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绚烂生活,谁知赵何早已为人夫,节节不知不觉中做了人人鄙夷的“小三”……
时光荏苒,奔三的节节终于发现,独立、自尊、自强的妈妈才是自己的现实依靠和精神支撑,她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学着承担责任、自力更生,渐渐蜕变为一个优雅成熟的女人……
伴随着声、光、电出生的节节是个80后独生女,她喝着牛奶,啃着苹果,怀着好奇,带着欣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茁壮成长。节节的爸爸是个普通的剧团拉幕工,妈妈则是个一心追求艺术理想的舞蹈演员,随着爸爸下海成了倒卖服装的个体户,夫妻俩渐行渐远,原本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逐渐土崩瓦解。
父母离婚后,节节与妈妈相依为命。然而,争强好胜、青春叛逆的节节与心高气傲、风韵犹存的妈妈却又开始了长年累月的争斗:攀比、争吵、怄气、逃跑、妥协、和解……
离家出走的节节巧遇从乡下来京寻父的许洋。由于酒鬼父亲自顾不暇,年少无依的许洋便成了节节家的常客,他如影随形地跟着节节,从中学一路跟到大学。
上了大学的节节与高干子弟李冬林谈起了恋爱,许洋负气离开,音讯全无;临近毕业的节节与海龟精英赵何一见钟情,如愿以偿地过上了五光十色的生活,谁料赵何竟是有妇之夫,节节无奈地做了人人鄙夷的“小三”。
赵何为了与节节长相厮守,孤注一掷地投资网游产品,结果一败涂地。一蹶不振的赵何远去加拿大,不忍与妈妈分离的节节最终与赵何分道扬镳。
妈妈由于脊椎损伤变成了截瘫病人,节节不得不放弃了昔日幻想,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拼命挣钱为妈妈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她逐渐学会了勇敢乐观地面对艰难困苦,成熟平和地处理人情世故。在生活的磨砺下,节节这个曾经稚嫩、软弱、虚荣的女孩,成为了一个沧桑、坚韧、优雅的女人,开始坦然地迎接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石一枫,男,北大中文系怪才、新京报专栏主笔、《当代》杂志编辑,以“后王朔时代的顽主”身份成功杀入文坛,成为当今最有实力的青年新锐作家之一。《红旗下的果儿》、《b小调旧时光》等作品均获得了众多青年人的追捧,粉丝群不断壮大。
1979年生于北京,在出示身份证的情况下,没法冒充80后。太老了。
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没混成主流知识分子。太懒了。
1996年开始写作,没参加过任何与文学有关的行会。太没眼力价儿了。
2005年起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没赶上揣本油印刊物就能骗吃骗睡的好时候。太迟了。
改革的同龄人,没改革过别人,尽被别人改革了。太省心了。
作品散见国内期刊,也有单行本。太少了。
对于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您太给面儿了。
超强的人物描写,主人公节节既有《乱世佳人》里郝思嘉生机勃勃的性格魅力,也有《初吻》里苏菲·玛索绚烂飞扬的青春风采。 《节节最爱声光电》讲述了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80后北京女孩的故事:
节节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享受着父母师长的宠爱,顺风顺水地上了中学和大学;谈了不大不小的几次恋爱,飘忽不定却也刻骨铭心;毕业后成了令人羡慕的白领,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康生活。
但节节却又如此卓尔不群:伴随着声光电出生的她,让灰头土脸的世界变得熠熠生辉;小小年纪的她,初次登台亮相就震惊四座;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她让优雅娴静的淑女、故作高深的才女黯然失色,让异性心悦诚服、心驰神荡;白天辛勤地奔波于高楼大厦之间,夜晚优雅地徜徉于名流云集的party,不同身份的变换让她体验着无与伦比的新鲜刺激……
然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执着追逐电光幻影的节节,在明白了幸福的真谛之后,选择了平平淡淡、脚踏实地的生活。
亲情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所在,故事里所描绘的母女情、父子情,让你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节节最爱声光电》讲述了一个情意绵绵、情深似海的故事。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股温暖动人的气息,它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为了节节的幸福,妈妈一直无怨无悔地付出:竭尽全力为节节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忍耐和包容节节的青春叛逆,心甘情愿地忍受单身的孤独寂寞。为了陪伴和照顾妈妈,节节放弃了去国外生活的机会,独自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不仅成了妈妈的小棉袄,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女深情让人潸然泪下。
为了重新担起父亲的责任,许胜利不惜通过自残的方法来戒除酒瘾;为了寻找儿子,他几年里踏遍大江南北,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深沉宽广的父爱令人为之动容。
许洋默默无言地爱着节节,忠心耿耿地跟随她、保护她;为了挽回节节的心,李冬林努力改变,试图战胜多年的心理隐疾;为了实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赵何义无反顾地赌上身家性命,节节不惜背上“第三者”的骂名……爱情的美好与惨烈、甜蜜与苦痛,叫人心动不已。
节节的妈妈和许胜利彼此关心、相互扶持,却“发乎情、止乎礼”;节节的爸爸无论处于怎样窘迫难堪的境地,“黑白铁”都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这种相濡以沫、白头相守的感情令人心生感动。
无论今夜多么黑暗,明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无论生活多么令人绝望,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地活着。
生活中总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天灾人祸往往不可预料、难以掌控。然而,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是痛并快乐地活着,于艰难困苦中捕捉些许幸福。
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烦恼与悲伤,或多或少遭遇过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节节和许洋尚未成人,却不得不面临父母的离异和三口之家的瓦解,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让他们自小就体会到难以言说的孤单与疼痛;节节的妈妈一直怀揣艺术家的理想,然而庸俗惨淡的现实却让她撞得头破血流;许胜利“一失足成千古恨“,只好终日买醉以麻痹痛苦;许洋一心一意地爱着节节却始终无法得到对方的回应;赵何雄心勃勃地大展宏图,“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风雨之后见彩虹,历经磨难的人们依旧坚韧不拔、有滋有味地活着:节节的爸爸离开以后,坚强自
尊的妈妈不仅用柔弱的双肩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空,而且自始至终不曾放弃自己的舞蹈梦想;妈妈瘫痪以后,节节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乐观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人生;许洋鼓起勇气、不屈不挠地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小娇生惯养的陈晨在双亲去世之后,独自一人挣扎求生,终于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所有经历30年改革开放的喜欢阅读小说的人;
奔四的70后,奔三的80后,奔二的90后;
有文艺范儿的男女青年们;
为爱狂奔、追逐梦想的每个人;
……
《节节最爱声光电》:节节在城市中奔跑,高楼大厦开出团团花朵,她如同在花之间飘了过去。因为节节的奔跑,北京变成了一个漫天花雨的城市。节节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撒欢,最终却跑不出血缘与亲情的纽带,跑不出妈妈的爱与悲伤。《红旗下的果儿》姊妹篇,讲述北京大院一个80后漂亮女孩的成长故事。
一个80后北京漂亮女孩的成长故事;
北京小妞的流光岁月甜蜜苦痛的飘忽爱情;
旷日持久的母女战争永恒不变的骨肉亲情;
舞蹈演员的惨淡人生歌舞剧团的前世今生;
这部作品既让你捧腹大笑,又让你笑中带泪;既让你没心没肺地傻乐,又让你多愁善感地忧伤……皆因它亦庄亦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温情脉脉的心。
如果你热爱生机勃勃的凡尘俗世,如果你喜欢活力四射的,京味青春,如果你爱好诙谐幽默的京腔京韵……《节节最爱声光电》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不就是个跳舞嘛?不跳就不跳。一个跟着‘音乐’耍大腿的事儿,你还真把这当事业了——演出补助才几个钱?五毛六!连盘儿鱼香肉丝都不够……”
这分明就是把妈妈的怒火往自己身上引。妈妈的声音颤抖了,调门也高了好几个八度,在黑夜里听来疹人:“我是演员,演员就要上台!”
躺在床上的节节都猜得到,妈妈一定哭了。她还下意识地认为,妈妈这一哭,还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工作:擦眼泪、拢头发、揉太阳穴。对于一个文艺兵出身的女演员来说,仪容永远是第一位的要事。
屋里很久没有声息。爸爸这才意识到说错了话,他干笑着,重新哄着漂亮老婆:“那也不是我耽误的你,对吧?都怪‘四人帮’,都怪‘四人帮’——您放心,他们丫的已经被关到‘秦城’去啦……”
但为时已晚,妈妈整理完仪容,话匣子已经彻底打开了。她开始沉静、有条不紊地数落爸爸。她的声音时大时小,但句句戳心。
她是这么开头的:“上不了台的演员也是艺术家-一总比混混儿强吧?”
然后逐条历数爸爸的罪状:“我当文艺兵,往死里下功夫的时候你干嘛呢?你那时候就是个混混儿,胡同串子,冒充病号躲避上山下乡,打群架的时候倒永远冲在前面。你看看团里别的人,谁没有一点业务?谁没有一技之长?只有你什么都不会,只能拉大幕扯大幕——还会剪大幕。这种贪图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你倒是无师自通——要不是顶你爸的班儿,你连这样的工作都没有。有了工作你就争取进步啊,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跟着人家干干舞台美术也行啊,别看还是个‘工’,‘美工’也不是一般的工啊。你偏不,就知道鬼混,团里所有人都涨工资了惟独没你的份儿。家里的事儿也指望不上你,你宁可趿拉着拖鞋到门口看老头儿下棋一看就是几个钟头,也不回家给我做顿饭。正道儿你不走,歪道儿上使劲也行啊——现在又不是不允许了,多少劳改释放犯都成万元户了,你们原来胡同里的混混儿不也有当老板的么?人家拉着你干你也不干,说嫌累。你有资格嫌累么?你看看好多人家里,别说冰箱和电视了,就连吸尘器和录像机都有了。不是还有人招呼过你们一起看黄带吗?怎么光见你眼馋人家的黄带,没见你眼馋人家的录像机?现在还有谁家看黑白电视?还有谁家用的是‘上个时代’的旧家具椅子上写着‘文字xx号’?你要是有本事,也让老婆孩子过一过现代化生活。人家出门都坐‘皇冠’出租车了,人家都在王府饭店摆宴请客了,人家都嫌十块钱数起来不方便,痛感国家需要印制百元大钞了,你干嘛呢?你就剩下得罪人这一条本事了——这不是傻冒儿是什么?你就是个纯粹的傻冒儿——越傻冒儿越爱装得比人家聪明。”
最后总结说:“要是当年看出你这么没出息,早我就不该跟你!”
妈妈就这样说啊,说啊,说得真动情,真尽兴。她把苦水全转化成了对爸爸的鄙视,那是一个“艺术家”对无能之辈的鄙视。有了这种鄙视,她自己就算是个失意的艺术家,也不那么难过了。
而爸爸是如何回答的呢?他什么话也没有,等妈妈说完了,就站起来,干巴巴地来了一句:“我再出去转转。”
然后就传来关门的声音。第二天早上,节节才看见他醉醺醺地从灯光师(著名的光棍儿、酒鬼)家里出来,脸上挂着惊喜的表情:“你看你看,我还能走直线!”随即轰然倒地。但酗酒的日子只有一天,爸爸并没有变成灯光师那样的酒鬼。接下来的几天,他仍然早出晚归,回来也不说话。这就怪了。
家里的气氛紧张而凝重——仿佛摆了一屋子危险易碎物品。这也让节节变得敏锐而警惕,像个处处看人脸色的小丫头。但当她一旦感到累了、烦了、憋屈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拿出独生子女的骄纵,浑不讲理地把父母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来。有时候她甚至不惜戕害一下自己:把膝盖照着床脚撞过去,或者故意摸一下还在滚烫的茶壶。这样的办法屡试不爽,往往父母刚一沉下脸,话赶话地要吵起来,听到她的尖叫,都会立刻转移开话题。于是全家都有了一种解脱的欣慰。
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个演出事故。这个事故是爸爸一手造成的。为了这个事故,他策划了很久呢。那天又是“革命文艺大联展”。从江姐开始,然后是李铁梅和“十八棵青松”,再然后是“东方红”的片段,一切如常。然而到了闭幕的时候,那缺了一颗门牙的天鹅绒幕布却没有拉上。灯光倒是熄了。
我小时候住的那片儿部队大院儿,常出没这样一类姑娘:聪明漂亮,发育良好,浑身上下透着傲劲儿,整个人灿烂如阳光。更有几个腿特长、特像仙鹤的,常被野小子怀疑为文艺兵的后代。毫无疑问,她们是我们青春期的指路明灯,走到哪里哪里亮。更有流氓一天到晚堵着人家“交个朋友”。
比较传奇的一个段子,是有一姑娘每天出门,都碰见一流氓对她说:“我仿佛在哪儿见过你。”姑娘赶紧上公共汽车,本以为甩开了,没想到到了学校,却见那流氓早已等候多时了。还是那句话:“我仿佛在哪儿见过你。”弄得姑娘以为这流氓身怀绝技呢,飞毛腿,跑得比汽车还快。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双胞胎,一个堵家门口,一个堵校门口。
姑娘推心置腹地教育那两兄弟:“三个人的交情——法律也不允许呀。”
明媚而不“媚”,端庄而不“装”,这是北京美好女性的特点,更是全中国美好女性的特点。直到现在,这样的姑娘仍让我在大街上、地铁里、饭桌上频频走神,并侥幸自己人不老心也不老。比起她们,我又是多么阴暗和猥琐啊。
于是,在强劲的、旷日持久的意淫运动中,我决定写一女性主人公的小说。坚决不写所谓“大家闺秀”,不提倡用前朝的官衔吹当今的牛逼:也不写文艺女流氓,不鼓励把肉体行为和思想高度混为一谈——归根结底,这两种人都落了“作态”的俗套,不可爱。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家碧玉的、受过起码的教育又没被教育彻底毁了的、有人性的缺点和优点的女主人公。我给她起一名字叫节节,不知道她是否同意。
但是众所周知我是一糙汉,出差决不自带洗漱用品的那种人,写一“女性题材”,困难可想而知。首先得“细”,这是就笔法而言,以前关照不到的细微之处,这次得关照到了;其次是要“宽”,说的就是情怀了,男人看事情,往往较真,钻牛角尖,以至于恩仇分明睚眦必报,而女人有了尘世烟火打底,对人对事则往往宽和得多一一讽刺也是小讽刺,绝不至于治人于死。写起来发现,再小的女孩也是小大人,再老的男人也有孩子气。女性天生比男性心智成熟。
对于“节节”这个人物,我想,写作标准首先是“不避讳”。凡北京女孩应该有的善良、豁达、勇敢,肯定要写;而她们的虚荣、任性、自私也要写。只有真实感极强的,鲜灵灵的人物才值得我们去意淫一一没有性格弱点的女性形象只有两种,一是仙女,一是充气娃娃。或者也有人会把这部作品归结为“成长小说”,那么,什么是成长呢?我想,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成长就是逐渐理解“不容易”。活着不容易,死了也不容易,爱着不容易,不爱也不容易。节节在成长的过程中,体谅了她的父母、朋友、恋人的不容易,我也去体谅着她的不容易。地球挺累的,天天都在转,整个世界都不容易。
在“不容易”的调子里,我们的意淫就比过去真切得多,也宽广得多了。意淫多了,也就成了发自肺腑的歌颂,也就有了悲悯、博爱等一切伟大的字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