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 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 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文化苦旅《阳关雪》被选入高中教材[1]。
余秋雨余秋雨,浙江 慈溪市 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 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其中,《 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 都江堰》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教科书。
在《阳关雪》一文中,作者提到了雪,“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提到了 阳关,“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提到了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文章在这儿还抒发了一下自己的感叹: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但很明显这些描写只是一个引子,因为纵观全篇,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感情抒发放在感叹天地的广大自我的渺小上。而是将自己的思绪投影到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思索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感慨。
文化苦旅从第十四段开始,作者开始了自己的激情与灵性的智慧和思考。十五段中提到的唐人风范实际上就是作者对 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寄托。放得很远的目光,铺展得很广的人生道路,放达得步履,自信的神采。 中国文化、中国文人在“ 欧洲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送进历史的魂魄”的好多年前就已经以这种姿态豪迈地存在了。可是,这种恬然的自信,并没有在“延续久远”。为什么?十六段中提到这样的一句话: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句话会让人想起谁呢?对,李白!堂堂诗仙沦落为制造一点娱乐的卑怯侍从,“ 于是, 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 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作者在这里婉转地写出了战争、写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轻视对自信的风采的黯然,对本该傲立于世的 中国文化的摧残。“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凄迷的何止是阳关的风雪,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倒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中。想想 阿房宫, 圆明园, 莫高窟……战火、轻视带来了什么?读到这儿我们无疑会深刻地感受到 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这不禁促使我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