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梓潼庙会文昌祭祀活动中,梓潼七曲山大庙庙会是四川汉族民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也是梓潼集祭祀、文化、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俗节目,它影响到川西北地区数县及陕甘两省的部分地区。每届庙会都有数万人之多,因庙会主祭 文昌帝君,又称庙会为“文昌会”。每年春季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日,秋季庙会从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八月十五日。由于庙会是这一地区综合文化的大陈列,包括宏伟壮观的古建筑艺术,苍烟浓荫的古柏林,庙内文昌大型铁塑及文物,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张献忠认家庙的风云纪事,海灯法师练功的场所,娘娘殿前的习俗,这些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人们上山参观游览。
大众文化活动加强了庙会的娱乐功能,每届庙会期间都有来自各地的大型杂技团、驯兽团、 杂耍、 猴戏、民间演唱表演。民俗文化展示也丰富了庙会的内容,民间工艺品虽然制作粗糙简陋,但稚拙有趣;地方小食为庙会饮食文化增添了秀色,是民俗文化富有吸引力的内容。梓潼的地方小食色、鲜、味、型具佳,梓潼酥饼、梓潼片粉、梓潼镶碗的“梓潼三绝”自然是庙会珍品。 七曲山大庙的建筑是顺其自然,依山而建的。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风格殊异,它集南北古建筑和官方民间营造法式于一体。大庙古建筑以百尺楼、正殿、桂香殿为中轴线,其余建筑由此向左右延伸,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故不十分对称。百尺楼为大庙的正山门,又名忠孝楼、星主楼、魁星楼,始建于明朝。正殿位于古建的中心部位,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正殿的后面是桂香殿,为明代所建。正殿前左右有钟鼓楼,六角攒尖顶式,盖绿色琉璃瓦,是清雍正十年建。正殿左侧就是圣启宫、瘟祖殿、白特殿及风洞楼。
“北有孔子,南有 文昌”,走进古蜀道梓潼,你就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积淀深厚的文昌文化,古老的
文昌文化早已突破南北的地域限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备受海内外游客关注的第1070届文昌庙会(二月庙会)在梓潼七曲山大庙落幕。2008年3月8日至3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在历时半月的时间中,游客将感受到独特的汉族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特色民间小吃。 庙会的规模、档次、影响逐年递增,不仅成为绵阳市春季最大的节日文化活动和知名文化品牌,也跻身国内几大著名传统 庙会之列。昨日,南山门至七曲山大庙道路两旁、文昌文化广场及帝乡街周围旗幡飘飘,绚丽的花朵给文昌文化广场着上了春天的盛装。花团簇拥周围,民俗文化活动展演、旅游商品交易、书画摄影展览区域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万亩翠柏中的七曲山大庙景区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为充分展示充满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文昌出巡活动盛况,本次庙会最扯眼球的文昌出巡活动特别安排在3月8日、10日、16日上午三个时段进行展演,让游客尽情感受文昌出巡的盛况。
游客在领略庙会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特色小吃的同时,还可畅游七曲山大庙。一是观光“古建筑博物馆”大庙的奇特建筑;二是觅揽中国独一无二的“蜀道明珠”万亩“古柏大观园”的美景,享受天然氧吧;但众多的游客则是“拜文昌祖庭,祈福禄寿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庙百尺楼,因祀奉魁星又名魁星楼,建于南宋曾有“西蜀第一名楼”之美誉。魁星的神话故事在民间亦是广为流传;人们常说的“不怕文章高北斗,就怕朱笔不点斗”的权力之笔就掌握在魁星手中。成语“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都是源自于斯。据“魁星楼”内的文字介绍说:“相传文昌祖庭之‘魁星’十分灵验,有许多学子祭拜“魁星”,崇奉“魁星”的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文昌、魁星等塑像前敬上一炷香火,深深地许上一个美好的愿望,祈求予以福禄寿财、幸福安康……在七曲山大庙拜文昌祖庭、祈福禄寿财的名声已风靡海内外,在每年接待的数十万游客中,海外 游客最高达数万人。
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相传每年二月三日,是文昌的生日,是为祀典,是按朝廷颁布的礼 神制度举行的,其规格与祭孔子大致一样。秋祭是清朝乾隆年间才兴起的,在每年八月初一举行,仪式大致与春祭相同,增加秋季无非是使文昌祭祀活动更为圆满,内容更为丰富,参与人员更为广泛,祭典的影响更为扩大。春秋祭典是文昌祭祀活动的主要仪式,主祭地点在七曲山大庙文昌正殿大厅举行,分祭前准备和祭典两个部分。 在文昌祭祀文化中,大兴花灯可谓别具一格。大兴花灯表演时间是每年腊月三十夜开始,耍到正月十五日为止,“耍灯”是表演的高潮,“耍灯”是 正月十五闹 元宵的重头戏,“耍灯”是继腊月三十夜“开光”仪式之后逐门逐户“拜灯”开始的。这种逐户“拜灯”习俗是梓潼春节迎神会之前各地乡间农村文昌“扫荡”习俗的同一种形式。“耍灯”表演一般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共七场,包括“二龙戏珠”,“二龙抢宝”,“梅花阵”,“太极阵”,“采茶灯”,“车车灯”,“马马灯”。第二天告辞主人时表演“谢茶”,包括各种灯具相互穿插,构成各种图案图阵的灯舞,这些图案或图阵有“开四门”,“关四门”,“套八节”,“抱柱子”,“滚螺狮”,“一条龙”等。
文昌节会源于梓潼土著氐羌人对 雷神、树神、蛇神的原始 图腾崇拜。文昌节会是文昌民间节日庆典活动和文昌庙会活动的简称,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分为文昌扫荡、文昌迎神会、梓潼会。文昌庙会具体表现形态为文昌庙会、文昌祭祀,以及 拜香会、大蜡会、曲艺杂耍、饮食小吃。据史载,早在南宋时期,梓潼县民间就流传一首歌谣:“二月三,龙抬头,文昌帝君庆大寿,四面八方赶庙会,各行各业大交流”。据有关专家考证,文昌节会是文昌崇拜和信仰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产物。由梓潼神到文昌神的历史演变,文昌以“代天宣化”的伦理道德之神和 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化尊神,受到 平民、 士绅、 官吏、 学子的广泛崇拜。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漫长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是研究善行文化、科学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同时,在文昌节会活动中,文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舞蹈,文昌古籍中的木刻雕板画、年画、壁画,文昌庙会中的戏剧、曲艺、杂技、饮食文化以及文昌大轿、锡制仪仗銮驾、木刻神像,文昌洞经古乐中的丝竹乐、吹打乐、打击合奏乐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悉,20世界60年代以来,梓潼县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专项资金50多万元,用于文昌节会的抢救和保护。2005年,梓潼县还制定出台了《文昌节会五年保护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文昌节会的静态和动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