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及面貌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郭守敬主持新河工程,引白浮泉、玉泉诸水注于积水潭。元代的积水潭不但涵盖今日之后三海,且水深面广,东西宽达二里,东南面与太液池(金之北海和中海,当时尚无南海)相连,呈现“汪洋如海”、“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时京杭大运河南来的粮船,可经北运河。、通惠河驶进元大都的积水潭。积水潭遂成为漕运终点码头,呈现出一派航运繁忙、“舳舻蔽水”的兴旺景象。
明代前期因北京城池的改造,城内部分河道被圈入皇城之内,漕运船只不再进城,加上水源减少,积水潭水面缩减,湖泊的名称也发生了改变。今日的西海当时仍称积水潭;今日的后海和前海当时统称什刹海。太液池南部增辟了南海。明代后期,太液池始按地域分称北海、中海、南海。
清代,前三海分别称北海、中海、南海;后三海分别称积水潭(即今日的西海)、什刹海(即今日的后海)、前海。
现六海水系的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六海两岸名胜古迹众多,北海公园和什刹海景区已成为北京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