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原名周树人,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语丝》周刊第六十期,后收入《野草》。《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3]
聪明人象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维护者,他表面上同情奴才的遭遇,其实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麻醉。傻子则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坚决反抗者。奴才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受害者,他象征着那些安于现状、愚昧无知、不知反抗的病态社会中的人们,如阿Q等。
《野草》里的象征艺术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如《复仇》中全身裸露和看客永远对峙的青年男女,《颓败线的颤动》中垂老的女人,《这样的战士》中坚执投枪的战士,都不是写实的,而有着怪诞、变形、夸张的特点。
(二)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如《秋夜》中枣树、花草、小青虫与星空的对立。《雪》中江南和朔方雪景的对衬,《好的故事》中那倒映在清澈河水中的山阴路上的美景,这些瑰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工笔结合着写意法绘出,带有象征寓意色彩。
(三)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野草》中有七篇是专写梦境的,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造境的奇诡、怪诞前无古人,有一种阴森神秘的气氛。如果纵观《野草》,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是从《秋夜》入梦,至末篇《一觉》清醒,做了一个很长的“秋夜梦”。
(四)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如《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这些寓言幽默泼辣,意味隽永。
文中的“奴才”总是寻人诉苦,他抱怨“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住的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他不平,他流泪。但是,当“聪明人”假惺惺地惨然、叹息,欺骗他说“你总会好起来……”的时候,“奴才”高兴了,说:“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安慰,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假意的许诺和哄骗,使他又甘于自己被人驱使、奴役的地位了。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又找人去诉苦。当“傻子”听了他的诉苦,大为愤怒,动手为他砸窗时,他大惊,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等到奴才们将“傻子”赶走,他又恭敬地胜向主人报功了。奴才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鲁迅在这里辛辣地嘲讽了这个十足的奴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产生了两种很坏的东西,即奴才和流氓。随着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压迫的日益深重,中国的奴才性也日益发展,日益恶化。对此,鲁迅深恶痛绝。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对这种甘心供人驱使,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伥的“奴才哲学”作了无情地批判。
“聪明人”则是维护旧社会、欺骗奴才的伪君子。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反动统治者总是用种种欺骗手段麻痹人民,用封建、奴化思想毒害人民,要把人民整治成既供剥削阶段驱使,又不会造反的“服役的机器”。“聪明人”对“奴才”的“同情”和“慰安”就正是使奴才安于被剥削、被奴役地位的一副麻醉剂。他与“主人”是一丘之貉,面目可憎。
文中的“傻子”是一个坚定的反封建的战士。他嫉恶如仇,并且身体力行。当他听“奴才”诉苦以后,怒不可遏,“混帐!”“傻子”大叫起来。他动手砸那泥墙,要给“奴才”打个窗洞来,然而他的行为不为“奴才”所理解。他要救“奴才”,反被“奴才”诬为“强盗”。在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他这样的言行必然会被看作是傻子。鲁迅在反封建的思想战士的立场上,对这与黑暗的旧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改革者的热情赞美和歌颂的。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用形象和比喻,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在用比喻中,鲁迅很注意类型性,这就是他所说的“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就代表了对待旧社会会抱不同态度的三种人,概括性很强。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通篇采用对话体,人物语言富有个性。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和思想。如“傻子”为“奴才”打窗时,奴才大惊地说:“先生!你干什么?”“这不行!主人要骂的!”“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寥寥数语,将“奴才”的一副“奴才相”用其卑劣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内心,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2]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3] 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