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1883年,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0]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11]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888年,纪伯伦就读于以赛亚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学校中的赛里姆·达希尔医生使纪伯伦的文学艺术爱好得以发展。
1895年9月,12岁的纪伯伦进入奥利佛附近的一所移民学校奎西中学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在校期间,纪伯伦表现出的绘画天赋受到弗劳伦斯·皮尔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荐下,纪伯伦被“孩童资助社团”的社会工作者杰西·弗莱蒙·比尔介绍给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摄影艺术家、出版商弗雷德·霍兰德·戴伊。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随后,纪伯伦返回黎巴嫩的贝鲁特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化知识。
1903年返回美国后,纪伯伦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
1904年5月,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其中《灵魂皈依上帝》与《痛苦的喷泉》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自此结为挚友。画展是成功的,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
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5年,出版《音乐短章》。
190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2]这两篇作品进一步扩大了纪伯伦在美国阿拉伯移民读者中的影响。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因惹怒了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13]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14]《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并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新运动的开端”。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7]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15]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纪伯伦
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
1914年2月,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受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均刊登了他的作品。
1915年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
1916年,纪伯伦与文学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结交。
1920年4月,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正式成立,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会长;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1923年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志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同年,在纽约克诺夫出版社出版《先知》。[13]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搜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论集《在文学世界》。其后,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等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开始写《人之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并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志,为其撰稿;同年,纪伯伦应邀出任纽约《新东方》(The New Orient)杂志的编委。
1928年,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诸神》;同年夏天,《人之子耶稣》完稿。秋季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
1929年,纪伯伦健康状况恶化,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绘画、著述、校订等方面;同年,开始构思论威廉·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巴鲁赫·斯宾诺莎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专著。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16]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其《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进入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十课。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因肝硬化和肺结核而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享年48岁;8月21日,灵柩运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出版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体裁 |
---|---|---|
1972年 | 爱你如诗美丽 | 情书集 |
1933年 | 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 诗剧 |
1933年 | 先知园 | 散文诗集 |
1932年 | 流浪者 | 散文诗集 |
1931年 | 大地诸神آلهة الأرض | 诗剧 |
1928年 |
人之子耶稣يسوع إبن الإنسان | 散文诗集 |
1927年 | 与灵魂私语 | 诗集 |
1926年 | 沙与沫رمل وزبد | 散文诗集 |
1923年 | 珍闻与趣谈البدائع والطرائف | 诗集 |
1923年 | 先知النبي | 散文诗集 |
1923年 | 暴风雨عاصفة | 散文诗集 |
1920年 | 先驱者 | 散文诗集 |
1918年 | 行列歌الكواكب | 诗集 |
1918年 | 疯人المجنون | 散文集 |
1914年 | 泪与笑 | 散文诗集 |
1912年 | 折断的翅膀الأحنحة المتكسرة | 长篇小说 |
1908年 | 叛逆的灵魂الأرواح المتمردة | 短篇小说 |
1906年 | 草原新娘عرائس المروج | 短篇小说 |
1905年 | 音乐短章 | 散文 |
参考资料:
出版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体裁 |
---|---|---|
1972年 | 爱你如诗美丽 | 情书集 |
1933年 | 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 诗剧 |
1933年 | 先知园 | 散文诗集 |
1932年 | 流浪者 | 散文诗集 |
1931年 | 大地诸神آلهة الأرض | 诗剧 |
1928年 |
人之子耶稣يسوع إبن الإنسان | 散文诗集 |
1927年 | 与灵魂私语 | 诗集 |
1926年 | 沙与沫رمل وزبد | 散文诗集 |
1923年 | 珍闻与趣谈البدائع والطرائف | 诗集 |
1923年 | 先知النبي | 散文诗集 |
1923年 | 暴风雨عاصفة | 散文诗集 |
1920年 | 先驱者 | 散文诗集 |
1918年 | 行列歌الكواكب | 诗集 |
1918年 | 疯人المجنون | 散文集 |
1914年 | 泪与笑 | 散文诗集 |
1912年 | 折断的翅膀الأحنحة المتكسرة | 长篇小说 |
1908年 | 叛逆的灵魂الأرواح المتمردة | 短篇小说 |
1906年 | 草原新娘عرائس المروج | 短篇小说 |
1905年 | 音乐短章 | 散文 |
时间 | 作品名 |
---|---|
1912年 | 三个女人 |
1904年 | 灵魂皈依上帝 |
1904年 | 痛苦的喷泉 |
不详 | 母亲 |
不详 | 女友玛丽 |
不详 | 生命的焰苗 |
参考资料:
时间 | 作品名 |
---|---|
1912年 | 三个女人 |
1904年 | 灵魂皈依上帝 |
1904年 | 痛苦的喷泉 |
不详 | 母亲 |
不详 | 女友玛丽 |
不详 | 生命的焰苗 |
纪伯伦图册(4)1、当你爱的时候,你不要说“上帝在我心中”,却要说“我在上帝的心里”。
2、彼此恋爱,却不要做爱的系链。
3、人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甚至连金钱也是一样,因为它会给人们以教益。
4、生活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励;一切激励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工作是虚空的,除非有了爱。[17]
5、当你达到生命的中心的时候,你将在万物中甚至于在看不见美的人的眼睛里,也会找到美。
6、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7、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
8、只能和你同乐不能和你共苦的人,丢掉了天堂七个门中的一把钥匙。
9、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
10、听真理的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纪伯伦图册(4)
11、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12、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
13、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贯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14、别有寄托的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而是撒入生活海洋里的网,到头来空收无益。
15、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16、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17、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乐,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
18、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19、一种用金钱也无法买到的东西,一种用秋天凄凉的泪水所不能冲掉的东西;一种不能为严冬的悲秋所扼杀的东西;一种在瑞士的湖畔。意大利的游览胜地所找不到的东西;它是那样坚忍顽强!能挺过严冬,在春天花开生长,在夏天结果繁荣。我发现那东西是爱情。
20、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21、我们今天的悲哀里最苦的东西,是我们昨天的欢乐记忆。
22、生命的气息在阳关中,生命把握在风中。
23、理性与热情是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假如你的帆或舵破坏了,只能泛荡。漂流或在海中停住。
24、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
25、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
26、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27、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的时候,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瞒住你心中的“可”。当他静默的时候,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因为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28、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
29、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创作风格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
纪伯伦的作品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18]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主题思想
纪伯伦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诗歌这种具有较强的“对话”特点的体裁形式,还是对于“圣经文体”的推崇,都体现了纪伯伦建立自身文本神圣性的自觉努力。
纪伯伦的小说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深刻的东方精神。他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不描写复杂的人物纠葛,而着重表达人物的心理感受,抒发内心的丰富感情。大段的倾诉如歌剧中的咏叹调,又如法庭上的辩护词,极富感染力。他往往以“我”作为主人公之一出现,直接介入故事,使叙述显得真实。弥漫在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和批判意识,把哀怨和愤怒结合起来,更能引出对社会丑恶现实的痛恨与深思。
纪伯伦既继承阿拉伯文化遗产,又熟谙西方文化,他的三个创作时期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形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诗歌这种具有较强的“对话”特点的体裁形式,还是对于“圣经文体”的推崇,
艺术手法
在《疯人》《先行者》《沙与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谚语、格言等智慧文学占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人之子耶稣》和《大地诸神》则属于不同形式的散文诗创作。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
纪伯伦的文学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神圣的“天启体”形式,文本内容以充满博爱情怀与人生哲学的寓言故事、智慧文学为主体,在体裁形式上多采用散文诗这一(散文诗属诗歌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第一人称“我”直接进行叙述言说、抒发观点,如同一位博学富于智慧的“先知”对世人进行谆谆的教诲与悉心的抚慰,这就使得他文学作品的叙述者“我”与纪伯伦这一创作者几乎融为一体。
纪伯伦作品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卡米拉后因癌症病逝。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山民,最初职业是药剂师,后来成为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为人不错,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19]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1891年,纪伯伦8岁的时候,纪伯伦的父亲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去跟随他的舅舅去美国。尽管1894年,纪伯伦的父亲无罪获释,但是他妈妈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却日益增加,母亲温柔善良,为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母亲的这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1904年5月,纪伯伦在波士顿画廊个人画展时结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结为挚友。1906年,纪伯伦与玛丽开始交往,但玛丽因年龄关系不能与纪伯伦成婚。玛丽和纪伯伦成为了一生的挚友。二人延续一生的通信,是研究纪伯伦创作和生活的重要文献。
纪伯伦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搜狐网评)[20]
纪伯伦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鲜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评)
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中国文学家冰心评)[21]
纪伯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极度真诚......和他对人类的信念。(美国女诗人基卜丽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