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旅游

潮州旅游

中文名 潮州旅游
总面积 3614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旅游资源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7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广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潮州自然风光秀美。古城区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古城而过,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为粤东最高峰,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盖面积一亩多、年龄600多岁的宋茶树王,山顶有面积60多亩的古火山口凤凰天池,俗称"四脚鱼"的珍稀动物蝾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丰富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态各异,形似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的古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有栖息数万只黄嘴白鹭"白鹭天堂",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海上牧场",碧水蓝天的金狮湾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热门旅游景点

     广济桥。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古城石牌坊。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

    白水岩。白水岩游览区位于潮安县登塘镇白水村区域内,它是一座方圆200多公顷的公园式山峦,这里天生异峰奇石,苍松翠柏,旅游景色独特,在明朝时期就已是有名的天然游览胜地。

     梅林湖。梅林湖在潮州市南部,西北虎山东麓。面积0.33平方公里。水深5—6米,最深10米。位于庵埠镇西北郊虎山脚,北接彩塘镇,郭陇、潘陇、凤陇三村环抱其东南。为海迹湖,湖略呈桃状,面积约300亩。湖心东南有陆地凸起,称湖心岛,面积约80亩。

广济桥

     路线描述: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鄂,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京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 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舸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

古城石牌坊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潮州俗话说:“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面,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

    潮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牌坊正是一块块活化石,记载下潮州历史上的辉煌,丰富着各个时代潮州人的精神生活。它们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它们是游客认识潮州、理解潮州文化得敲门砖,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城的牌坊由于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有没有维修,因此难免出现松动和损伤,加上其内容有多属宣扬封建士大夫,因此一次偶发的事故,终于导致整个牌坊群的毁灭。

    据记载和调查,1950年12月17日5时左右,邮政工人许焕坤骑单车沿太平路由南到北,过下市头(下水门街口)时,突然在“百岁乡宾”坊上掉下一“鸟榕”,于是他转车回头去看时,这时“轰”的一声,牌坊倒塌,他被压死。由于这一事故,因此于当月领导机关决定拆除所有牌坊,并经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理由出了危险之外,主要是妨碍交通,且多宣扬封建主义。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观念几乎是零,加上处在解放不久的民主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是主要任务,因此对这一举措也就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

    拆除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于1951年开始,至4月,也大多数拆除,只存下“岳伯坊”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但最终也难逃“文革”的厄运,全城唯存“忠节坊”,重建的也只有昌黎旧治坊和韩文公祠坊。至今于拆除后的构件,据说有一些作为建群众戏院(道后)的地基,一些则散失在公园或民间。

    八十年代,上海一位电影导演莅临潮州参观,无不遗憾地感叹说:“如果这些牌坊存在,不仅成为全国罕有,而且也是极好的旅游景观和电影外景。”当年持决定拆除排放的一位领导人在重回旧地时也负疚地说:“这是很大的失策。”

    牌坊多为纪念或旌表的作用,大体可分为几类:

    一是府治县治的标志;

    二是府痒县学的标志;

    三是考试中旌表;

    四是表彰贤臣名将;

    五是褒扬忠烈之士;

    六是宣扬节孝贞寿;

    七是表彰乐善好施;

    八是祠庙、名山、桥梁的标志等。

    这些牌坊上的匾额或柱梁,多有题字、记述或诗文,不仅是重要的地方资料,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隶篆,满目琳琅,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白水岩

    路线描述:

    白水岩游览区位于潮安县登塘镇白水村区域内,它是一座方圆200多公顷的公园式山峦,这里天生异峰奇石,苍松翠柏,旅游景色独特,在明朝时期就已是有名的天然游览胜地。 游览区内的兰若庵是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经近年来的修缮和扩建已形成上、中、下庵,庵内雕梁画栋,楼阁长廊构造精巧美观。

    白水岩凤景区位于市区西面登塘镇白水乡前约1里处.这里层峦叠嶂,曲径迂回,苍松翠柏,景色迷 人,早在明代就是游览胜地。山之兰若庵,现已荒废,唯存明代摩崖造像——弥勒佛像。石壁至今还留有清代善男信女捐款题写的摩崖石刻.民国年间,有人游览白 水岩之后勒石题字,誉之为“白水公园”。

文化地理

    庵前有一白云关,“白云关”三字由明末潮籍书法家吴殿邦所书。游览区的左侧有一个可容几千人的石坑洞,洞内奇石险怪;右侧有“仙人洞”“仙人泉”,洞内寒气迫人,泉水清冽甘甜;游览区内还有形态各异的试剑石、回音石、仙人扇石等一大批景观,这些都是鬼斧神工,极其壮观。

梅林湖

    路线描述:

    梅林湖风景区中,古泻湖与古海蚀石共生共处,像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梅林湖畔密集地分布着保存完好的古海蚀石 群,显示了远古时代大海波浪对海岸花岗岩的伟大的海蚀力量,记录了古潮州湾的海平面变化及地质变迁。这里的花岗岩经海浪长期的咬蚀,外观千姿百态、古灵精 怪,有的状似海龟,有的状似猿猴,有的如一只大手掌,或者如小狗、如奔兔、如雄鹰、如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梅林湖北面山脊上有一块巨大的风动石,远望其外观似铁匠打铁用的铁砧,当地人称之为“铁砧石”。“铁砧石”高约10米,大头细身、头重脚轻,但却有惊无险地屹立于山之巅,历几千年任风吹雨打而稳若泰山。

梅林湖西北岸有一座怪石嶙峋的牛头山,远眺活像一头大水牛打坐于田间打盹反刍。牛头山高35米,是典型的三级海蚀阶地。

    梅林湖畔有始建于宋宝庆三年,至今近800年的白云岩禅寺以及湖光禅寺。

    梅林湖四季的景色各具其风韵,春之梅林湖梅花、桃花、李花及各种多不胜数的野花竞相开放,花香是春的信使,芬芳诱人,香飘四方,花丛中鸟雀喳喳,而花之 姹紫嫣红更是娇艳动人;夏之梅林湖绿禾如茵、湖山相映、澄水碧湖;秋之梅林湖稻浪泛金、稻菽飘香、秋实累累、湖光皓月;冬之梅林湖则是四野静寂、稻茬遍野、鸡鸭相逐、鹭鸟竞翔,还有田野里悠然觅食的点点牛影。有如苏轼《墨花》一诗:“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将水牛喻为黑牡丹,以诗作画,笔法绝妙。

    梅林湖北岸的彩塘镇金砂乡从熙公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月治九年(1870 年)整座建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房顶屋檐梁柱上极尽潮州木雕工艺之能事,最负盛名的艺术精华是祠堂门楼石壁上的四屏精美石雕,石雕有花鸟虫鱼、飞禽走 兽、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等内容,所有人物、景物均用雕刻细微的石线条表现出来,人物面部表情、衣褶动作通过匠师们精细的刀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其刻画的准确和形象生动的程度令行家折服,足见匠师精深的艺术造诣。其中尤以牧童手中的牵牛绳和渔人手中的渔网工艺最为精湛,“牵牛绳”以镂空手法雕刻,长约5厘米,只有火柴枝大小,雕刻之难度极高,为此,“牵牛绳”以其精致、逼真、巧夺天工令人叫绝,闻名遐迩。

     环境历史湖周围一年四季绿禾如茵,稻菽飘香。早在6000年前,梅林湖一带处于海湾之中。由于韩江冲积和桑浦山泥沙风化聚集,2000年前,这里已形成陆地。经过海浪侵蚀,梅林湖西北的牛头山南麓,形成千姿百态的古海蚀石。现存的海蚀石,散落于山麓、田野之间,呈磨菇、海豚、羊头、鲤鱼、海龟、船帆、蛤煌等形状。梅林湖畔的这些古海蚀石,是研究潮州沿海地形变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距今6000年前的一次地质史上的大海侵过程造就了古潮州海湾,梅林湖就是昔先古潮州海湾的一部分。从距今2500年前开始,由于地壳抬升运动作用导致水 下沙洲逐渐增高,至今约增高了5米左右,海水渐渐向东南方向退却了约40公里,形成韩江三角洲平原。韩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沙陇将海岸线的线海与外海分隔而形 成泻湖,梅林湖便这样诞生了。这里经常发现积淀已久的贝壳层,就是梅林湖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

旅游美食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代。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潮州地处亚热带,南临大海,海产丰富。潮州菜的最突出特点,是以烹制海鲜见长。对海鲜的烹调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至于以酱碟佐料,达到新鲜美味,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如鸳鸯膏蟹、生菜龙虾、红炖鱼翅、蚝烙、清炖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是潮菜海鲜类的代表名作。

气候特点

  潮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4℃,日照为1986.1小时,雨量为1685.8毫米。极端最高气温为39.6℃,极端最低气温为-0.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常绿,四季如春。[1]

推荐旅游景点

     第一站,开元寺,开元寺并非潮州八景之一,但是属于比较有名。本人并不信佛,但还是前去参观了感觉真的不昨的,有点囧的感觉,门票¥5.00. 

     第二站,广济楼。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列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为名城标志之一。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 以其深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城楼不需要门票,算他有点人性。

     第三站: 湘子桥,它是中国建桥史上第一座启闭式的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合称“中国四大名桥”。最初的湘桥,称康济桥,后称济川桥,明宣德十年(一四三五年)更名广济桥。 门票¥60.00. 没走过,只是看几眼。没钱人的心酸。

   第三站:韩文公祠。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门票10元,跟我那边公园差不多。

    第四站:鳄渡秋风, 潮州八景之一,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古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对得起他的故事。

    潮州二日游

    潮州美人城→泰佛殿→慧如公园→韩文公祠→夜游韩江→凤凰塔→凤凰台→ 湘子桥→广济门→北阁佛灯→开元寺→开元工艺品一条街→己略黄公祠→古大士庵→学宫→许驸马府→叩齿庵→西湖公园凤栖楼→葫芦山摩崖石刻→富丽公园→潮绣厂→特种工艺厂

    潮州北线二日游

瓒美楼→凤凰烈士陵园─宋茶→天池篝火、观日出→王大宝墓→归湖养殖场→山犁畲族村→别峰庵

    潮州东线二日游

汤溪水库→石壁山→柘林海滨浴场→镇风塔→铁铺古寨→金狮湾→三百门港→野水渡假村→农业旅游大观园→统一高尔夫球场→岗山水库风景区→砚峰旅游风景区

    潮州南线二日游

林大钦墓→甘露寺→梅林湖古海湾→白云庵→庵埠食品城→从熙公祠→金石花木盆景 场→明鸿庄园→南国瓷都展览馆→陶瓷一条街→烤鳗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