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故居

吴晗故居

中文名 吴晗故居
年 代 现代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吴晗故居吴晗故居  吴晗(1909—1969),1909年8月8日出生于浙江义乌苦竹塘村。现代历史学家。以治明史见长,著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海瑞罢官》等作品。1969年含冤而死。1979年,党中央为吴晗彻底平反。

主要景点

  吴晗故居[1]是一幢五开间的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据说建于1924年。大门上悬挂着依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手迹制成的青石刻匾,照墙内壁则分别嵌着彭真同志的题词和吴晗生平简介刻碑。中堂正中是吴晗的大幅油画像,画像左右的木板上刻着“三家村”幸存者廖沫沙悼念战友的题词:“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憎命达,驢魅喜人过”。毕竟是同甘共苦的知音,这两句话正是吴晗一生品格的写照。左厢房是吴晗的卧室兼书房,吴晗曾使用过的书柜、书桌、椅子、床、油灯等物件还照原样陈列着,仿佛还在等着他放学归来后继续用功呢。

  吴晗走出苦竹塘后很少回家。1946年,他曾有一次故乡之行,访贫问苦之后,就在他原来的卧室兼书房里写下了《浙道难》、《记第八大队》等3篇杂文,真实地道出了当时农村的苦难状况,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控拆,同时对广大农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他没想到,离开故乡几十年,农民的生活状况竟无丝毫改变,有的甚至反而恶化。

  这次故乡之行对吴晗思想的触动应当是很大的。当时他已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此后他更加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研究历史的吴晗也被历史记住了。走出故居,我不禁有个疑问:要是吴晗不去客串剧作家的“角色”,没有《海瑞罢官》,没有“三家村”,他的后半生会是怎样呢?

  历史有很多误会,但不允许假设。我的疑问当然不会有答案。

中红网浙江义乌2011年8月25日电(红笔杆)记者近日来到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苦竹塘村的吴晗故居,追忆他高贵的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

吴晗出生于1909年,原名吴春晗,字辰伯,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

    1927年秋,吴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之江大学停办,他接着又来到上海吴淞,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颇受校长胡适赏识。

    1930年,经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介绍,吴晗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

    1931年初,吴晗写成《胡应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因此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后到西南联大任教。吴晗因对现状日益不满,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

1943年7月,吴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

    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

    1949年后,吴晗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主持了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以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随后吴晗又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吴晗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

    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9月,吴晗发表了《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发表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匡正时弊为宗旨。

    1965年,吴晗代表作《朱元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3月18日,吴晗的妻子袁震被迫害致死;1969年10月11日,吴晗被迫害致死。养女吴小彦于1976年9月23日在狱中自杀身亡。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吴晗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学者风范,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