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故居

秦牧故居

中文名 秦牧故居
身世 樟林村知名人士
目录导航

秦牧简介

秦牧父亲叫林运三,是樟林村知名人士,写得一手好字,人称“运三爷”,早年海外发家,花了五百个龙银在故乡购置房产。

秦牧 (1919.8——1992.10),男,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林顽石,乳名阿书(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他于香港出生。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3岁时,他随父亲回国,便居住在故乡观一村这座小四合院里,先后在樟林萃英学校、汕头一中等学校读书。17岁离开故乡到香港。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糸主任。历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国。

出版《秦牧全集》十卷。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陶铸曾称“秦牧是广东的‘三宝’之一”。

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文保单位

秦牧故居2000年开始修缮,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7年的多方筹资,在汕 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故居的修葺工作,并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秦牧故居这座典型的“四点金”潮汕民居已被汕头市定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经受了百年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故。推开陈旧的大门,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厅房,两边是侧房。进入左边侧房,里面的房间是秦牧父母的卧室,陈列着秦牧的手迹及其一家的照片。侧房外面还有一间小房,秦牧当年就和哥哥住在这房间里狭小的阁楼上。穿过侧房便是他的书斋。房间的陈设十分简单,但秦牧在此却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在家乡读高小时,因老师喜爱新文学,秦牧开始接触了鲁迅、巴金、郁达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

故居展品

故居入门正对面的正厅将陈放秦牧大理石半身像,正面墙壁右侧悬挂《秦牧故居碑记》和《秦牧生平传略》两块牌匾。内陈列秦牧遗物圆珠笔、旧眼镜、放大镜、稿纸、手稿……秦牧生前珍藏的工艺品、纪念品、相片、出席各种活动的光碟,用过的衣服。接受各种文艺团体的聘书、作品获奖证书、已经出版的著作及有关秦牧作品的研究书刊,还有生前友好送给秦牧的字画等。

秦牧的夫人吴紫风女士和秦牧的妹妹林玉峦,她们分别捐赠了秦牧的一批遗物,包括信件、照片、手稿和墨迹送到故居供人们瞻仰。墙上已挂上秦牧生前的多帧珍贵的照片。有意思的是秦牧与父亲林运三各有一帧墨迹放在一起,秦牧写的是一首题韩文公祠的诗,林运三写的是《出师表帖》。在故居外一乡间的“闲间”还可以见到林运三于民国17年题写的“雨来居”石匾 。

秦牧路

按《秦牧故居的布置和装饰安排》规划,故居入门正对面的正厅将陈入秦牧大理石半身像,正面墙壁右侧悬挂《秦牧故居碑记》和《秦牧生来传略》两块牌匾。除了故居大门门楹外,外埕、左右厢房、客厅、居室等处要进行复原布置外。观一村还要对村里的秦牧路进行配套建设。 秦牧故居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据了解,秦牧路原俗称堤顶路,由国道324线进入观一村,于2000年建成水泥路,2001年开始以”秦牧路”命名,全长300多米。按照规划,将在该路建“先贤亭”,种植树木进行绿化,并完善旅游设施。并将聘请专家选择秦牧的一篇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观一村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地点建成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与秦牧故居、天后宫、南盛里建成一个统一的观一大观园旅游区,与毗邻正在开发中的樟林古港红头船文化旅游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处具有浓郁潮味的大型人文景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