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镇

新屯镇

中文名称 新屯镇
面积 181.23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地名由来

有一个地处在垚冈堡,方圆约0.2平方公里。屯堡三面悬崖,堡上有一口天然池塘,传说有一头白毛老牛经常出入在芦苇池塘忠戏水作乐,悬崖周围参天古树挺拔,唯有一条长满荆棘的羊肠崎岖小道通往外界,屯堡前面有纳坝河,纳过汇集,后面有甘河,河水清幽碧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地势险要。

康熙年代,王昭勇将军的父亲看中了这块易守难攻的宝地,决定从平绕老屯堡迁驻此地,命名——新屯。王锡爵(王昭勇)号召军民在屯报上开垦良田并从纳坝河修一条长5公里的长渠道引水灌溉和人畜饮水,组织各地方民众从册亨县罗凡人工传递瓦片到新屯修建九重堂,自称新屯府。

新屯原属贞丰县下江一甲,1932年称新屯片,隶属贞丰县第九区,1937年至1939年隶属第六片区(即王母区),1940年望谟县,新屯为直属联堡,1942年1月,新屯直属联堡改建称纳坝乡,1943年2月纳坝乡公所迁驻新屯(任称纳坝乡)。1951年5月4日解放望谟,同年6月建立中共二区工作委员会,第二区所亦驻新屯,1953年10月,原称纳坝乡改为新屯乡人民政府。[1]

民族文化

新屯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乡镇,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多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新屯石头铺就的石街直达九重堂,堂煌的九重堂第一台石梯15梯步,第二台石梯9梯步,第三台石梯4梯步,第四台石梯11梯步,(余下几台石梯由于历史原因已被撒散)。纳林的圆堡粮仓,纳学、石头寨的千年古榕树,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新屯布依族以大米、玉米为主粮。粮食主要有糍粑,褡裢粑,糕粑,枕头粑,四色花米饭。这些粮食主要分别是在过大年,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接待亲友及来宾。糍粑、红糖多用于婚姻定亲礼物,小麦、包谷煮的便当土酒,美味可口,一醉方休。自制土布是布依族民族服饰特色,通过自种棉花,除掉棉籽,手工弹花,纺线,牵线,牵线搭配,牵线搭配和支部棉线搭配是关键。分别有白土布,黑土布,搭配的天兰花格布及花格床单,花格头巾等精彩样式。

姑娘们在制作搭配棉线时通过棉线在蓝靛缸洗染深加工后作定色选择,大多喜爱天兰色,因为蓝色第一感觉象蓝蓝的天空,大方抬眼,白色与兰色搭配显得纯洁,朴素,文雅,其次是黑色显得温柔,老实本分,心灵手巧的姑娘织出双层花格布料,穿着起来相当醒目耀眼,是土布料中最特色的产品。

由于新屯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该村一批能歌善舞的布依族民间艺人,不断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说唱艺术,编排山歌、小品、顺口溜等节目,逢年过节进行演出,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文明健康的精神食粮。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村级“春节联欢晚会”,更是精彩纷呈,远近闻名,深受群众的欢迎。1994年,新屯村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布依说唱之乡”称号。2007年7月新屯村接待央视乡土栏目民族风情采访。2008年7月新屯村接待奥运节目民族风情采访。2011年4月分别接待央视“走遍中国”及“乡土栏目”采访。[1]

行政辖区

新屯镇下辖:新屯村 纳包村 纳样村 纳林村 弄林村 利八村 老王山村委 纳坝村 牛角村 塘家坪村委 红岩村 小米地村委 利桃村 大云村 柯杉村 油腊村 巴巴坪村委 坪相村 河边村 金山村 竹山村 里满村 里牛村 交角村

中小学校

望谟县新屯镇中学

望谟县新屯镇中心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交角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利桃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唐家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大云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小米地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弄林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柯杉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红岩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纳包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纳坝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纳林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羊玉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老王山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里牛小学

望谟县新屯镇金山小学

建制沿革

1992年1月,原新屯乡、羊玉乡、纳坝乡合并建镇,全镇有24个行政村,175个村民小组,178个自然寨。2007年8月开展村级整合,将全镇24个村合并成15个行政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5422

男 13352

女 12070

家庭户户数 5594

家庭户总人口(总) 25420

家庭户男 13350

家庭户女 12070

0-14岁(总) 8133

0-14岁男 4351

0-14岁女 3782

15-64岁(总) 15854

15-64岁男 8350

15-64岁女 7504

65岁及以上(总) 1435

65岁及以上男 651

65岁及以上女 78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539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