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国,又称卫星国,是指国际关系中名义上完全享有主权,但其国内政治、军事和外交受强权干预的国家,强权国家为一个,通常被称为宗主国,当附庸国可能出现政治变革之时,宗主国将付诸武力干涉,如布拉格之春因苏联武装干涉而失败;另外,由于国势弱小,需要有一个强大国家保护的国家也常被称为附庸国。附庸国属于现代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政治术语,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时期,随着苏联解体和华沙条约组织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渐渐消失。
附庸国的政府常被称为傀儡政权,二战以前,满洲国为日本侵略中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冷战时期,由于东西方对峙,因此出现国家分裂,如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个国家,东方以苏联为首出现的社会主义阵营,西方以美国为首的民主政体。以苏联为主的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一般理解为苏联为宗主国,其它华沙条约组织成员为附庸国。这类国家主要有蒙古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集团国家。
“附庸”一词在中国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去情况是,有的诸侯国,因为国君的等级(比如“孔子师郯子”中,郯子就是郯国的国君,爵位是子爵,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并不高,国家弱小,并不能直接和天子打交道,其外事由大国(西周和春秋经常是同姓的、相互有宗法关系的大国。后来礼崩乐坏,则由征服国为宗主,比如邾国先是曹国的附庸,后来成为晋国的附庸)代理。
而在西方,则有“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说法。比如一位骑士,只需要向他的宗主——比如一位公爵效忠,而不必服从公爵的宗主——比如皇帝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