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胜普通亚种的头具狭形羽所成的羽冠,以后部的冠羽最长;嘴细长而下弯;跗蹠短;趾仅第3、4趾基部有并连。头、颈、胸淡棕栗色。羽冠色略深且各羽具黑端,在后面的羽黑端前更具白斑。胸部还沾淡葡萄酒色;上背和翼上小覆羽转为棕褐色;下背和肩羽黑褐色而杂以棕白色的羽端和羽缘;上、下背问有黑色、棕白色、黑褐色三道带斑及一道不完整的白色带斑,并连成的宽带向两侧围绕至翼弯下方;腰白色;尾上覆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部分羽端缘白色;尾羽黑色,各羽中部向两侧至近端部有一白斑相连成一弧形横带。翼外侧黑色、向内转为黑褐色,中、大覆羽具棕白色近端横斑,初级飞羽(除第1枚外)近端处具一列白色横斑,次级飞羽有4列白色横斑,三级飞羽杂以棕白色斜纹和羽缘。腹及两胁由淡葡萄棕转为白色,并杂有褐色纵纹,至尾下覆羽全为白色。虹膜褐至红褐色;嘴黑色,基部呈淡铅紫色;脚铅黑色。幼鸟上体色较苍淡、下体较呈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3-81g,♀55-90g;体长♂266-312mm,♀245-300mm;嘴峰♂47-59mm,♀43-56mm;翅♂140-158mm,♀136-157mm;尾♂95-124mm,♀90-110mm;跗蹠♂18-27mm,♀20-25mm。(注:♂雄性;♀雌性)
戴胜普通亚种图册(7) | 戴胜普通亚种图册(7) |
戴胜普通亚种图册(7) | 戴胜普通亚种图册(7) |
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冬季主要在山脚平原等低海拔地方,夏季可上到3000米的高海拔地区。
常见单独或成对分散于山区或平原的开阔地、耕地、果园等地面觅食,受惊时,或飞至附近的小树上,或飞至不远的小山坡某一岩石上。平时羽冠低伏,惊恐或激动时羽冠竖直。走动敏捷,飞行略呈波浪形推进。鼓翼则如蝴蝶方式,每次飞行停止的刹那总伴随着羽冠的瞬息张开。叫声深沉,三声一段,似若“hu-po-po”的一连数次急鸣,声音由高至低,“呼饽饽”之名就是拟其叫声而称的,鸣叫时羽冠耸起,每停每伏,还伴附着不断伸颈、点头、喉鼓胀等动作。
动物食性,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有蟋咕、金针虫、天牛幼虫、行军虫、步行甲、蜘蛛、蚯蚓和螺类等。
分布北达西伯利亚东部,南抵巴基斯坦至尼泊尔、锡金、不丹;冬时还抵印度东北部及孟加拉等地。中国遍布长江以北(夏候鸟,旅鸟),长江以南各地,西抵西藏南部、四川巴塘云南西中部潞西、遮放、保山一带(地方性留鸟)。[1]
每年的3~6月繁殖。巢由杂草、树叶杂以小枝、根、羽、发及其他碎屑物构成。作于树洞或岩壁、堤岸、墙垣的洞、缝中。卵一窝5—9枚。椭圆形,初产出时白色而有乳灰色或绿色等光泽,稍后即污染成污黄或淡蓝绿色。卵的大小为24.9×18.5 mm。孵卵只由雌者负担,雄者则负责供给雌鸟抱窝期的食物。孵化期为第15~17 天。喂雏由双亲共同负担。育雏时,巢中常散发出难闻的臭气。这是由雏鸟陆续排出的液状粪便所引起的。
繁殖期雄鸟间常为保护领地而格斗;格斗时双方互相逼近,先是高耸着羽冠、嘴尽量向下伸地对峙着,突然间互相咬着嘴尖,拔河似的拉成直线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接着二者相连着一同拍翼坠下脱开,在地上继续互相冲击,直至一方退让为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中国二级保护鸟类。
注:戴胜普通亚种图册网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