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镇代码:500108102:~001石溪路社区 ~002友于里社区 ~003仁济路社区 ~004兴隆湾社区 ~005骡子堡社区 ~006红星社区 ~200红星村 ~201黄荆坡村 ~202刘胡兰村 ~203新兴村 ~204莲花村
1953年建新兴乡,1958年置涂山公社,1961年建涂山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1.3万余,辖新兴、莲花、黄荆坡、刘胡兰、红星5个行政村。1999年底,撤销玄坛庙街道,并入涂山镇,2000年按照新建制运行。2001年,将原大佛段街道并入涂山镇。
附:玄坛庙街道位于南岸区中西部,长江南岸,距区政府5千米。
1954年建玄坛庙街道。1997年,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以序数命名的9个居委会。 在玄坛庙江边有全国著名的佛教开放寺院慈云寺,寺侧石崖上刻“字水”两个大字,即为巴渝十二景中“字水霄灯”的出处。
大佛段街道位于南岸区中部偏北,长江南岸,距区政府6千米。
1954年建立大佛段街道。1997年,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以序命名的3个居委会。
元末大夏国时在大佛寺前江边岩石上凿有大佛像一尊,明代又在寺内依岩凿成佛像5尊。
涂山镇作为南岸区的两个特大镇之一,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富民兴镇”的目标,就要以大禹治水的精神敢于创新。他们紧紧围绕构建优质发展环境这一主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思想,通过建设经济强镇加快城市化进程。5年来,全镇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指数连续增长,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96169万元,比2002年增长295%,年均增长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3284万元,是2002年的17倍,年均增长321.15%;全社会消费与零售总额23159.3万元,是2004年的4倍,年均增长59.84%。财政收入比2002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1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415元,比2002年增长133.6%。涂山镇也先后荣获重庆市“百强镇”、“明星镇”、“文明镇”等称号。今年6月,涂山镇经过国家有关单位初审,拟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旅游文化名镇”。
涂山镇过去经济主要以一、二产业为主。“十五”以来,根据镇域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实施皮鞋产业振兴战略,加快长江工业园涂山皮鞋基地的建设,以“精品名牌战略”增强了一批企业的活力,培育了一大批市级知名品牌、民营科技企业和上规模企业,有力地推进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紧紧抓住辖区内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和壮大服务经济,发展租赁、餐饮、休闲旅游等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使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镇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同时依托烟草工业基地、宏声广场、美心集团、东海长洲、中央商务区CBD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加快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
涂山镇政府在抓全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切实关注民生、建设和谐涂山镇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辖区内的社区和村社实施了帮扶下岗人员、贫困家庭学生的“星光计划”和就学资助体系,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扩大了社会救助覆盖面。
为了促进全镇文化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十五”期间,镇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先后投资120万元,改造辖区学校硬件设施;在学校全面推进“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妥善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难”问题,连续5年荣获“南岸区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称号。
为了促进“和谐涂山”的建设,镇政府从今年开始,通过镇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的方式,建立了“3个100万元”的教育、医疗、特困救助基金,用于救助辖区内因困难而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特别困难的学生和群众,真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还实施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民心工程”,使辖区内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社会风气更加良好、和谐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创建文明社区、努力构建和谐涂山,涂山镇现有市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区级文明单位12个,“充分就业社区”4个,市级“和谐示范社区”1个,并成功实现了创建市级“文明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