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山镇位于石林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8千米。全镇辖海邑、亩竹箐、小板田、红路口、水补衣、矣维哨、法块、普拉河、和合、小圭山、尾乍黑、当甸、糯黑、额冲衣14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圭山镇是石林县典型的山区民族农业大镇。全镇总面积370.36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40876.1亩,森林覆盖率为62.4%,草地及宜林荒山5518.5亩。为党参、当归、天麻等药材及鸡纵、牛干菌、松茸、谷熟菌等野生菌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境内最高海拔2601.4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镇内主产玉米、马铃薯、烤烟、水稻、小麦、大麦、油菜等农作物。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花岗岩、青石等石材五彩斑斓……云雾飘渺,芳香醇美的苦荞酒,十里飘香的百合花将让人留恋往返。
圭山镇以养殖、种植、酿酒和烤烟为主要产业,百合基地已经见效、海邑酒已经远近闻名,并且获得专利,圭山山羊和肉猪的养殖使得一部分圭山人民受益,养殖、种植、酿酒和烤烟产业逐渐规范,圭山镇的圭山山羊和海邑酒已经小有盛名,以纯正和血统和良好的口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圭山镇以海邑村委会为集市,每到星期天这里就成了人的海洋,各式各样的物品,农产品交易便利,一定程度促进了圭山镇的发展。
圭山是滇东佛教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革命历史文化圣地之一,解放战争年代,“边纵”司令朱家璧曾带领边纵小分队在圭山镇圭山、糯斗一带开展清匪反霸的游击战争,为云南的全面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圭山上埋有革命先辈朱家璧的部分骨灰,并设有革命历史纪念碑,创作于这个时期的《圭山游击队歌》已家喻户晓,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圭山镇糯黑村有保存完整的石砌房屋及古老的民间传统,被称为石林的石头寨和民间文化的活化石[1]。
2006年撤销亩竹箐乡,所辖亩竹箐、红路口、水补衣、小板田、矣维哨、法块6个行政村划归圭山乡管辖;将圭山乡所辖海宜、乍龙2个行政村划归维则乡(现长湖镇)管辖;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圭山乡改设为圭山镇,辖14个行政村。
原圭山乡位于石林县城东南部38千米处,东经103°22′,北纬24°30′。1950年属圭山区,1958年设圭山公社,1961年复置区,1970年设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220.5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亩竹箐、格渣、小板田、糯衣、红路口、水补衣、矣维哨、法块8个行政村。1999年,辖1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海邑、和合、普拉河、小圭山、尾乍黑、当甸、额冲衣、糯黑、海宜、乍龙10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总面积290.7平方千米,5133户、18025人,其中非农业户657户、961人;少数民族12592人。乡政府驻海邑中寨。
原亩竹箐乡位于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47.5千米,地处东经103°32′-103°41′,北纬24°35′-24°36′之间。东与泸西县旧城镇、三河乡接壤,西、南与圭山、维则乡相连,北与西街口乡及陆良县接界。乡因驻地得名。1950年设矣维哨乡,1956年属圭山区,1972年设亩竹箐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250.6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额冲衣、糯黑、海宜、和合、乍经、小圭山、尾乍黑、当甸、普拉河、海邑10个行政村。1999年,辖8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2004年末,辖亩竹箐、矣维哨、法块、小板田、糯衣、格渣、红路口、水补衣8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村;总面积220.5平方千米,总人口12872人,其中农业人口12413人;少数民族人口7494人。乡政府驻亩竹箐村。
530126107:~201海邑村 ~202额冲衣村 ~203糯黑村 ~205尾乍黑村 ~206小圭山村 ~207和合村 ~208普拉河村 ~209矣维哨村 ~210法块村 ~211红路口村 ~212水补衣村 ~213小板田村 ~214蝴蝶村 [2006年代码]530126107:~201海邑村 ~202额冲衣村 ~203糯黑村 ~204当甸村 ~205尾乍黑村 ~206小圭山村 ~207和合村 ~208普拉河村 ~210矣维哨村 ~211法块村 ~212红路口村 ~213水补衣村 ~214小板田村 ~215亩竹箐村
圭山镇环境优美,气候怡人,370.36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美丽富饶、林茂草丰。有耕地面积40876.1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75亩,80%的土壤为中性偏酸红土壤。森林覆盖率为62.4%,其中用材林50.3%,草地及宜林荒山5518.5亩。境内最高海拔2601.4米,最低海拔1236米。年平均气温13.2℃,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9℃,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19.5℃,比县城约低2℃。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主产玉米、马铃薯、烤烟、水稻、小麦、大麦、油菜等农作物,党参、当归等药材及牛干菌、松茸、谷熟菌等野生菌类种类繁多,煤、铁、铅、锌、硫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花岗岩、青石等石材分布较广。
2006年新造林地636.8亩,育苗10余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5314亩旱冬瓜。重视绿色产业,并向“定单”农业方向发展,现已推广翠珠甜豌豆5400亩,密本南瓜100亩;试种三七15亩;成功引种丹菠黑大豆50亩,亩产达140千克,总产7000千克;开展试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推广试点4个;推广红梨接种改良520亩,推广甜柿栽培327.3亩。圭山镇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取缔非法炼焦、炼锌,并进行荒山绿化,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2006年,圭山镇工农业总产值3565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22055万元,农业总产值13601万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60907.3万元;烤烟收购207万千克,均价11.35元,产值2349.45万元;粮食总产量1560.36万千克,产值2616.23万元;畜牧业产值4858.9万元;水果产量2417.4吨;蔬菜产量7545.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08元。
2006年圭山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一是充分巩固烤烟支柱产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走“品种种纯、数量种够、质量种好、效益提高”发展路子,使支柱产业做好做强,让支柱产业既能体现圭山镇特色、又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在矣唯绍、海邑等村委会依靠科技,发展百合种植业、酿酒业和圭山山羊养殖;支持和规范好以海邑集贸市场的经济发展,加强市场管理,有效带动和辐射圭山镇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时俱进,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06年底,圭山镇水利工程完成17件,其中烟水工程1件,人畜饮水工程5件,小型水利工程11件,解决了镇内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改善了1200余亩旱地的灌溉条件。矣维哨至圭山森林公园的道路硬化全面竣工。圭山镇建成卫生所3所、党员活动室12间。农村能源替代工程稳步推进,已建成沼气池230口,节能改灶280口。“村村通”工程辐射圭山镇,镇内现有电话用户达1966户,已开通了云南移动网站、联通网站和小灵通网站,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畅通了人民群众与外界的联系渠道。
全面贯彻“教育兴镇”、“人才强镇”教育方针,有1所中学、18个教学班,教职工110人;有教学点22个,在校学生2449人,中小学入学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趋完善,有1所卫生院。建成藏书量12000册的“农家书屋”,成为昆明市首批四个“农家书屋”试点之一。大力弘扬、传承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以“三月三”、“火把节”为契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圭山镇总人口24689人、7081户,其中农业人口23408人,非农业人口1281人。镇内彝、苗、壮、回、傣、瑶、白、哈尼、布依、拉祜、佤族等多民族交错分布,和谐共处,其中以彝族居多,占圭山镇总人口的57%。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
圭山镇设有党委1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3个、村民委员会党支部13个、党员919名;其中女党员158名、少数民族党员534名。设团委1个、团总支15、团支部53个、团员共1165人;设妇联1个、妇女之家15个;设工会1个,会员9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