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1821
动物界
尖尾滨鹬
中文学名 尖尾滨鹬
鹬科
鸟纲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鉴别

  

尖尾滨鹬图册尖尾滨鹬图册(16)        尖尾滨鹬属于滨鹬中体形较大的一种,身长19厘米,与斑胸滨鹬(Calidris melanotos)极其相似。眉纹白色。繁殖期头顶泛栗色;上体黑褐色,各羽缘染栗色、黄褐色或浅棕白色。颏、喉白色具淡黑褐色点斑;胸浅棕色,亦具暗色斑纹;至下胸和两胁斑纹变成粗的箭头形斑。腹白色。楔尾。腿灰绿色。

尖尾滨鹬图册尖尾滨鹬图册(12) 尖尾滨鹬图册尖尾滨鹬图册(13)

形态

尖尾滨鹬图册尖尾滨鹬图册(12) 尖尾滨鹬图册尖尾滨鹬图册(13)

分布范围

  小型涉禽。嘴细尖,先端稍阔,其上分布有敏感的探测细胞,可以感受泥浆中的食物。通常翼上有白色条纹,腰和尾羽多暗色。跗蹠较短,前后被盾状鳞。后趾存在,趾基间无蹼。两性羽色相似,但冬羽与夏羽区别较大。

  雌雄相似。头顶褐色,密布栗褐色纵纹。眉纹白色,较清晰,其间或有褐色细

斑纹。眼先至耳区有黑褐色穿眼纹。上体黑褐色,羽缘多染栗色或土黄色。飞羽黑褐色,翼面上有白色细线。腰中轴区、尾上覆羽黑色,腰两侧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灰褐色,各羽梢形尖,尾楔形。颏、喉、面颊、前颈、上胸弥漫浅黄色,密布暗褐色斑纹;至下胸和两胁变成粗著的箭头状斑。下体余部白色。尾下白色,有暗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沾灰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基部灰或黄褐色。腿灰绿色。

世界范围

中国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北京、天津(塘沽)、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滦南、石臼坨、新安)、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梁素海、呼和浩特、海拉尔、大兴安岭)、辽宁 (朝阳、铁岭、盘锦、大洼、宽甸、本溪、康平、普兰店、大连、千山、鸭绿江口)、吉林(白城、延边)、黑龙江(哈尔滨、泰康、齐齐哈尔、小兴安岭)、上海(崇明、长兴岛、长江口、奉贤、张堰)、江苏(大丰、射阳、盐城)、浙江(杭州湾、舟山群岛、海宁、宁波、鄞县、温州、瓯海)、安徽(庐江)、福建(厦门、惠安、福州谷地)、江西(鄱阳湖)、渤海海峡、山东(黄河口)、湖北、湖南(长沙湘江岸边)、广东(陆丰、揭阳、潮安、澄海)、广西(北海)、海南(临高、万宁、文昌)、云南(昆明)、西藏( 羌塘,10月)、甘肃(兰州)、青海(格尔木,7—9月)、台湾及兰屿、香港(旅鸟)。

保护级别

  尖尾滨鹬在中国是旅鸟。迁徙季节栖息于沿海滩涂、潮间带、盐田、河口三角洲、内陆湖泊、河流、稻田、沼泽泥地中。以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蚊蝇类为食,也吃少量植物。尖尾滨鹬的栖息地和取食习性不同于其他滨鹬,常出没于内陆湖泊滩地和河岸。食鞘翅目的昆虫及水生昆虫。在海南为冬候鸟或旅鸟,当海潮退去时,常与其他鹬类、鸻类一起在沙滩上觅食,栖息地高度可升至海拔2000 米以上。喜欢结群活动,在澳大利亚越冬地带可见上千只的大群。

  

词条图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