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忠

冯纪忠

中文名 冯纪忠
逝世日期 2009年12月11日
主要成就 2004年获建筑教育特别奖08年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
出生日期 1915年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简介

        冯纪忠 不能被遗忘的现代建筑前辈

冯纪忠(1915年— 2009年12月11 )男,1915年生,河南开封人,教授、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始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

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留学,

1941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建筑师及工程师文凭。

1946年冯纪忠回到中国,回国后,历任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建筑师、上海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先后参加了当时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1955年底起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近30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他专于建筑设计,城市、园林规划及风景园林,既吸收中国建筑传统手法,又注重设计的科学化、现代化。

1956年与金经昌等人正式创建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

1960年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文革后,又主持同济大学建筑系。

上世纪60年代初冯纪忠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实施。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冯纪忠规划设计了松江方塔园。

1986年方塔园的何陋轩落成,标志着冯先生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了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着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

1978年,李国豪、冯纪忠等代表同济大学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2004年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009年12月11日,冯纪忠先生因肺炎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享年95岁。

成长经历

出身显赫

冯纪忠

1915年,冯纪忠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世家。祖父曾任浙江巡抚,因反对辛亥革命吞金自杀,清帝赠给他“忠”号,冯纪忠的名字由此而来。冯父曾出任徐世昌秘书,3岁到11岁时的冯纪忠在北京外交部小学读书,也至此讲得一口京腔。

那个年代的望族,像《红楼梦》里的家族一样互相联姻,冯家与徐世昌、梁启超、林则徐等人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思的是,虽然后来冯纪忠和梁思成二人分别成为一北一南建筑学派先驱,但现在有冯纪忠的学生对历史追根究底,竟然发现,当时冯家和梁家都住在东堂子胡同一个院落。也就是说,当时已上中学的梁思成很可能曾经和襁褓中的冯纪忠住在同一屋檐下。“现在想想,这真是很有可能的。”冯纪忠笑眯眯地说。

出生在书香门第,冯纪忠自小受到国学的熏陶,父亲和叔叔都是古文功底极好而入世的士官,祖父家里还专门请了老秀才教授国学,哪怕是他念书的北京外交部小学、上海南阳模范小学、圣约翰高中,都专有国文老师教课。看过冯纪忠后来写的《何陋轩答客问》的人,无不为这位建筑师扎实的古文底子惊讶,了解他背景的人则都知道这都是自小耳濡目染积淀的国学底子。

直至80年代,退休后的冯纪忠在美国居住十余载,无聊之余,竟然开始潜心研究屈原《楚辞》,翻译古诗。而冯纪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骨髓的了解,最终在他的代表作方塔园中得到了完美发挥。

在圣约翰高中和大学就读期间,冯纪忠兴趣更加广泛,喜画画、爱话剧、勤书法、还很欣赏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京剧。高中和大学好友中,有着贝聿铭、胡其达等名字,贝、胡二人后来赴美求学,冯纪忠则去了欧洲。

经历二战

1936年,冯纪忠随姨母坐船到了维也纳。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居多,而冯纪忠念书的维也纳技术大学,反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其时,纳粹当道,奥地利被德国侵占,留洋十年,冯纪忠恰好身处欧洲战场深处。因战争缘故,班里失去了不少的同学。有人被德军征兵而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回来发了疯,也有人大战中加入共产党抵抗德军。幸存的这些同学,互相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战争后期,维也纳被轰炸得一塌糊涂。冯纪忠后来向女儿冯叶传授求生技能:飞机迎面来的时候,如果对着你扫射,你就贴着墙站!“我们听着都好像很好玩的,讲得好像上课一样,谁会遇到这种事?”冯叶笑着说,但当时,冯纪忠就是贴在墙上才保住了一条命,事后一看,身边的墙上都是洞。战争期间生活艰难,冯纪忠吃长了虫的豆子,回来后就得了胃病。

受影响的还有学业。虽然学校停课之时,冯纪忠已经毕业,但是,他原先准备做的博士论文写的是维也纳的一个老建筑,都已经测量好了,却竟然在战争中被炸毁了,博士论文也不了了之。所以冯纪忠后来总是不爱提自己其实是念过博士的。

1946年冯纪忠回国,这一整年,冯纪忠说都是在“奔走、苦候和行旅中度过”,整整84天的旅行后,留洋十年的冯纪忠终于回到家乡,跨进家门第一件事,他就趴在地上给母亲磕头,回河南老家,他也给哺育自己的干妈磕头。“尊敬人嘛,还是要按中国的规矩。”

建筑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冯纪忠在南京规划委员会工作了两年,1948年赴上海,先后在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开始任教,并在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参与了上海规划。他提出的“有机疏散”观念将上海按功能分区,中间用绿化带隔开,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冯纪忠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冯纪忠有过一个小的创造高峰。令他比较骄傲的作品是武汉同济医院和东湖客舍。前者结构清晰,想法新颖,它的建筑模式被后来很多医院模仿。东湖客舍则是毛泽东在武汉的驻地,很得毛泽东的欢喜,可惜后来被人胡乱修改拆迁,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此后的几十年中,冯纪忠的创作不断地受到中国特殊政治环境的打击。因为各种非建筑的原因,他的很多方案最终或被否决,或被与其他方案“综合”,比如同济大学中心大楼方案、北京人民大会堂方案、莫斯科西南区规划方案、国宾馆设计方案、北京图书馆方案等。

“五十年代事务所不许开了,我们就弄了个设计院,从成立设计院,到设计越来越少,到不能再做设计,我基本上还想做设计。没设计很难过,有设计就开心了。”冯纪忠回忆。

改革开放后,冯纪忠终于又能在自己喜爱的设计上施展些手脚,很快,他一生的建筑理念精华在方塔园上得到了实现,这座露天博物馆被公认为是世界级的作品。

方塔园的设计

上海松江方塔园原址是一个宋代的古塔,明代的影壁,并不在一条轴线上,而冯纪忠则将古建筑用现代园林的组合方式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此外,他还用简朴的材料如竹子、茅草等搭建了一个供市民休憩的“何陋轩”,成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棚子的形态是受了当地民居的启发,但它的曲线又恰恰是西方巴洛克式的,东方传统和西方古典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何陋轩虽然不大,但开启了新的空间概念,是和包豪斯典范,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一样重要的建筑。”武汉大学城市建筑学院首任院长赵冰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也是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建筑结构,“他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一步步地做出这么精彩的世界名作,非常不容易。”方塔园给冯纪忠赢得了国际声誉,1986年下半年,美国建筑协会授予冯先生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称号,贝聿铭发来贺电。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冯纪忠在此后依旧没法展开更多的建筑实践,之后,他赴美居住十年之久。

现在建筑学界很多人认为,建筑现代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发展出了两条线,一条是后来在美国得到迅速壮大的包豪斯,但包豪斯普遍忽视历史,此后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而另一条现代主义,即冯纪忠的母校维也纳技术大学为主的学派则在今日越来越被重新提及。这一派别的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现代和历史的融合,建筑与规划的结合。这一现代建筑理念,最早地被冯纪忠引入到了中国,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建筑规划的全貌。

1952年,冯纪忠在同济创办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1956年正式批准,这不仅是中国第武汉医学院外科楼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专业,即使在当时的全世界,也仅仅只有三四家建筑学院有此专业,而二十多年后,中国的其他学院才开始设立此专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革开放城市化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同济出来的大批学生在各个部门担当城市规划的重任。

上世纪70年代末,冯纪忠又带着学生开始进行上海旧城改造的探索,他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尊重人的本质上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受到了学界一致的公认。

杰出成就奖

颁奖词

松江方塔园何陋轩

 冯纪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虽然冯先生的著述和设计作品并不多,但他的论文《空间原理》和设计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园”,却代表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获奖感言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这个奖实际上是,在我之前的几代同事,以及在我之后的大家的共同的荣誉。

我怎么理解公民建筑呢?应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其他的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这句话是否说得太绝对?不!在我工作当中,依照我的理念和我的坚持,现在自问我是在做公民建筑。凡是不是公民建筑的东西,我都加以批评或者不满意。

我们要认识这个问题,现在得这个奖,我就更加肯定了公民建筑不只是哪一类建筑,而是整体的建筑。在学术上、在教学上,特别是教育方面,这个理念我坚持了几十年。在我的工作当中,像我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我的教学工作,我都是贯穿了这一个信念。这次得奖,给我一个肯定,使我能够更加坚定地走这条路。

今天我获得这个奖,我觉得很惭愧,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原谅,我在很多地方做得恐怕是很不够,但是我一直遵从着这个理念走下来的。我相信,这样的理念,能够使得中国建筑走向世界顶尖的水平。谢谢大家,也请大家原谅我。谢谢!

作品

建筑创作

 上海松江方塔园

武汉同济医学院大楼

武汉同济医院

东湖客舍

方塔园

论文

武汉医学院外科楼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原理)》

《建筑弦柱》论文集

《建筑人生---冯纪忠访谈录》

著作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

《建筑设计方法论》与杨公侠合译

《工业化施工与建筑创作》与傅信祁合写

《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校译

《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校译

《建筑声学入门》翻译

荣誉

1999年,作品“武汉同济医院”,“东湖客舍”,“方塔园”入选中国建筑学会,评为“建国五十年优秀建筑”。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方塔园荣获50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

2004年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008年12月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 杰出成就奖。

评价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评论家王明贤表示,中国建筑界,北方有以古典学派著称的梁思成,而南方的冯纪忠则为中国引入了现代建筑理念。冯纪忠倡导“活”的城市规划理念,即城市不能把古建筑当成博物馆保留,而是应该和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上海松江方塔园则是他实施其建筑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冯纪忠是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不少建筑界人士认为,冯纪忠在国内建筑界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