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第一中学(3)高州市第一中学原名德明中学,创办于1934年2月14日。是胡汉民、陈济棠等国民党元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以中山先生的族名——“德明”为校名创办的学校,先(1934年2月14日)在香港九龙创办香港德明中学,后(1937年11月13日)在高州创办分校。
1942年2月日本占领香港后,在日军的控制下,为方便殖民统治,日军将香港岛分成12区,九龙分成9区,新界分成7区,香港人民全面抵抗日本侵略。为求学校师生之安危,香港德明中学1942年3月校董会毅然决定内迁与高州分校合并,并逐步发展壮大。
解放后先后易名为“茂名县第二中学”、“茂名县第一中学”、“高州县第一中学”,1993年经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行“高州市第一中学”和“高州德明中学”两名同用,国内用名为“高州市第一中学”,海外用名为“高州德明中学”。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有110个教学班,9000多名师生员工(含附属实验中学)。
学校位于市区中心,占地203亩,背靠风光旖旎的潘州公园和古色古香的冼太公园,面朝挂榜岭,东邻引鉴河,环境幽雅,科学布局,内分教学区、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村和休闲区五大部分,区区相互连成一体,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既有雅致幽静的读书公园,又有展示学校师生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的大型雕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使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美丽校园”和“广东省书香校园”。
秉承“严勤笃实”的良好校训,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教育做到管导结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标本兼治。在抓好德育常规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团委会和学生会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把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与校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师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各界赞誉。
学校于1997年被茂名市政府授予“最佳安全文明小区”称号;1998年被茂名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历年为高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茂名市事故为零学校。2007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学校团委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先进创建单位”。[3]
高州市第一中学校徽由"高州一中"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G"及中文"一中"组成,底色为黄色,象征阳光与希望;"G"为蓝色,象征知识的海洋;"一中"为绿色,象征青春与活力;
"一中"组成"风帆",象征高州一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又象征高州一中乘风破浪,再造辉煌;"一"字突破"G"的外圈,象征一中师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一中"外形又象金字塔,象征高州一中师生勇攀高峰。
宽广美丽的校园,一方成才的沃土。远瞩园托起明天的太阳,笔架山招引我们不懈攀登。爱我祖国,爱我一中。严勤笃实,劳记心中,尊师守纪、勤奋进取。今日我们刻苦学本领,明天我们成才报国家。成才报国家!
高州市第一中学校歌
高州市第一中学的精神:留下自立,胜过留下一切。
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每年的11月13日为高州市第一中学的校庆日。
省市领导十分重视高州一中,省教厅前厅长许任之、江海燕、郑德涛多次莅临学校视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发展前景给予极高的评价。2003年的广东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场会,该校作为参观现场,与会领导、同行也盛赞该校的校园建设和办学业绩,并建议该校申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该校申请报告获得批复。高州一中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朝着“校园环境一流、教学设备一流、师资水平一流、校风校纪一流、办学质量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迈进。[3]
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美丽校园、广东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茂名市书香校园。其中,
学校荣誉(3)1999年5月获广东省百所“美丽校园”
2000年1月获广度省创建“美丽校园”活动先进单位
2002年7月获广东省学校系统团组织纪念建团80周年系列活动先进集体
2002年9月获广东省爱国卫生委员会、卫生厅授予卫生先进单位
2004年4月获全国红旗团委先进创建单位
2005年2月获2004年全国中小学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高州市第一中学获得的荣誉2005年3月获2004年度先进女职工委员会
2005年8月获弘扬茂名特色文化单位
2006年2月获200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优秀单位
2006年2月获2005年稳维及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4月荣获广东省“书香校园”称号
2009年12月获广东省“创争”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010月1月荣获“广东省模范职工之家”称号[3]
468名专任教师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14人,一级教师248人,2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3位教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外出学习培训等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94篇,其中有两篇获广东省吴汉良教育科学管理基金三等奖,有四个CAI课件制作获200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黄华奖的优秀奖,申报立项的国家级课题有14项,省级课题有13项,其中26项已通过结题验收,一项获省创新成果三等奖。
学校设施设备完善。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后,更是投入巨资,按广东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拆建或新建了校舍,教学用房和功能场室大大增加。完善了1千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数字监控系统,所有教室均配套了多媒体电教平台,并为教师配置了手提电脑,校内外教学资源均可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实现备课办公的高效化。学生食住条件也大大改善,在全市率先为每个宿舍建成空气能热水供应系统,开通电话和直饮水,校内初步实现了一卡通管理。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先进,有各种功能室25个,全都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配备设施,既有传统的理、化、生等实验室,又有先进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电化教学平台等。位于市区中心背靠风光旖旎的潘州公园和古色古香的冼太公园,面朝挂榜岭,东邻引鉴河。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办学特色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中考、学科竞赛连创佳绩。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学科竞赛有88人次获奖,其中黄邦杰同学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一等奖;黄智同学参加2000年全国第十六届物理竞赛获广东赛区一等奖,被中山大学免试录取,成为茂名地区五名保送生之一,也是茂名市非重点中学唯一的一个。高考从1996年以来,上省线以上人数稳居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名,且成绩越来越突出:1996年157人,1997年207人,1998年237人,1999年352人,2000年552人,2001年665人,2002年974人。特别是2002年高考,上地专线以上人数1356人,居茂名市第一;省专线以上人数973人,居茂名市第三,高州市第一名;重点线、本科线、省专线以上人数分别比前一年增20人、221人、309人,增幅均为全市第一;总分800分以上人数1人,实现了零的突破,总分700分以上人数15人;单科800分以上的有5人,单科700分以上的117人,均为茂名市非重点中学第一,首次实现了总人数及增幅的全市第一。中考综合评价连年荣获高州市一等奖,其中2002年中考,物理、化学、政治三科平均分为高州市第一,冯杰 同学以665分的总成绩荣膺茂名市中考状元。2003年高考上省专线人数1838人,再次雄居高州市第一,成为茂名市高考第一升学大户。2004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上本科线人数1056人,上省专以上总人数2110人,居茂名市第一名;中考方面,刘莉同学夺得茂名市中考文化课总分状元,上省一级学校人数居四大省一级中学之首。2005年高考再奏凯歌,继2004年本科人数超“一千”、专科超“两千”的辉煌成绩后再度飞跃,其中上本科线1100人,上专科线2637人,上专科线以上人数连续四年高州市第一。这是该校实施“科研兴教、教研结合”战略,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努力拼博的结果;中考方面再创辉煌!首届四班初三毕业生参加中考,有59考上高州中学,居高州市面上中学第一名,余聪玲同学以总分644分荣获高州市第二名,部分学生还取得数学、化学科的单科在高州市第一名的好成绩。[3]
陈树柏教授陈树柏:将门虎子(1929-2013)广东茂名(现高州分界镇)人,1948年01月成都中央军校第二十二期,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圣克拉拉大学教授。1929年10月10日,陈树柏出生于广东茂名(现高州)。 陈树柏的父亲陈济棠,曾以第八路军总指挥、第一集团总司令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身份,执掌粤省军政大权长达八年之久。其母莫漱英(因粤语“漱”与“秀”读音相近,街坊误传为“秀英”而叫开了)是广东茂名(高州)县人,婚后一直从夫随军生活。生树柏那年,陈济棠军务在身,莫秀英认为在那里生孩子不方便,便从梧州军营返回茂名分界娘家待产。不久,就顺利生下了陈树柏。[3]
学校历任校长如下:
解放前(1934-1949)历任校长:
林翼中 | 首任校长 | 合浦 | 曾任广东省民政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广东省参议会议长。 | 1934.1—1940.7 |
黄麟书 | 首任副校长 | 龙川 | 日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委、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 1934.1—1940.7 |
曾如柏 | 代校长 | 田阳 | 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德国柏林法学博士,曾任广东省教育厅长。 | 1936.8—1937.7 |
江茂森 | 校长 | 高州 | 国立中山大学学士,广东省营产物处经理。 | 1940.—1942.10 |
江友松 | 校长 | 高州 | 曾任广东省营产物经理处驻港主任,茂名参议会议长。 | 1941.11—1943.3 |
李士秀 | 代校长 | 高州 | 广东国民大学学士,曾任广东省参议员,广东政府视察。 | 1943.3—1949 |
解放后(1949-今)历任校长:
姓名 | 职务 | 任职年月 | 姓名 | 职务 | 任职年月 |
曾邦政 | 校长 | 1949.11—1951.7 | 刘北汉 | 副校长 | 1985.2—1989.7 |
朱耀文 | 副校长 | 1949.11—1951.7 | 丁衍权 | 副校长 | 1988.5—1990.7 |
陈耀发 | 副校长 | 1949.11—1950.8 | 熊克本 | 副校长 | 1989.8—1992.7 |
张文光 | 副校长 | 1951.8—1959.3 | 梁齐河 | 副校长 | 1989.8—1992.7 |
吴**华 | 副校长 | 1954.7—1957.8 | 罗信熙 | 校长 | 1992.8—1997.7 |
钟雄才 | 校长 | 1959.7—1965.8 | 龚铨兴 | 副校长 | 1992.8—2004.7 |
张兆钧 | 副校长 | 1958.11—(病休) | 严仁辉 | 副校长 | 1992.8—1995.7 |
李克夫 | 副校长 | 1958.11—1959.7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李 纬 | 副校长 | 1958.11—1959 | 吴汉召 | 副校长 | 1995.8—2004.7 |
张文光 | 第一副校长 | 1962.8—1971.8 | 杨 播 | 副校长 | 1996.9—1997.7 |
卢显文 | 副校长 | 1963.8—1965.8 | 杨 播 | 校长 | 1997.8—2001.7 |
郑 棠 | 副校长 | 1964.8—1966.2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周汝欣 | 副校长、校长 | 1965.8—1975.7 | 龚铨兴 | 副校长 | 1992.8—2004.7 |
陈加杰 | 副校长 | 1972.5—1987.8 | 吴汉召 | 副校长 | 1995.8—2004.7 |
甘光正 | 副校长 | 1972—1974 | 黄仕绵 | 校长 | 2001.8—2004.7 |
屈伟昌 | 校长 | 1973.8—1978.12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谭天笑 | 副校长 | 1975.8—1977.7 | 龚铨兴 | 副校长 | 1992.8—2004.7 |
张文光 | 副校长 | 1977.8—1984.4 | 吴汉召 | 副校长 | 1995.8—2004.7 |
梁广鉴 | 副校长 | 1978.2—1978.8 | 潘裕岳 | 校长 | 2004.8—2008.8 |
李克夫 | 校长 | 1978.12—1985.2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陆治乾 | 副校长 | 1979.8—1981.8 | 蒋祖恒 | 副校长 | 2004.8— |
蔡伟平 | 副校长 | 1981.8—1983.6 | 赖 力 | 副校长 | 2004.8— |
钟廷辉 | 副校长 | 1980.8—1983.3 | 朱 雪 | 副校长 | 2004.8— |
黄正珍 | 副校长 | 1981.12—1987.8 | 揭章武 | 校长 | 2008.8—2013.12 |
曾文江 | 校长 | 1985.2—1992.7 | 杜锡孟 | 校长 | 2013.12— |
林翼中 | 首任校长 | 合浦 | 曾任广东省民政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广东省参议会议长。 | 1934.1—1940.7 |
黄麟书 | 首任副校长 | 龙川 | 日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委、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 1934.1—1940.7 |
曾如柏 | 代校长 | 田阳 | 国立北京大学毕业、德国柏林法学博士,曾任广东省教育厅长。 | 1936.8—1937.7 |
江茂森 | 校长 | 高州 | 国立中山大学学士,广东省营产物处经理。 | 1940.—1942.10 |
江友松 | 校长 | 高州 | 曾任广东省营产物经理处驻港主任,茂名参议会议长。 | 1941.11—1943.3 |
李士秀 | 代校长 | 高州 | 广东国民大学学士,曾任广东省参议员,广东政府视察。 | 1943.3—1949 |
姓名 | 职务 | 任职年月 | 姓名 | 职务 | 任职年月 |
曾邦政 | 校长 | 1949.11—1951.7 | 刘北汉 | 副校长 | 1985.2—1989.7 |
朱耀文 | 副校长 | 1949.11—1951.7 | 丁衍权 | 副校长 | 1988.5—1990.7 |
陈耀发 | 副校长 | 1949.11—1950.8 | 熊克本 | 副校长 | 1989.8—1992.7 |
张文光 | 副校长 | 1951.8—1959.3 | 梁齐河 | 副校长 | 1989.8—1992.7 |
吴**华 | 副校长 | 1954.7—1957.8 | 罗信熙 | 校长 | 1992.8—1997.7 |
钟雄才 | 校长 | 1959.7—1965.8 | 龚铨兴 | 副校长 | 1992.8—2004.7 |
张兆钧 | 副校长 | 1958.11—(病休) | 严仁辉 | 副校长 | 1992.8—1995.7 |
李克夫 | 副校长 | 1958.11—1959.7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李 纬 | 副校长 | 1958.11—1959 | 吴汉召 | 副校长 | 1995.8—2004.7 |
张文光 | 第一副校长 | 1962.8—1971.8 | 杨 播 | 副校长 | 1996.9—1997.7 |
卢显文 | 副校长 | 1963.8—1965.8 | 杨 播 | 校长 | 1997.8—2001.7 |
郑 棠 | 副校长 | 1964.8—1966.2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周汝欣 | 副校长、校长 | 1965.8—1975.7 | 龚铨兴 | 副校长 | 1992.8—2004.7 |
陈加杰 | 副校长 | 1972.5—1987.8 | 吴汉召 | 副校长 | 1995.8—2004.7 |
甘光正 | 副校长 | 1972—1974 | 黄仕绵 | 校长 | 2001.8—2004.7 |
屈伟昌 | 校长 | 1973.8—1978.12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谭天笑 | 副校长 | 1975.8—1977.7 | 龚铨兴 | 副校长 | 1992.8—2004.7 |
张文光 | 副校长 | 1977.8—1984.4 | 吴汉召 | 副校长 | 1995.8—2004.7 |
梁广鉴 | 副校长 | 1978.2—1978.8 | 潘裕岳 | 校长 | 2004.8—2008.8 |
李克夫 | 校长 | 1978.12—1985.2 | 赖海权 | 副校长 | 1994.9— |
陆治乾 | 副校长 | 1979.8—1981.8 | 蒋祖恒 | 副校长 | 2004.8— |
蔡伟平 | 副校长 | 1981.8—1983.6 | 赖 力 | 副校长 | 2004.8— |
钟廷辉 | 副校长 | 1980.8—1983.3 | 朱 雪 | 副校长 | 2004.8— |
黄正珍 | 副校长 | 1981.12—1987.8 | 揭章武 | 校长 | 2008.8—2013.12 |
曾文江 | 校长 | 1985.2—1992.7 | 杜锡孟 | 校长 | 2013.12— |
附属实验中学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是经茂名市教育局、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利用高州一中的名校优势(省一级学校、美丽校园、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而创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她创立于2002年7月,是高州市唯一一所最早利用名校效应而创办的示范性实验中学。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876人,教职工3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两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务实求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名校办实验中学的新路子,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真正成了社会关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教师开心、领导称心的学校。中考成绩进一步印证了该校的办学路子走对了。新的校风,具有时代特色[3]
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为人先,走创新办学之路,使学校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校风、教风和学风。
首先,该校确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拓展创新,人人成才”的全新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成了“尊师守纪、团结友爱、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优良校风,师生呈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信任学生,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教者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中去,热爱学生,充分发挥教者独特的个性,展示教育魅力,沟通学生情感,以德修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一种不仅是爱校爱生的责任,更是追求一种教育教学艺术享受的教风,确立全新的人才观。因材施教,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主动、民主、探究、互动”的新教学模式,营造一个轻松、紧张、民主、融洽,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大有长进。来自边远山区长坡镇石龙村委会的卢自勇同学,刚来时成绩一般,英语不合格,后来经老师耐心教导,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英语跃升级第二名,期末总分名列级前五名。
再次,学生在科学的管理、优良传统氛围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壮志,在幽雅的环境里,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积极拼搏、勇于创新的学风,在优良传统的教化,先进榜样的熏陶,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模式学习,呈现出“互学互助,比学赶帮,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