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松

彭正松

中文名 彭正松
职业 教育工作者
信仰 共产主义
出生地 四川安岳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人物履历

彭正松彭正松1984年7月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8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8年12月到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12月出站。

1984年7月参加工作,在重庆市忠县中学任教员;

1988年7月到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历任生物系主任、生科院院长和科研处处长职务;

2004年9月任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6年5月任西昌学院党委副书记、7月任院长;

2018年5月任西昌学院党委书记。[2]

任免信息

2016年5月,拟提名为西昌学院院长人选,拟任西昌学院党委副书记。[3]

2018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彭正松的西昌学院院长职务。[4]

2018年6月21日,西昌学院干部大会在北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会上宣布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彭正松同志任职的通知》:省委同意彭正松任西昌学院党委书记。

人物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彭正松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等植物花发育机理、半夏等中药材生药学鉴定等。[5]

  •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6月,彭正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以及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与捷克和日本同行专家开展科研合作。[6]

  • 获奖荣誉

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坚持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指导硕士生二十余年,在外校兼职指导博士生毕业多人;获得过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多项。曾获得过“四川省优秀博士后”和“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第八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遗传学学科学位点负责人;

兼职四川农大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四川省优秀博士后;

西华师大首席教授;

西华师大优秀研究生导师;

南充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并获青年基金资助 ;

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师;

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0年,与四川省农业科学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2月 获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获奖项目)

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项一项。

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以及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Euphytica, Journal of Agronomy & Crop Science, Hereditas(Sweden)等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篇,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和《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出版学术著作2本。

人才培养

  • 培养理念

作为高校党委书记,彭正松认为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作用,要重视思政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7]

  • 培养成果

1998年12月至2004年,彭正松在任职生物系主任期间,申报成功环境科学和遗传学两个硕士学位点;新办了园林本科专业,开始成人教育工作;建成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重点学科一个;还担任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生物学专业综合改革国家项目的承担人。[8]

截至2017年6月,彭正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承担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3项;出版教材2本;作为四川农业大学校外博士生导师,负责指导毕业博士生3人,协助指导毕业2人,独立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61人。[6]

代表论文

国际期刊论文

12.Peng,Z.S., Petr Martinek, Kazumasa Kosuge, Tsutomu Kuboyama,2008, Genetic mapping of a mutant ge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per floret in common wheat,J Appl Genet 49(2)

11.Zeng J, Peng ZS, 2008,Comparative research on alkaloid"s quantity among clone plants of

Pinellia ternata , Modern Applied Science, 2(1)

10.Peng ZS, CK Luo, P Cai, ZC Mao, CY Kang, J Yang,2007, Rapid Propagati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Pinellia ternata by in vitro Leaves Culture. Bulg. J. Agric.Sci., 12: 01-06

9.Peng . Z.S, J. Yang,S.H.Wei & J.H.Zeng, 2004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utation li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in a floret. Hereditas(Sweden),108(4)

8. Peng Z.S.,J Yang, K.C. Zheng. 2003.Cytomixis in pollen mother cells of

new synthetic hexaploid amphidiploid (Aegilops tauschii×Triticum turgidum). Cytologia 68(4)

7. Peng.Z.S.2003.A new mutation in wheat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in a Floret. J. Agronomy & Crop

Science 189(4)

6. Peng Z.S., Z.X. Su, C.Yen, J.L. Yang. 2000. Effect of genes for supernumerary spikelets on the

node number and spike length of normal spike in bread wheat, Journal of Genetics & Breeding, 54(3)

5. Peng Z.S. , Z.X. Su, K.C. Cheng. 1999.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warf trait in tetraploid wheat

landrace “Aiganfanmai”.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9

4. Peng Z.S. , C.Yen, & J. L. Yang. 1998.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genes for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bread wheat. Euphytica, 103(1)

3. Peng Z.S. , D.C. Liu, C.Yen, & J. L. Yang. 1998.Crossability of tetraploid wheat landraces native to

Sichuan, Shaanxi, Gansu and Xin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 rye.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45(1)

2. Peng Z.S. , C. Yen, & J. L. Yang. 1998.Genetic control of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the common

wheat line LYB.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6

1. Peng Z.S. , C.Yen, & J. L. Yang. 1998.Genetic control of oligo-culms character in common wheat.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6

国内期刊论文

1.彭正松,邓晓皋,1991,乙醇对酿酒酵母酸化力的影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3):225-226

2.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 1991,重叠穗大麦的核型与C带带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2(4):324-328

3.彭 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Co-r射线诱发大麦染色体重排的Giemsa C带分析,核农学通报,13(6):251- 255

4.彭正松,任正隆,汤泽生,1992,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3(4): 13(4):280-285

5.彭正松,汤泽生,1993,南黄大麦染色体C带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4(4):306-309

6.彭正松,孙成仁,1993, 北五味子的抑菌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4(3):200-202

7.彭正松,汤泽生,1994,辐照大麦种子在不同湿度的空气中储藏的细胞学效应变化,大麦科学,1期,14-15

8.彭正松,万永芳,1995,伞状山羊草的C带核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6(4):290-293

9.彭正松,石健,1997,野生二粒小麦的Giemsa C带核型,海南大学学报,15(2):125-128

10.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1997,大穗小麦多小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种子,5期,5-8

11.王祖秀,彭正松,苏智先,啤酒大麦染 色体Giemsa C带核型比较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8 (4): 305-310

12.陈庆 富, 彭正松,蒋华仁,1998,中国特有小麦中杂种黄化基因和提型胞质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布研究, 广西植物,18 (4):325-332

13.刘登才,彭正松, 1998. 圆锥小麦“简阳矮蓝麦”与 黑麦可杂交性的遗传及在六倍体小麦背景中的表达,遗传,20(6)26-29

14.彭正松1998. 四倍体小麦矮杆地方品种的C带分析,种子,第1期,9-12

15.彭正松, 彭钧, 王祖秀,1998. 圆锥小麦高亲和种质的C带核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19(3):239-243

16.彭正松, 颜济,杨俊良, 1998, 普通小麦多小穗基因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1(5):82-84

17.汤泽生,彭正松,1999, 嘉陵江中游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动态分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2):109-116

18. 彭 正松, 汤泽生,周莉,1999,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西充三县作物生产动态,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0(2):124-129

19.苏智先,彭正松,1999,面向21世纪告示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 系研究,四川 师范学院学报(自),20(1):78-81

20.彭正松,2000, 一粒小麦小胞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并合,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21(4):328-331

21.彭正松, 宋晓华,张敏, 2000,超数小穗小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种子,第3期,3-6

22.王祖秀, 彭正松,何奕昆, 2000, 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e雄配子败育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6(1):83-86

23.彭正松,王祖秀,颜济,杨俊良,2000, 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抽穗期的染色体效应。作物学报,26(2):231-234

24.彭远英,彭正松,李宇,2002,植物B染色体传递的遗传控制, 海南大学学报,20(4):366-370

25.曾建 红,彭正松,2002,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对策,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1(5):36-?

26.毛子成,彭正松,2002,半夏研究进展,江西科学,1期,42-45

27.高欢欢,李卫,彭正松,杨军,郑 国昌,2003,小麦减数分裂前期I细胞凋亡的检测及其与细胞融合的关系,西北植物学报,23(1):86-90

28.魏淑红,彭正松,夏玲,2003,狭叶半夏和普通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比较,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7(2):19-20

29.曾建红,彭正松,毛子成,魏淑红,2003,半夏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的研究,中药材,26(5):361-363

30.毛子成,彭正松,2003,半夏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8(3):193-195

31.罗成科,彭正松,2003,半夏组织培养一步成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31(5):798-799

32.彭远英,彭正松,喻可芳,2003,调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细胞生物学杂志,25(5):280-282

33.汤泽生,彭正松,2003,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4(3):356-359

34.魏淑红,彭正松,2003,半夏类药材研究概况,中药材,11:828-

35.曾建红,彭正松,2004,半夏不同采收期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湖北林业科技,1期(127):1-5

36.魏淑红. 彭正松. 夏玲,2004,半夏类药材紫外光谱聚类分析,生物技术,14(1):38-40

37.罗成科. 彭正松. 蒲利民,2004,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生物技术,14(1):58-61

38.杨军,彭正松,李卫,高欢 欢,郑国倡,2004,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云南植物研究,26(3):329-337

39.杨军,彭正松,王祖秀,夏玲,2004,发根农杆菌对苦马豆转化及 植株再生的初步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5:304-307

40.曾建红,彭正松,2004,不同采收期半夏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中南林学院学报,24(4):109-112

41.曾建红,彭正松,宋经元,马小军,魏淑红,罗雍成,2004,半 夏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中药材,27(7):471-473

42.彭远英,彭正松,胥 晓,2004,栀子组织培养一步成苗, 园艺学报,31(4):476

43.杨军,彭正松,李卫,高欢欢,郑国昌,2004,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微丝 的免疫定位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12期

44.严贤春,苏智先,廖咏梅,彭正松,2004,生态农业旅游的农民培训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5(2)

45.魏淑红,彭正松,2004,半夏群体性状变异类型研究,江苏农业科学,4:37-39

46.严贤春,胥晓,彭正松,苏 智先,景望春,2004,四川卧龙攀缘植物及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26(6):675-680

47.杨俊保、彭正松,2005,多倍体植物的表观遗传现象,遗传,27(2):335-342

48.李海涛、汤泽生、彭正松、程国忠、刘平、赵燕,袁海云,2005,航 天诱变凤仙花SP1代多分孢子现象饿回归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33(3):79-80。

49.罗成科、彭正松,2005,半夏疏松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6(1):37-43。

50.朱秀志、彭正松、向成华,2005,SNPs分析技术及 其在小麦遗 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农业科学,11(1):12-15。

51. 严贤春、 苏智先、 胥 晓、 彭正松、 唐小 平、 罗辅燕,2005,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研究,生态学杂志,24(7):790-794。

52.严贤春、苏智先、彭正松、胥 晓、唐晓平,2005,嘉陵江流域坡耕地生态农 业旅游垂直景观模式,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3期

53.曾小群,彭正松,杨军,杨俊宝,2005,半夏不同居群的出苗情况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3(8):1141-1142

54.杨俊宝,彭正松,杨军,赵梅,2005,黄连属植物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7期

55.李俊,彭正松,2005,刺激剂对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广西植物,25(4)341-348

56.彭远英,彭正松,宋会兴,2005,中国春小麦背景下长穗偃麦草光合相关基 因的染色体定位,中国农业科学,38(1):2182-2188

57.李俊,魏会 廷,杨武云,彭正松,2005,抗条 锈、抗 穗发芽六倍体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 783的SSR标记分析,植物分子育种,3(6):810-814

58,姜立春,彭正松,2005,B染色体研究进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3期

59. 杨军, 彭正松,汤泽生, 谢 晋鹤, 周红,2005,卫星搭载对抱子芥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4期

60.杨俊宝; 彭正松; 赵梅; 李俊,2006,一种 从小麦干种子中快速提取DNA的优化方法(英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27(1):48-52

61.杨俊 宝; 彭正松; 赵梅; 曾小群; 蔡鹏;,2006,半夏RAPD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安徽农业科学,34(2);217-218

62.魏会廷; 李俊; 杨武云; 彭正松; 杨 烈,2006,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19(2):117-181

63.蔡鹏; 彭正松; 罗成科; 魏淑红; 杨军,2006,三叶半夏组 培 苗生长情况调查,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6-19

64.朱秀志; 向成华; 彭正松; 杨俊 宝; 罗成科,2006,峨眉含笑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9(2):46-49

社会任职

机构/单位 担任职务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四川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遗传学会 副理事长
四川省生态学会 副理事长
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 副理事长
西华师范大学 首席教授
参考链接:[6]

人物评价

机构/单位 担任职务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四川农业大学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遗传学会 副理事长
四川省生态学会 副理事长
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 副理事长
西华师范大学 首席教授
参考链接:[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