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滢

中文名 陈纪滢
职业 作家
本名 陈奇滢
出生日期 1908年3月20日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陈纪滢[1](1908—1997)作家。本名陈奇滢,笔名有滢、丑大哥、生人、影影、羁瀛等。河北安国人。1908年3月20日生。北平民国大学、哈尔滨政法大学夜间部毕业。1924年在北平《晨报》开始发表作品。20年代后期,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主办《蓓蕾》文艺周刊。1928年和孔罗荪共同发起成立“蓓蕾文艺社”,为形成东北作家群起了重要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离开哈尔滨去关内。曾任职邮政部、邮政储金汇业局,后任《大公报》记者、编辑、驻新疆特派员、驻苏联特派员,1932年到上海从事新闻工作与创作。1935年创办《大光报》。抗战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主编《大公报》副刊。被聘为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陈纪滢任哈尔滨市文化指导委员会主任。1948年当选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8月12日赴台。去台湾后任《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国广播公司常务董事。1993年8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97年5月22日辞世,享年90岁。

东北办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奉命参加国民党接收人员到东北接收,12月26日到达哈尔滨,被任命为哈尔滨市文化指导委员会主任。当时曾向国民党哈尔滨市长杨绰庵表示,到哈后先把报纸办起来,并与赴大连接收的赵惜梦相约:"一南一北,办两张理想的报纸,互相呼应,以便施展多年有志新闻事业的抱负,对国家有所献替。"可他理想的报纸,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版,杨绰庵等得很不耐烦,在一次“总理纪念周”会上,点名批评了他。30多年后,他在台北回忆说,当时到哈后,"从共产党手里分来印刷机器、无线电报机等。偷偷在一个旅馆里请专家收听中央社在重庆的新闻广播,一切大体就绪,专等出版印刷了,局势突变,共产党又包围了哈尔滨,逼着接收人员再度撤退”。他把4个月内未能出版的责任推给了共产党。他在哈尔滨出版了《市民生活》半月刊外,还办了《平报》,这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剪刀加浆糊"而成的报纸。但时间不长就停刊了。他于1946年4月中旬,便离开哈尔滨,"循陆路到南京"。

人物作品

   《 陈纪滢文存》内容简介:陈纪滢的新疆采访记,对日本作家的访问,以及他对 张季鸾、 王芸生、 范长江、 沈从文、子冈等人的回忆,都与众不同。有独特而珍贵的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