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中文名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成立时间 1992
目录导航

简介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自1992年成立以来,以文博学院几位与佛教研究相关的老师为主,联合校内各院、系、所的相关研究人员,形成一定结构的研究力量。这次我们对该所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整顿,使研究所内部的学科梯队趋向完整化与合理化,研究领域学科交叉情况也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相互激发性,呈现出明显的活力。总体上来看,本所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50岁以上的1位,40—50岁的5位,29—40岁的3位。他们分属于文博学院、中东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文学院、德育教研室等单位。我们还将进一步联合其他一些研究力量,特别是校外的研究力量,不断充实和加强本所的学科梯队。从学科交叉情况来看,本所现有研究人员在佛教研究方面主要在宗教学基本理论、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印中日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史、佛教哲学、菩萨信仰、佛教考古、佛教文学、佛教伦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佛教、佛教历史遗存的开发利用、佛教寺院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他们的专业领域则涉及文史哲等各种学科,具体来讲有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伦理学等。他们把佛教研究渗透到这些学科之中,并不断扩展、深化各个学科的研究。

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

目前本所在研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华大藏经编辑二期工程”、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一级子项目“西北宗教人文资源调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佛教与汉魏六朝文学思想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中西方邪教比较研究”、“隋唐关中佛教寺院研究”、“宋代诗学的哲学观照”、西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佛教寺院与文学”、“西安王朝广场文化内涵设计论证”、中日合作项目“陕北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等,经费共约25万元。意向中的科研项目主要有:“西安地区佛教寺院圆雕造像研究”、“陕西近代佛教研究”、“观音信仰中国化研究”、“华严思想研究”、“佛教死亡观研究”,计划分别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和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和横向合作基金,预计总经费约30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及其科学意义

现已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分以下几类:一是陕西地方佛教历史与现状以及陕西佛教文化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应该重视对陕西佛教历史遗存的调查研究》(《三秦论坛》98年2期)、《从康寄遥西安弘法看佛教未来前途之开展》(《佛光山佛教研究论文集》佛光出版社199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场所:敦煌寺》(《西北大学学报》04年1期)、“法门寺地宫装修佛教文化内涵设计论证”(1994年)、“大唐芙蓉园历史文化内涵宗教部分的设计论证”(2004年)、“西安王朝广场佛教柱文化内涵设计”(2004年)、“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收入《巴蜀佛教研究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等,此类研究基本上是直接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服务的;第二类成果是关于佛教历史与佛教思想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方光华的《佛学与中国本体论学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论南宗禅的形成与理论创新》(《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4期)、《张载与佛学》(《中州学刊》1991年5期)、《船山哲学与法相唯识学》(《孔子研究》1992年2期)、李利安的《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依据汉文资料对阿育王即位前几件重大史实的考证》(《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明末清初禅宗的基本走向》(《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鸠摩罗什与真谛入华前后命运同异之比较》(《中国佛学》第3卷第1期)、《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中国佛学》第1卷第1期、王永智的《论佛教伦理的主体性》(《中国佛学》第2卷第1期)、宋玉波的《略论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等,此类成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思想发展规律及中国文化特色及其形成脉络的理解和把握;第三类是佛教文学与佛教艺术以及佛教与文学艺术之关系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张弘的《南朝佛教与文学》、王建新的《慈善寺佛教造像调查报告》(王建新还主持召开过中日佛教艺术学术研讨会)、李利安的《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张文利的《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李芳民的《唐长安佛寺与文人创作》等、贾三强的《禅门心法——也谈〈西游记〉的主题》等,此类成果的跨学科性很强,既有助于揭示中国文化演变的内在机制,也有助于今天的文化产业开发与艺术发展。

主(承)办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本所过去已与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日本中文出版社等海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在图书资料方面的慷慨捐赠。现在经过重新整顿的研究所研究人员业已同台湾、日本、美国、韩国等多家佛教研究机构建立起经常的学术联系,特别是与台湾佛光大学、慈光文教基金会、中华佛教研究所、玄奘大学、慈济功德会、佛陀教育基金会等已有过多次合作。在未来的三年内,我们计划筹办以下几种学术研讨会:一是与西安佛教团体联合举办“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二是与西安大慈恩寺联合举办“《大唐西域记》与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三是与西安地区的华严宗祖庭寺庙和台湾华严基金会联合举办“华严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四是与西北人文资源课题组联合举办“西北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五是争取与省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召开一次“终南山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以重新塑造与宣传终南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文化地位,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以上五种会议已经开始协商,我们的目标是最少争取两种国内学术会议成功举行,争取一种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另外,我们还将继续积极参加国内和国际各种佛教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西北大学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对外交往机会。

研究机构与挂靠单位教学、科研的关系

本所与文博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佛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外来文化输入,经过两千年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对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外交往的历史,都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特别是西北大学,向来以汉唐为研究的重心,而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发生在西汉的长安,佛教最强盛的时期则是唐,汉唐西安正好见证了中国佛教最辉煌的历史。所以,在文博学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都有相当大的一个领域属于佛教历史或者与佛教相关的课题,在该院的科研中,也有众多直接或间接与佛教相关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特别是在考古的教学与研究中,佛教的内容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佛教文物的发现,佛教研究所的研究与文博学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将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近期发展规划及远景发展

本所近期发展规划是:1、在三年内召开3次学术研讨会;2、争取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级或省教育厅项目,8项横向合作项目,争取项目经费或赞助经费20到50万元;3、以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的思想史方向(已经招收多名从事佛教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佛教文化方向(自1999年以来一直招生)、南亚宗教文化方向(自2002年开始招生)、世界史中的世界宗教与文化方向(自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继续招收佛教研究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得宗教学专业的硕士授权点,启动并积极开展宗教学专业博士点的申报工作;4、与各种宗教团体或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经济实体建立横向合作,进一步推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与服务工作,争取完成3到9项实际应用类的项目与咨询服务;5、邀请国内和国际着名学者来我校讲学不少于6人次;6、举行小型的学术沙龙和校内讲座每年约10次,不少于6次;7、吸收佛教界人士和其他社会组织人员以及其他院校教师乃至海外留学生来我所进修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8、中东所在申请获准为省级重点研究所之后,宗教文化研究将作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该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为李利安教授,我们将利用这一有利阵地,推动佛教研究的深入,争取在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研究中形成自己优势特色;9、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到10篇,出版学术着作5到10部,现已经列入计划的专着有:李利安的《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金刚经般若思想研究》,李芳民的《唐代佛教寺院考》,宋玉波的《佛教中国化研究》,王永智的《宗教与人》、李利安的《古都长安与中印文化交往》、李利安的《菩萨信仰研究》、王建新的《钟山石窟调查报告》;10、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以上。本所远景发展目标是:1、争取获得宗教学博士点;2、成为全国一流的佛教研究机构;3、形成中印佛教交往研究(以丝绸之路为核心)、中日中韩佛教交往研究、菩萨信仰研究、佛教与其他宗教比较研究、西部佛教考古、唐代佛教研究、佛教与文学等几个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优势领域;4、希望进一步扩大为实体性的宗教研究所。西安在佛教研究中具有国际公认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我们过去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相信只要学校支持,上述远景发展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