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刀锋

中文名 刀锋
作者 毛姆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版名称 TheRazor'sEdge
目录导航

内容梗概

  《刀锋》出版于一九四四年,是他一九四〇年来美国后的第一部小说。我们可

  以看出,主人公拉里这个人是一次大战的产物,而他反映的时代——两次大战之间的时代——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黄昏时代。在这个时期,世界文化中心虽则仍在欧洲,而欧洲的文化中心,在毛姆看来,无疑在法国,但它已经不能给来此寻求人生真谤的人以满意的回答了。拉里在巴黎博览群书,学会了几种语言,但是,巴黎和法国只成为他的中途岛;他最后带加去的,既不是恩夏姆神甫要把他当迷途羔羊圈回去的天主教,也不是他想从波兰矿工考斯第口中探听的神秘主义,而是印度的吠陀经哲学等。

点评鉴赏

编辑推荐

  《刀锋》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力作。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小说以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物质享受的伊莎贝尔;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略特·谈波登;有头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马图林

读者书评

  小说本身还是比较好看的,好象电影一样,而且是法国电影。奇遇,一个人的旅程,碰到很多有意思的人。我最喜欢的是那个波兰人考斯第,平时粗野,喝完酒就开始讨论起神秘主义,并且一本正经地勾引干农活的房东太太。拉里和考斯第两个人走在夏天的欧洲大陆上。

  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女人是苏姗,她让我想起我大学时候的一个同学,简直天马行空式的人物,那时候就听说她在酒吧区和各种人打交道,后来,毕业之后,只知道她不停地到很多地方旅行,缅甸,柬埔寨,自由自在,生活其实就是如此吧,完全可以控制,只不过看你怎么想和做。

  至于书里的思想和探讨的问题,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

  火快烧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谁能想到把它挂在嘴边的是书里最可笑的人物艾略特,这本身就是一个嘲讽,正如艾略特把与上流社会打交道,出席宴会作为人生的价值所在一样,其实他并不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更可笑。

  关于拉里,诚如毛姆所说,如果没有那些金钱的支撑,很难想象他能经历那种完全脱离实际的生活,不需要赚钱,只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只想说现实对人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苏姗和考斯第要比拉里这个人物更可爱,他们更像是凡间生活中的我们,现实逼使他们使用更加现实和灵活的策略去生活和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甚或,仅仅是为了生存本身。

  我经常想感情和欲望的问题,我在学校的时候,一天一个青年未婚其貌不扬的男教师在给学生们讲座的时候,慨叹孤独有时也是一种美的时候,下面立刻想起了无情的嘲笑的声音。我想说的是,这是无比现实的世界,生活要求我们有车有房,有个体面的工作,如同二O年代的美国,这样你才能算是有过上幸福的生活的条件。

  关于拉里天人合一的吠坛多的不二论的哲学,作为一个东方人,应该更容易理解。但是,我自己好象年纪越大,越迟钝了,那种敏感的悸动越来越少,心反而混沌的时候多了,真正宁静的时候几乎没有,甚至在梦中。多可怕:)

  在拉里试图救赎索菲的时候,他原本可爱的形象突然模糊起来,正如作者很多次描述那样,深深的眼窝,那眼睛,可是当他快完美的时候,反而显得单薄起来,索菲甚至比他有更大的现实精神,而他还在想着幼年在榆树下面读书的女孩,可笑,如同我们永远把儿时伙伴或者同学好友想成一成不变那样,或者想把已经变了的他们回复成从前那样子。

  曾经晶莹的眸子如今已经浑浊而失去神采,要想重新晶莹,是不可能的

  残酷,但是现实 [5]

相关版本

  《刀锋》中文译本:

  1982年,《刀锋》,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刀锋》,秭佩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刀锋》,戴珩译,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 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莱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 里维埃拉。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 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