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南北长八公里,东西宽三公里,总面积八万六千七百七十二亩,海拔一千三百米至一千七百五十一米。平均气温为10.2至12.8摄氏度。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降雨丰富,日照少,云雾多,冬季雪期一般三至四个月。
林区西侧有两条较大的河流,一是宽阔水河;另一条是干河沟河,由北向南在中坪汇合,称“羊岩河”,注入芙蓉江。宽阔水林区,是贵州乌江支流芙蓉江的主要发源地。1957年和1978年先后修建两座水库:宽阔水库(王家水库),蓄水面积二十万平方米;另一座金子水库在林区中心后山洼地,可蓄水六十万立主米。
保护区内林地有十三万八千多亩, 覆盖率达百分之三十七。植物种类丰富,木本植物有六十四科、二十八属、二百五十二种,十二变种。植物区系最主要的特点是原始古老,源于中生代白垩纪有的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槭树科等十五科的植物。新生代第三纪残留下来的有珙桐科、紫树科、山茶科等二十二科。林区内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香果树、鹅掌楸;三级保护植物穗花杉、白辛树、领春木等;还有许多重要经济树种,杉、铁杉、华南桦、椴树和漆树。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及其生态特基本特点是:(1)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型真菌的组成不同;(2)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型真菌的种类随海拔上升而减少;(3)土生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木生真菌次之,寄生真菌和粪生直菌少。
林区是原生性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它是第三纪残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实属国内少见。珙桐,开白花,形似鸽子,盛开时远望宛如满树白鸽,因名“白鸽树”,是中国特产的单科属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以古老稀少、珍贵和适于庭院观赏誉满全球。其存在并待续至今,反映本地区未遭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中药材资源342种,名贵的有天麻、杜仲、疏叶独活、川八角连、升麻,尤以天麻资源最为丰富。人参、黄连已在这里引种成功。
区内的动物资源丰富。保护区内分布有大中型兽类24种,占全省总数的56%;小兽22种,占全省总数的43%;鸟类148种,占全省总数的36.72%,其中有33种鸟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鸟类;爬行动物14种;两栖类19种;鱼类9种;森林昆虫132种;蚊类23种;蚤类18种;虱类7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Prsbeytisfrancoisi)、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等11种。
据初步调查,脊椎动物和昆虫约四百一十八种。两栖类二目七科九属十九种,有黄斑小鲵、经甫树蛙,并有雷山和梵净山两地所有的处类,如小角蟾、棘指角蟾、弹琴蛙、花臭蛙等。爬行类二目五科十四种,珍稀种类有花尾斜鳞蛇、黑脊蛇、棕黑游蛇。鸟类达一百四十八种,分属十五目三十二科,占全省鸟类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七,其中三十三种鸟类为中国与日本协定保护。中国所需保护有珍稀鸟类有三种,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还有十一种其它地区少见,仅本区常见的鸟类,如红翅绿鸡、蓝喉太阳鸟,棕腹大仙等。小型兽约二十四种,特有的沙巴猪尾鼠、微尾鼠、大长尾鼠;大中型兽类共二十二种,其中珍贵兽类达六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毛冠鹿;三类保护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
区内有溶洞隐藏其间,洞内泉水潺缓,洞外瀑布飞挂,石林成片。分水岭直矗云天,险峻陡峭。“之”字型公路沿悬崖陡壁而上,奇景横肉陈。原始森林是天然动、植物园,有珍禽异兽,奇花名木。林区内太阳山高达一千七百五十一米,保护区内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宜人,风景秀丽。宽阔水水库碧波荡漾、库周森林环抱、百鸟齐鸣;天星桥的溶洞、滴水岩的瀑布、太阳山的日出、珙桐树开的鸽子花、槽谷峰顶喀斯特风光、满山的杜鹃花等美不胜收,让人留连忘返,是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宽阔水国家级保护区由于鸟类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遇见机率大,受到国际保护组织关注的珍稀、濒危鸟种多,因而被列为国际重要鸟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观鸟胜地。2007年8月18日,“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师范大学鸟类学野外研究基地”在宽阔水国家级保护区正式挂牌。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国内外众多观鸟爱好者和鸟类学专家对宽阔水丰富的鸟类资源和鸟类特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多次到保护区开展鸟类研究和从事观鸟活动。国内鸟类学专家郑光美、张正旺、丁长青、梁伟、余志刚、李筑眉等一直在宽阔水从事鸟类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宽阔水保护区鸟类资源研究》、《利用无线遥测位点分析红腹锦鸡的生境利用》、《宽阔水原生林红腹锦鸡栖息地与密度研究》等研究文章。
为进一步深入对宽阔水鸟类的研究,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形成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共享和达到以科研促保护、促发展的目的,2007年4月28日宽阔水保护区与海南师范大学就建立鸟类学野外研究基地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宽阔水保护区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社区共管工作。 社区共建工作是自然保护区工作中的又一核心工作。只有社区经济得以发展,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自然资源才会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谐保护区的创建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宽阔水保护区管理局十分重视社区经济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区共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吸纳社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解决社区群众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保护区管理局利用天保工程的实施长期吸纳专职和兼职护林人员50名,参与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4万余亩,社区群众参与人数近1000余人次,累计获取劳务收入100余万元;二是针对社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困难的实际,筹集资金5万元,支持通村公路新修和维修16.8公里,解决了4个村的生产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问题;三是针对社区学校破烂的实际工资,资助资金6000元维修村级学校2间;四是引导社区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无偿提供玄参等中药材种子2000公斤,实施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00亩;五是引资进行方竹低产林改造,解决社区规划劳动力180余人,年均获取劳务收入30余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培训了一批科学利用林下方竹资源的技术骨干,辐射带动方竹低产林改造面积2000多亩。
六是协调相关部门将扶贫帮困点安排在保护区的贫困村组, 实行连续三年的定点帮扶,截自目前为止,还有县直属工委、农业局、畜牧局、电信局等单位定点帮扶白台村、大湾村两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万余元;七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鼓励社区规划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降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我局研究决定从2007年起挤出资金对保护区社区群众进行沼气池建设和使用节柴灶的农户每户补助现金200元,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密切了保护区同社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社区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逐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行为,和谐保护区的创建正逐步变为现实。
2007年8月3至4日,宽阔水保护区半年工作总结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会议在宽阔水中心管理站召开。管理局全体职工、护林人员及涉及乡镇的分管镇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上半年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上半年各基层站和全体护林人员在资源保护、森林防火、社区发展等方面作出的成绩,针对性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对下半年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会议还对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林业法规、森林防火知识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