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苯佐卡因
中文别名:苯唑卡因;4-氨基苯甲酸乙酯;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乙基-4-氨基苯甲酸酯;
英文名称:benzocaine
英文别名:ORTHESIN;Ora-jel;ethyl 4-aminobenzene carboxylate;Euphagin;4-ethoxycarbonylaniline;AETHOFORM;Norcaine;ethyl ester of p-aminobenzoic acid;4-amino-benzoic acid ethyl ester;Norcain;Benzocaine;Ethoform;Topcaine;Anaesthin;Benzoic acid, 4-amino-, ethyl ester;Solu H;ethyl 4-amino-benzoate;p-aminobenzoic acid ethyl ester;
CAS号:94-09-7
MDL号:MFCD00007892
EINECS号:202-303-5
RTECS号:DG2450000
BRN号:638434
PubChem号:24894416
分子式:C9H11NO2
结构式:
分子量:165.18900
精确质量:165.07900
PSA:52.32000
LogP:2.02670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3)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1.17
熔点:88-90°C
沸点:172 °C (12.7517 mmHg)
闪点:172°C/13mm
折射率:1.5502
稳定性:Stable. Combusti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储存条件:0-6ºC
包装等级:III
海关编码:2922499990
WGK Germany:2
危险类别码:R36/37/38; R43
安全说明:S22; S24/25; S37/39; S26; S24
RTECS号:DG2450000
危险品标志:Xi[1]
1、摩尔折射率:46.89
2、摩尔体积(cm/mol):146.1
3、等张比容(90.2K):377.7
4、表面张力(dyne/cm):44.6
5、极化率(10cm):18.59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9
2、 氢键供体数量:1
3、 氢键受体数量:3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
5、 互变异构体数量:2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52.3
7、 重原子数量: 12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15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2]
由对硝基甲苯为原料合成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即苯佐卡因)时,在酯化反应过程中,一般都是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苯佐卡因的收率比较低.本文研究常用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发现苯佐卡因的收率可提高到67%.[3]
对甲基苯胺为原料合成苯佐卡因的多步反应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异常,产品纯化困难,产量低甚至没有产品等问题.在改进的实验条件下完成该实验,产品的产率高,实验的重现性好.[2]
在较优合成路线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研究,在酯化反应阶段利用微波辐射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结果:酯化反应时间缩短为11min,酯化反应收率96.5%;工艺改进后,酯化和还原两个阶段的总收率达81.1%,有较大提高.
其他衍生物合成
将苯佐卡因通过酯键和甲基丙烯酸相连,合成了含苯佐卡因的可聚合单体(BM),BM自聚得到苯佐卡因高分子载体药物(PBM),并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BM纳米微球.PBM的结构经1H NMR和TEM表征.
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分别经氧化、酯化和还原合成苯佐卡因,再由苯佐卡因与对氟苯甲醛反应生成一种新型苯佐卡因衍生物(4-甲酰基-4′-乙氧羰基二苯胺),经IR、1 H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确认了其结构,并研究了其合成条件,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1、由对硝基苯甲酸乙酯被铁粉还原而得。[4]
2、主要采用酯化法。先由对硝基浓甲酸经加氢还原生成对氨基苯甲酸,然后在硫酸催化剂存在下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再经中和、洗涤、结晶、干燥而得。[2]
1.紫外线吸收剂。主要用于防晒类和晒黑类化妆品,对光和空气的化学性稳定,对皮肤安全,还具有在皮肤上成膜的能力。能有效地吸收U.V.B区域280-320μm 中波光线区域)的紫外线。添加量通常为4%左右。
2.本品为局部麻醉药,用于创伤面、溃疡面及痔疮等止痒止痛,使用浓度5%~20%。也用作药物合成和有机合成中间体。[2]
健康危害:该品是局部麻醉药。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吸入后引起咳嗽、气短。极少数病例口服可引起紫绀。对眼有刺激性,对皮肤有致敏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
燃爆危险:该品可燃,具轻度致敏作用。[3]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3]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3]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3]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透气型防毒服,戴乳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还原剂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还原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3]
本品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按干燥品计算,含C9H11NO2不得少于99.0%。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随后有麻痹感;遇光色渐变黄。
本品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易溶,在脂肪油中略溶,在水中极微溶解。
本品的熔点(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C)为88~91℃。
(1)取本品约0.1g,加氢氧化钠试液5ml,煮沸,即有乙醇生成;加碘试液,加热,即生成黄色沉淀,并发生碘仿的臭气。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237图)一致。
(3)本品显芳香第一胺类的鉴别反应(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Ⅲ)。
酸度
取本品1.0g,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1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2滴与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0.10ml,应显淡红色。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1.0g,加乙醇2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无色。
氯化物
取本品0.2g,加乙醇5ml溶解后,加稀硝酸3滴与硝酸银试液3滴,不得立即发生浑浊。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用无水乙醇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01mg、0.025mg、0.05mg和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B)试验,吸取上述五种溶液各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无水乙醇-三氯甲烷(0.75:99.25)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在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如原点观察到杂质斑点,应以杂质斑点计),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比较,杂质总量不得过1.0%。
干燥失重
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L)。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Ⅶ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取本品约0.35g,精密称定,照永停滴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Ⅶ A),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6.52mg的C9H11NO2。
苯唑卡因(3)苯唑卡因是一种脂溶性表面麻醉剂,与其它几种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地卡因等相比,其作用强度较小,因而在作用于粘膜时不会因麻醉作用而使人感到不适。它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故而易与粘膜或皮肤的脂层结合,但不易透过而进人体内产生毒性。
苯唑卡因可作为奥索仿、奥索卡因、普鲁卡因等前体原料;同时,它在医药上又用作局部麻醉剂,有止痛、止痒作用,主要用于创面、溃疡面、粘膜表面和痔疮麻醉止痛和痒症,其软膏还可用作鼻咽导管、内突窥镜等润滑止痛。暂时缓解疼痛和瘙痒皮肤的不适,轻度烧伤、晒伤、创伤和昆虫叮咬。耳用制剂被用来减轻急性充血性、浓性外耳炎、游泳耳炎的疼痛和瘙痒以及耳外用。对牙痛、咽喉痛、口腔溃疡、各种痔疮、肛裂、外阴瘙痒也是有效的,作为男性生殖器脱敏剂使射精缓慢。或用作导管和内镜管的麻醉润滑剂。[4]
苯佐卡苯佐卡因局部使用作用于皮肤、黏膜的神经组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各种感觉暂时丧失,麻痹感觉神经末梢而产生止痛、止痒作用。苯佐卡因局部麻醉作用较普鲁卡因弱,外用可缓慢吸收,作用持久,有止痛、止痒作用。苯佐卡因毒性仅为可卡因的1/20~1/160。[5]
用于创面、溃疡面、烧伤、皮肤擦裂及痔的镇痛、止痒。[5]
对苯佐卡因过敏者禁用。[5]
5%~10%软膏剂,栓剂(含0.2~0.3g)。[5]
1.耳部用20%混悬液,成人一次可用4~5滴,滴入外耳道,按需1~2h可重复给药,一般在滴耳后须用棉花堵塞以免外流;小儿一般不用。
2.软膏剂5%、20%,成人用于痔疮,涂敷患处,早、晚和便后各一次;小儿不用。
3.气雾液20%,用于皮肤或黏膜部位可按需反复给药;3岁以下小儿不用。凝胶20%,主要用于口腔内牙龈患处,制止牙痛,小儿用的凝胶为5%。
4.喷雾液10%~20%,喷于患处,按需重复,小儿慎用。[5]
1.限于外用。
2.水溶性差,作用于局部敷药处,吸收极微。
3.小儿慎用大剂量,有导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危险。[5]
对过敏体质者可致局部或全身性过敏反应。[5]
外用时可与丁卡因的外用制剂呈交叉过敏反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