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

悟真篇

作者 张伯端
作品名称 《悟真篇》
目录导航

作者介绍

北宋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陆龙图公诜,镇成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遂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

张伯端张伯端尝有一僧,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间,顷刻辄到。一日,与紫阳相遇,雅志契合。紫阳曰:“禅师今日能与同游远方乎?”僧曰:“可也。”紫阳曰:“唯命是听。”僧曰:“愿同往扬州观琼花。”紫阳曰:“诺。”于是,紫阳与僧处一净室,相对瞑目趺坐,皆出神游。紫阳才至其地,僧已先至。绕花三匝,紫阳曰:“今日与禅师至此,各折一花为记。”僧与紫阳各折一花归。少顷,紫阳与僧欠伸而觉。紫阳云:“禅师琼花何在?”僧袖手皆空。紫阳于手中拈出琼花,与僧笑玩,紫阳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亦间见矣。”紫阳遂与僧为莫逆之交。后弟子问紫阳曰:“彼禅师者,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紫阳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弟子曰:“唯。”

紫阳常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故号曰金仙。傅大士诗云:‘六年雪岭为何因,只为调和气与神。一百刻中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钟离正阳亦云:达摩面壁九年,方超内院;世尊冥心六载,始出樊笼。以此知,释迦性命兼修分晓。其定中出阴神,乃二乘坐禅之法,奈何其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一念差误,则透灵别壳异胎,安能成佛?是即我教第五等鬼仙也。其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舍而已。其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故神仙不取。释迦亦云:‘惟以佛乘得灭度,无有余乘。’又曰:‘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尔。’释迦之不取二乘,即我教之不取鬼仙也。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释氏说‘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旁门法也。钟离真人云:‘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岂知些子神仙诀,不在三千六百门。’此正释迦所谓‘惟一佛乘得灭度’之意也。”

书籍提要

《悟真篇》为内丹之学,传自远古黄老列庄哲学思想,自汉魏伯阳揭其端,唐钟离权、吕洞宾等发扬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1]《悟真篇》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为古代中国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北宋张伯端撰,考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

《道藏》收录的《悟真篇》凡七种,书目如下:

一、《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

二、《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五卷,紫贤薛道光、子野陆墅、上阳子陈致虚注。

三、《紫阳真人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无名子翁葆光。

四、《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

五、《悟真篇注释》三卷,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

六、《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

七、《修真十书》卷二十六所收之《悟真篇》五卷,叶士表、袁公辅、象川翁、无名子注。

合上七种以观,可见《悟真篇》风行于宋元,当时的注解必不止此,今则分合而成此七种,流传于明初而收入《道藏》。自北宋以来,《悟真篇》历受学者推重,但佛者、近佛者,多加曲解,甚至臆改本文,以致各本真伪并存, 文字颇多出入。

作品延伸

道教内丹修炼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道士张伯端在熙宁八年(1075年)所作的《悟真篇》是汉代魏伯阳《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可以说同为丹经之祖,是道教内丹丹法的主要经典之一,其丹经地位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仿。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包括七言四韵16首,绝句64首,五言1首,续添西江月12首,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16首七言律诗为总论,指出修炼内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径,各种旁门小术难以得道成仙,并且指出了内丹修炼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64首绝句详细讲述了内丹修炼的过程和方法,指明了需先立鼎器、再炼药物,后明火候。

1首五言说明功法的全过程,12首西江月多重复前面诗词的论述。

卷末还附有《歌颂诗曲杂言》32首,认为通过修养,可以达到虚寂无为,返本还原,与道体合一之境界。

此书序各本均有同异,宋夏宗禹《讲义》本,翁象川渊明无名子《注解》本,清朱元育《阐幽》本,明陆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义》本有删节,自注云 “稍节从陶氏本”;《十书》、《注疏》、《三注》、《直指》、等则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刘师培《读道藏记》曰:“张氏自序旧本,仅七律十六、五 言一、绝句六十四,词十二,别无他篇附入,与夏宗禹《讲义》本相同。”书中八十一首诗词,象九九之数,则为纯道教理论,但注家对此序众论纷歧,疑是参半,即以十种版本而论,有五种无此序,包括《道枢》,有一种有大删节。

《直指》《三注》《注疏》内容相同,均载参考《传灯录》及 “击竹而悟”之事,《十书》则未录此段。此种不同之处,盖因注者观点不同,近佛者录佛经;近道近儒者删禅语,如:董德宁底本等;纯道者则不录;调和者录象征性数句,如十书似皆以己意增减,皆非原有之句;至于全删此序者,皆因对其真伪怀疑,如: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因该序文内容和《参同契》《悟真篇》等纯道家义理与道家文化本位立场相违,所以不加采录,朱元育为龙门正宗,对其真伪也似加怀疑,所以《道藏辑要》亦无此序。

大部分教内人士与学者认为此书序与部分为伪或在宋金元道教虚弱时与其他道教资料一同被修改窜入,如古灵宝经本有极为鲜明的“文化本位立场”,然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即已被删改殆尽,致使早期灵宝派这一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发现才得已重现,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后世重修道藏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修改,故把部分换词,如道、仙被换成佛,真人被换成如来,道性被换成佛性、禅性,丹被换成禅等等流传于世。

《嘉泰普灯录》中“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故事的编撰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此故事被佛教邪徒篡改虽寓有“佛高于道”之意,但对此故事情节的虚构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在专门研究了道教内丹学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因此对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内的读者均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为真,吕洞宾参黄龙、张伯瑞参佛经竟被流传了下来,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被视作吕洞宾名言而在道教界广为传播,如《道缘汇录》、《吕祖全书》、《西游真诠》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载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与杂词则被载入《道藏》。可见其故事的影响力广泛受到当时宗教界的承认,很多道教徒都信以为真,不知察觉而潜移默化的维护传播此邪说。元代废道 ,道经损失严重 ,粗略统计,共阙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明代重修《道藏》时,向各地区征集经书 ,编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误以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载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后世佛教徒谤吕祖参黄龙、张祖参佛书。

相关赏析

所述思想

与后世性命合一之论不同,张伯端在其修炼方法上,明确区分命术、性宗为二途的性命双修之丹道修炼思想,至为清晰,其法如下:

一、先修神仙命脉,要寻真药、辨鼎器、明火候。所谓寻真药非外丹所用之三黄,雄黄、雌黄、硫黄;四神,石、砂、铅、银;以及草木药之类,而是“真种子”,即真铅,有真阳、阳精、先天一气、先天真一之气、太乙含真气等种种异名,所指皆一。真铅也就是金丹大药。修炼金丹分安炉立鼎、交媾采药、温养脱胎等几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安炉立鼎是指准备好诱产先天一气的真阴(离)真阳(坎)两般器物;第二步交媾采药,是指通过真阴真阳的作用自虚无之中招至先天一气,盗而采之,金丹成就;第三步温养脱胎,是通过细密的火候修炼,育培金丹真气,最终脱胎神化。

二、继承道家黄老列庄之学,参透性命,若得《悟真篇》真意,立见三清太上翁,有浓厚的内丹学的本位特色。

重要贡献

《悟真篇》之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其对道教丹道修炼理论的发展和创造。《悟真篇》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大道生成论,发展表述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由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修炼模型,特别注重真铅,即先天真一之气。这一理论鲜明的表现了丹家注重纯阳生生之道的趣旨,同时,采取真铅药物,修成金丹的理论,又是对《阴符经》盗机思想的具体应用,而五行颠倒,三五与一的修炼理论,则直承《周易参同契》。

继承发扬

张子的《悟真篇》继承老庄哲学与道论,最后发展归复于老庄。《悟真篇》的先天一气等丹道思想得到了翁葆光、龙眉子、赵友钦、陈致虚、刘一明等诸多丹家的继承和发扬,又对白玉蟾的丹道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人们容易误认为南宗最终归结於禅法,然而,张伯端更体现了极为鲜明的“文化本位立场”,坚持以道家为本。对于《悟真篇》的丹道修炼理论,后世颇多误解和附会,也导致一些人误解错解,大讲佛教理论,便出现明心见性为本统领命功、明心见性就是金丹等理论,而不知义理超越。

这些理论,只想到拿别的概念来代替丹道,没想到赋予于丹道新的、更深刻的含义,入迷途而未知返,已经没有多少丹道家特色,泯然众人矣。不能保持道家独特色彩的内丹学,相比佛教其发展力大受限制,于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误导,这类丹法大异于《悟真篇》,愚者不察,夸大悟真篇佛教色彩,可谓误入歧途,贻笑大方。

传世注本

《悟真篇》传世注本甚多,收录《正统道藏》或《道藏辑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薛道光(多为翁注之讹)、陆子野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翁葆光的《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刘一明的《悟真直指》等,各注本所收诗81首、词12首大抵相同,其余篇章收录不一,编次略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