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日电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今天宣布,委任戴义安教授为香港大学校长,直至招聘出新任校长为止。
戴义安由本年七月起一直担任代校长,替代辞职的前任校长郑耀宗。戴义安表示,他接纳是项任命纯粹因为它是一项过渡性临时安排,以便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展开有关新任校长的遴选招聘工作。
戴义安于一九八0年获委任为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牙周病学及公共卫生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来港任教前,他在伦敦大学担任教研工作,一九六0年至六四年间,他在该校攻读本科课程,毕业时获该院颁授Sinclair奖章。一九六六至六九年间,他获颁授Thouron学人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高级临床科技培训。一九九六年,戴义安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生学院授予荣誉院士衔。
戴义安教授于一九八三年起同时出任香港大学牙医学院院长及菲腊牙科医院院长达六年,并曾担任大学赞词宣读员。由一九九一年至今,他一直担任香港大学副校长。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是一所于1910年于香港岛成立的大学,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大学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校园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医学院现时位于香港玛丽医院对面的沙宣道罗富国教育学院原址。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孙中山先生曾习医于此。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当时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另一方面,当时太古公司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故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也出钱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更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动工仪式,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1916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港大中文系于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便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这使港大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有学生14,300名。课程也多达百多种。主权移交后,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增加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数所实验室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
徐立之(1950年12月21日—)。分子遗传学家。出生于上海,于香港长大,中学就读于何文田官立中学,后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生物系,1972年获理学士学位,1974年中大硕士毕业,后赴汲美国匹兹堡大学,1979年取得博士学位。其后于美国田纳西州Oak Ridge国家实验室及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遗传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后于多伦多大学出任教席,并任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所遗传系主任及首席遗传学家,同时为多伦多大学教授及H.E. Sellers囊状纤维症讲座教授。于2002年9月起接替戴义安出任香港大学校长。
徐教授同时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加拿大医学研究局资深研究员、美国候活晓士医学研究所国际学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创新基金会院士,并于2000年至2002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织(HUGO)的会长一职。他曾获加拿大勋章、安大略省勋章、加拿大国会Killam奖,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就任香港大学校长期间,他除了处理一般校内事务外,还致力发展港大成为基因遗传方面的研究中心。他也十分重视与大学各方成员的沟通,多次出访与海外校友会面,并为港大筹募经费而到处奔波,还经常就大学各项事宜以个人名义发电邮予全体师生,被校友视为一位亲切的校长。于他和其他教职员的努力下,港大逐步走出民调风波的阴霾。然而近日就李嘉诚捐款而引发的医学院命名风波,却使他于大学的威信受到挑战。
徐立之长期致力于遗传学研究,在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致病基因的定位、分离及突变分析,以及对这种常见基因缺陷疾病的分子发病原理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发现了首个与囊性纤维化连锁的DNA标记,并在人类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找到了有关基因,并成功地将导致囊性纤维化的致病基因分离出来发现了该基因最重要的突变。该基因则被命名为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蛋白(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Regulator,CFTR)基因。 他在人类第7号染色体作图、注释及鉴别该染色体上的其它致病基因方面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推动国际性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他与其他3位科学家共同创立了加拿大全国性疾病基因研究网络,并为该网络成立了酵母人工染色体核心资源库,他还创立了加拿大医学理事会基因组资源中心及应用基因组学研究中心。2002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推动成立了香港大学基因组研究中心。在SARS暴发期间,组织协调了港大对SAR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各研究队伍的合作,终于取得了发现SARS病毒及其中间宿主,认识SARS发病原理及建立临床有效诊断及救治方案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香港和内地医学界抗击SARS的斗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立之致力于推动中国的遗传学及生物医学研究。早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一直与内地科学界保持紧密联系及合作,曾多次到我国许多城市主持学术讲座,与我国专家分享在科研上的成果及经验,培养了大批中国研究生及年轻科技人员。1990年代以来,进一步着力推动内地和香港地区的生物医学及基因组学研究, 他为多个内地及香港地区科研学术机构担任了大量咨询工作,藉此深化中国生物及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科研的发展,通过提供专业指导及经验,协助香港和内地有关机构制定有关政策及科研开发计划。 他是许多国内遴选委员会成员,曾参与遴选优秀科学家担任多所国内机构的负责人及领衔科学家,并协助这些机构的成立及评估,为加强发展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实质性贡献。徐立之于2002年出任香港大学第14任校长,在他带领之下,香港大学国际声誉不断上升,曾被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列为全球大学第18位。近期,他带领香港的研究组与内地的研究队伍共同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研究计划。他领导的香港研究团队负责完成了该项国际研究计划2.5%的工作量,并已将该结果应用于多项疾病基因研究上,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2009年12月4日下午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共从296名有效候选人最终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其中,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当选外籍院士。 徐立之为香港大学第十四任校长。徐立之为加拿大国籍,生于上海,长于香港,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之后负笈美国匹兹堡大学,于1979年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徐教授成功断定导致囊状纤维症的缺陷的基因(英文简称CFTR),是人类遗传学上的重要突破。
徐立之致力于人类基因研究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第七条染色体的分析及鉴定致病基因的研究尤其突出。徐立之至今已发表超过360篇的科学文献及论文。
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选举产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六十名。
徐教授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及荣誉,其中包括加拿大医学研究局杰出科学家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伦敦皇家学院院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Fellow of Academia Sinica)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Member[Foreign Associate]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 以及国际创新基金会院士 (Fellow of 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徐教授不仅获得多个国际及国家奖项,他亦获多所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以及约克大学。此外,徐教授还曾获加拿大勋章、安大略省勋章奖以及加拿大国会Killam奖。
徐立之教授的专业领域为 分子遗传学。徐教授曾在Oak Ridge国家 实验室生物学组接受 短期培训后,加入了病童医院的遗传学部。1989年,徐教授成功断定导致囊状纤维症的 缺陷基因(即囊状纤维症 横隔膜 调节基因(CFTR),是 人类遗传学上的重要突破。目前,徐教授仍致力研究囊状纤维症,同时积极探讨其它遗传及 疾病基因,并在香港大学负责督导基因研究中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