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奕玲等著
ISBN:7302115303
定价:39.8元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 2005-08-02
本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经典光学的发展;19/20世纪之交实验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准备;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简史;现代光学的兴起;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单位、单位制与基本常数简史等。书中配有500多张历史图片,书末还附有物理学大事年表。
本书保持了第一版的特点,并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订正。
本书适于广大高校师生教学选用,也可供中学物理教师和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物理学史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理学概念和思想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研究物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怎样不断开拓新领域,怎样产生新的飞跃,它的各个分支怎样互相渗透,怎样综合又怎样分化。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向着物质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探索物质世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它像一座知识的宝塔,基础雄厚,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以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形成了一座宏伟的大厦。它又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从基根长出树干,从树干长出茂密的枝杈,又结出累累果实。它还像滚滚大江,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然而,通过这些比喻,仍不足以说明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只有了解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宏伟壮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不但能增长见识,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得到教益,开阔眼界,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1.1历史概述1
1.2天文学的新进展揭开了科学革命的序幕3
1.3惯性定律的建立10
1.4伽利略的落体研究13
1.5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1.6《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牛顿的大综合27
1.7碰撞的研究29
1.8牛顿以后力学的发展33
1.9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马赫的批判37
2.1历史概述40
2.2热现象的早期研究40
2.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47
2.4卡诺和热机效率的研究59
2.5绝对温标的提出62
2.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64
2.7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68
2.8气体动理论的发展72
2.9统计物理学的创立81
3.1历史概述90
3.2早期的磁学和电学研究90
3.3库仑定律的发现94
3.4动物电的研究和伏打电堆的发明102
3.5电流的磁效应105
3.6安培奠定电动力学基础110
3.7欧姆定律的发现111
3.8电磁感应的发现113
3.9电磁理论的两大学派118
3.10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119
3.11赫兹发现电磁波实验126
3.12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发展130
4.1历史概述132
4.2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建立133
4.3牛顿研究光的色散136
4.4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140
4.5光速的测定146
4.6光谱的研究150
第5章实验新发现和现代物理学革命157
5.219/20世纪之交的三大实验发现158
5.3“以太漂移”的探索170
5.4热辐射的研究180
5.5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86
6.1历史背景188
6.2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经过191
6.3狭义相对论理论体系的建立198
6.4狭义相对论的遭遇和实验检验203
6.5广义相对论的建立205
6.6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212
7.1历史概述221
7.2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221
7.3光电效应的研究224
7.4固体比热229
7.5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232
7.6α散射和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237
7.7玻尔的定态跃迁原子模型和对应原理240
7.8索末菲和埃伦费斯特的贡献244
7.9爱因斯坦与波粒二象性250
7.10X射线本性之争252
7.11康普顿效应253
8.1历史概述258
8.2电子自旋概念和不相容原理的提出259
8.3德布罗意假说261
8.4物质波理论的实验验证262
8.5矩阵力学的创立267
8.6波动力学的创立268
8.7波函数的物理诠释270
8.8不确定原理和互补原理的提出271
8.9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272
8.10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276
9.1历史概述282
9.2放射性的研究282
9.3人工核反应的初次实现287
9.4探测仪器的改善289
9.5宇宙射线和正电子的发现292
9.6中子的发现294
9.7人工放射性的发现298
9.8重核裂变的发现298
9.9链式反应303
9.10原子核模型理论304
9.11加速器的发明与建造305
9.12β衰变的研究和中微子的发现310
9.13介子理论和μ子的发现312
9.14奇异粒子的研究313
9.15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CP破坏的发现314
9.16强子结构和夸克理论316
9.17量子色动力学的建立318
9.18弱电统一理论的提出319
9.19夸克模型的发展321
10.1历史概述324
10.2固体物理学的早期研究325
10.3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基础327
10.4固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330
10.5晶体管的发明330
10.6半导体物理学和实验技术的蓬勃发展334
10.7超导电性的研究339
10.8超流动性的发现343
10.9量子霍尔效应与量子流体的研究348
10.10非晶态物理的发展354
10.11高压物理学的发展357
10.12软物质物理学的兴起359
11.1激光科学的孕育和准备360
11.2微波激射器的发明365
11.3激光器的设想和实现367
11.4激光技术的发展374
11.5全息术的发明和应用377
11.6激光光谱学380
11.7非线性光学382
11.8量子光学384
11.9量子信息光学386
11.10原子光学389
12.1天体物理学的兴起395
12.2匹克林谱系之谜396
12.3恒星演化理论的建立399
12.4类星体的发现401
12.5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402
12.6脉冲星的发现405
12.7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408
12.8黑洞的研究409
12.9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411
13.1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设立416
13.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分布统计418
13.3时代划分420
13.4分类综述422
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4.1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452
14.2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455
第15章单位、单位制与基本常数简史470
15.1基本单位的历史沿革470
15.2单位制的沿革476
15.3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与评定480
15.4物理学的新发现对基本常数的影响486
结束语488
附录物理学大事年表49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以及其后苏格拉底的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于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菲洛彭洛斯、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力学是最原始的物理学分支之一,而最原始的力学则是静力学。静力学源于人类文明初期生产劳动中所使用的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古希腊人从大量的经验中了解到一些与静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但直至十六世纪后,资本主义的工业进步才真正开始为西方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创造物质条件,尤其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航海业兴起,人类钻研观测天文学所花费的心力前所未有,其中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和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为代表。对宇宙中天体的观测也成为了人类进一步研究力学运动的绝佳领域。1609和1619年,开普勒先后发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总结了老师第谷毕生的观测数据。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自然哲学家逐渐展开了一场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进攻,他们持有的观点是,从力学和天文学研究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将适用于描述整个宇宙中的运动。被誉为“现代自然科学之父”的意大利(或按当时地理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就是这场转变中的领军人物。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正值思想活跃的文艺复兴之后,在此之前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进行的物理实验、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注重实验经验的科学方法论都是促使伽利略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因素,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是直接推动了伽利略试图用数学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伽利略意识到这种数学性描述的哲学价值,他注意到哥白尼对太阳、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所作的研究工作,并认为这些在当时看来相当激进的分析将有可能被用来证明经院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描述与实际情形不符。伽利略进行了一系列力学实验阐述了他关于运动的一系列观点,包括借助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批驳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还总结出了自由落体的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的关系,以及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来思考运动的问题。他在1632年出版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提到:“只要斜面延伸下去,球将无限地继续运动,而且不断加速,因为此乃运动着的重物的本质。”,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惯性定律的前身。但真正的惯性概念则是由笛卡尔于1644年所完成,他明确地指出了“除非物体受到外因作用,否则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而“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直线的”。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最著名的贡献是于1609年改良了折射式望远镜,并借此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以及金星类似于月球的相。伽利略对自然科学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他对力学实验的兴趣以及他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这为后世建立了一个基于实验研究的自然哲学传统。这个传统与培根的实验归纳的方法论一起,深刻影响了一批后世的自然科学家,包括意大利的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法国的马林·梅森和布莱兹·帕斯卡、荷兰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英格兰的罗伯特·胡克和罗伯特·波义耳。
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艾萨克·牛顿
1687年,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艾萨克·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正式建立。牛顿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一组普适性的基础数学原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宇宙间所有物体的运动。牛顿放弃了物体的运动轨迹是自然本性的观点(例如开普勒认为行星运动轨道本性就是椭圆的),相反,他指出,任何现在可观测到的运动、以及任何未来将发生的运动,都能够通过它们已知的运动状态、物体质量和外加作用力并使用相应原理进行数学推导计算得出。
伽利略、笛卡尔的动力学研究(“地上的”力学),以及开普勒和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天上的”力学)都影响着牛顿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布里阿德曾特别指出从太阳发出到行星的作用力应当与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这种力真的存在)。1673年惠更斯独立提出了圆周运动的离心力公式(牛顿在1665年曾用数学手段得到类似公式),这使得在当时科学家能够普遍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平方反比律。罗伯特·胡克、爱德蒙·哈雷等人由此考虑了在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运动轨道的形状,1684年哈雷向牛顿请教了这个问题,牛顿随后在一篇9页的论文(后世普遍称作《论运动》)中做了解答。在这篇论文中牛顿讨论了在有心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的运动,并推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其后牛顿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论物体的运动》,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惯性定律,并详细讨论了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性质以及引力在全宇宙中的普遍性。这些理论最终都汇总到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一书中,牛顿在书中列出了公理形式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导出的六个推论(推论1、2描述了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叠加原理;推论3、4描述了动量守恒定律;推论5、6描述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由此,牛顿统一了“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学,建立了基于三大运动定律的力学体系。
牛顿的原理(不包括他的数学处理方法)引起了欧洲大陆哲学家们的争议,他们认为牛顿的理论对物体运动和引力缺乏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从而是不可接受的。从1700年左右开始,大陆哲学和英国传统哲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开始升级,裂痕开始增大,这主要是根源于牛顿与莱布尼兹各自的追随者就谁最先发展了微积分所展开的唇枪舌战。起初莱布尼兹的学说在欧洲大陆更占上风(在当时的欧洲,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地方都主要使用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而牛顿个人则一直为引力缺乏一个哲学意义的解释而困扰,但他在笔记中坚持认为不再需要附加任何东西就可以推论出引力的实在性。十八世纪之后,大陆的自然哲学家逐渐接受了牛顿的这种观点,对于用数学描述的运动,开始放弃作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解释。
牛顿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假设之上的,牛顿对时间和空间有着如下的理解:
“ |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 ” |
“ |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 ” |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牛顿从绝对时空的假设进一步定义了“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概念,为了证明绝对运动的存在性,牛顿还在1689年构思了一个理想实验,即著名的水桶实验。在水桶实验中,一个注水的水桶起初保持静止。当它开始发生转动时,水桶中的水最初仍保持静止,但随后也会随着水桶一起转动,于是可以看到水渐渐地脱离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状,直到最后和水桶的转速一致,水面相对静止。牛顿认为水面的升高显示了水脱离转轴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依赖于水相对周围物体的任何移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作为他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却在其后的两百年间倍受质疑。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力学史评》中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尖锐的批判。
“ |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 ” |